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袁宪,字德章。幼聪敏,好学,有雅量。年十四,被召为国子《正言》生,谒祭酒到溉,溉目而送之,爱其神彩。居数日,君正遣门下客岑文豪与宪候周弘正,会弘正将登讲坐,弟子毕集,乃延宪入室,授以麈尾,令宪树义。时谢岐、何妥在坐,弘正谓妥曰:“恣卿所问,勿以童 稚相期。”时学众满堂,观者重沓,而宪神色自若,辩论有馀。弘正请起数难,终不能屈,因告文豪曰:“卿还咨袁吴郡,此郎已堪见代为博士矣。”时生徒对策,多行贿赂,文豪请具束 ,君正曰:“我岂能用钱为儿买第耶?”学司衔之。及宪试,争起剧难,宪随问抗答,剖析如流,到溉顾宪曰:“袁君正其有后矣。”三年,迁御史中丞,领羽林监。时豫章王叔英不奉法度,逼取人马,宪依事劾奏,叔英由是坐免黜,自是朝野皆严惮焉。宪详练朝章,尤明听断,至有狱情未尽而有司具法者,即伺闲暇,常为上言之,其所申理者甚众。尝陪宴承香阁,宾退之后,高宗留宪与卫尉樊俊徙席山亭,谈宴终日。高宗目宪而谓俊曰:“袁家故为有人。”其见重如此。宪以久居清显,累表自求解任。高宗曰:“诸人在职,屡有谤书。卿处事已多,可谓清白,别相甄录,且勿致辞。”及高宗不豫,宪与吏部尚书毛喜俱受顾命。始兴王叔陵之肆逆也,宪指麾部分,预有力焉。至德元年,太子加元服,二年,行释奠之礼,宪于是表请解职,后主不许,给扶二人,进号云麾将军,置佐史。皇太子颇不率典训,宪手表陈诛几十条。皆援引古今,言辞切直。太子虽外示容纳,而心无悛改。后主欲立宠姬张贵妃子始安王为嗣,尝从容言之,吏部尚书蔡微顺旨称赏,宪厉色折之曰:“皇太子国家储嗣,亿兆宅心。卿是何人,轻言废立!”夏,竟废太子为吴兴王。后主知宪有规谏之事,叹曰:“袁德章实骨鲠之臣。”即日诏为尚书仆射。
(节选自《陈书•袁宪传》,有改动)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弟子毕集,乃延宪人室延:请。 |
B.学司衔之衔:遵奉。 |
C.始兴王叔陵之肆逆也逆:叛乱。 |
D.太子虽外示容纳,而心无悛改悛改:悔改。 |
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袁宪深受推重的一组是
①此郎已堪见代为博士矣 ②我岂能用钱为儿买第耶
③袁君正其有后矣 ④袁家故为有人
⑤诸人在职,屡有谤书 ⑥宪与吏部尚书毛喜俱受顾命 .
A.①②④ | B.①③⑤ | C.②⑤⑥ | D.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宪很有才学。周弘正等对他多方问难,他神色从容,论辩自如;参加策试时,考官对他百般刁难,他应对如流。到溉、周弘正等都很欣赏他。 |
B.袁宪熟知朝廷的法规制度,尤其能准确判决诉讼,由他向皇上申说而重新办理的案件很多。曾经与高宗谈宴终日,很受高宗赏识。 |
C.袁宪多次上表请求解职,然而高宗和后主都认为他清白廉洁,不愿另选他人,还加封他为云麾将军、尚书仆射。 |
D.袁宪为人正直。豫章王叔英不遵守法度,他弹劾叔英;吏部尚书蔡徵顺承后主轻言废立,他严厉指责蔡徵。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贞烈墓记
天台县郭老之女,年十七,姿色甚丽,嫁同里旗卒。年二十三,因夫卧病,至里社祠中祈祷。本卫千夫长①李奇见之,心慕焉。去村八十里之杨村,向设亭障,分兵戍守,李遂遣卒行。郭氏独居,李乃日至卒家,百计调之,郭氏毅然莫犯。经半载,夫归,具以情白。为属所辖,罔敢谁何。
一日,李复来,卒故匿床下,听其语涉戏,大怒,持刃出,而李脱走。李诉于县,捕系穷竟,案议持刃杀本部官,罪该死,桎于囹圄中。而李欲速杀其夫,使郭氏无所归。故嘱其左右邻,不与馈食。子女尚幼,郭老死矣。郭氏茕茕一身,乃躬馈于卒。久之,一狱卒叶姓者至,有意于郭氏,欲以情感之,乃顾视其卒,周其饮食,宽其桎梏,情若手足,卒感激入骨。一日,旗卒所卧竹床泛青而生叶,同禁者皆惊喜,吏亦来贺,以为肆赦可待。叶独心恶之也。忽狱中传有五府官出②,所以斩决罪囚者。叶心喜,遂入以报曰:“祥瑞之兆,未必非祸祟也。”且煦煦顾怜其子女,切齿骂李,与卒抱持而泣。已乃谓卒曰:“我与尔爱如手足,尔万一不保,尔妻、子女必不保;顾我尚未娶,宁肯俾我为室乎?若然,我之视汝子女,犹我子女也。”卒深诺其言。
叶乃令郭氏私见卒,卒谓曰:“我死有日,此叶押狱性柔善,汝可嫁之,无甘心事仇雠也。”郭氏泣曰:“尔之死,我又能二适以求生乎?”既归,持二幼涕泣而言曰:“卖汝与人,或可度日。汝在他人家,非若父母膝下,毋仍旧娇痴为也!”遂携二儿出,至县前,遇人具道其故。有怜之者,纳其子女,赠钱三十缗。郭氏以三之一具酒馔,携至狱,与卒相持,哽咽不能语。既而以二之一与之曰:“君扰押狱厚矣,可用此答之。又余钱若干,可收取自给。我去一富家执作,为口食计,恐旬日不能馈食也。”
泣别而出,出走至仙人渡溪水中,危坐而死。此处水极险恶,竟不为冲激倒仆。人以为奇,走报县官。县官乃焚香再拜,令妇人共举之,则水不为患。又为申达总管府,将李抵罪而释卒。官赎还其子女,人亦义之,不受原直,更与之钱。次年丙戌,宣抚使巡行列郡,察得此事,闻之于朝,乃于其墓前筑一坊,旌之曰:“贞烈郭氏之墓。”
(选自明代邵景瞻《觅灯因话》,有删改)
[注]①千夫长:统率千户所的军官。②五府官出:朝廷刑部官临狱审查结案。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去村八十里之杨村去:距离 |
B.为属所辖,罔敢谁何罔:无,没有 |
C.我又能二适以求生乎适:女子出嫁 |
D.危坐而死危:危险 |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李乃日至卒家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
B.使郭氏无所归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C.欲以情感之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
D.泣别而出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
下列六句话编为四组,全都能体现郭氏“贞烈”性格的一项是
①百计调之,郭氏毅然莫犯②茕茕一身,郭氏乃躬馈于卒
③尔之死,我又能二适以求生乎④与卒相持,哽咽不能语
⑤出走至仙人渡溪水中,危坐而死⑥旌之曰:“贞烈郭氏之墓。”
A.①②④ | B.①③⑤ | C.②③⑥ | D.④⑤⑥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奇倾慕郭氏的出众容貌,把她丈夫派到外地服役,多次去调戏郭氏,但对方却不屈服于他的淫威。 |
B.旗卒被李奇控告,被投入大狱。监狱中有一位叶姓狱卒,对旗卒的遭遇表面上十分同情,实则另有所图。 |
C.旗卒希望把郭氏托付给叶氏,但郭氏坚决不同意。她把亲生儿女卖了换钱,买了酒食给丈夫,又把剩下的钱送给叶氏表达谢意。 |
D.郭氏在仙人渡溪水中自尽身亡,竟然没有被水冲走。此事被官员知道后,上奏朝廷,为她建牌坊表彰其贞烈之德。 |
把文言文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案议持刃杀本部官,罪该死,桎于囹圄中。
(2)我去一富家执作,为口食计,恐旬日不能馈食也。
(3)官赎还其子女,人亦义之,不受原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西城别墅记王士祯
西城别墅者,先曾祖父司徒府君西园之一隅也。
初,万历中府君以户部左侍郎乞归养,经始此园于里第之西南,岁久废为人居,唯西南一隅小山尚存。山上有亭,曰石帆。其下有洞,曰小善卷。前有池,曰春草池。池南有大石横卧。曰石丈山。北有小阁,曰半憩阁。东北有楼五间,高明洞豁,坐见长白诸峰,曰高明楼,前有双松甚古。楼与亭皆毁于壬午之乱,唯松在焉。
康熙甲子,予以少詹事兼翰林侍讲学士,奉命祭告南海之神,将谋乞归侍养祭酒府君①,儿涑念予归无偃息之所,因稍茸所谓石帆亭者,覆以茅茨,窗槛皆仍其旧,西尻而东首②。南置三石,离立曰三峰。亭后增轩三楹,曰樵唱。直半憩阁之东偏,由山之西修廊缭绍,以达于轩阁。由山之东,有石坡陀,出亭之前,左右奔峭,嘉树荫之,曰小华子冈。冈北石蹬下属于轩阁,其东南皆竹也。南有石蹬,与洞相直。洞之右以竹为篱,至于池南。篱东一径出竹中,以属于蹬,日竹径。其南限重关内外皆竹,榜“茂林修竹”四大字,岌岌飞动,临邑邢太仆书也。楼既久毁,茸之则力有不能,将于松下结茅三楹,名之曰“双松书坞”。西园故址尽于此。
出宸翰堂之西,有轩南向,左右佳木修竹。轩后有太湖巨石,玲珑穿漏,曰大椿轩。轩南室三楹,回廊引之,曰绿萝书屋。其上方广,可以眺远,曰啸台。薜荔下垂,作虬龙孥攫之状,百余年物也。是为西城别墅。
予尝读李文叔《洛阳名园记》、周公谨所记《吴兴园圃》,水石亭馆之胜,甲于通都,未几,已为樵苏刍牧之所。而先人不腆敝庐,饱历兵燹③,犹得仅存数椽于劫灰之后,岂非有天幸欤?
予以不才被主知,承乏台长,未能旦夕归憩于此。聊书其颠委,以为之记,示吾子孙。俾勿忘祖宗堂构之意云。
或笑之曰:“是蕞尔者。何以记为?”予曰: “非然也。释氏书言维摩诘方丈之地,能容三万二千师子座;第三禅遍净天上,六十人共坐一针头听法。能作如是观,安在吾庐之俭于洛阳、吴兴乎?”因并书之。 (选自《蚕尾集》,有改动)
【注】①祭酒府君:指王士祯的父亲,祭酒是官名,府君是对长辈的尊称。②西尻而东首:谓石帆亭坐西朝东。③兵燹(xiǎn):战火。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有小阁,日半憩阁憩:休息 |
B.覆以茅茨,窗槛皆仍其旧覆:覆盖 |
C.左右奔峭,嘉树荫之荫:为……遮阴 |
D.俾勿忘祖宗堂构之意云俾:卑微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万历中府君以户部左侍郎乞归养②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
B.①因稍葺所谓石帆亭者②因拔刀斫前奏案 |
C.①西园故址尽于此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
D.①或笑之曰②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描写西城别墅的一组是
①池南有大石横卧,曰石丈山②高明洞豁,坐见长白诸峰
③有轩南向,左右佳木修竹④轩南室三楹,回廊引之
⑤薜荔下垂,作虬龙孥攫之状⑥水石亭馆之胜,甲于通都
A.①②③ | B.①⑤⑥ | C.②④⑥ | D.③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园是万历年间王士祯的曾祖父修建的园子,曾祖父退职后不久,园子荒废,成为人家的居所。 |
B.康熙甲子年,王士祯打算请求退职侍养父亲,儿子王涑修补了石帆亭,作为王士祯休息的居所。 |
C.在西园的竹林里,有临邑邢太仆所写的“茂林修竹”牌匾,远远望去,四个大字高高飞动。 |
D.王士祯还在任做官,不能在西城别墅居住,他为西城别墅写记是要让子孙记住修建别墅的意图。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楼与亭皆毁于壬午之乱,唯松在焉。(3分)
(2)楼既久毁,葺之则力有不能。(3分)
(3)犹得仅存数椽于劫灰之后,岂非有天幸欤?(4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傅青主善医。其乡人王尧客都门,忽头痛,经多医不效,就诊于太医院某,按脉毕,命之曰:“此一月症也,可速归家料理后事,迟无及矣。”王急治任旋里。会傅入都,遇诸途,问王归意,以疾告,曰:“太医院某君,国手也,盍请治之?”王叹曰:“仆之归,从其命也。”乃具告所言。傅骇曰:“果尔,奈何?试为汝诊之。”按脉良久,叹曰:“彼真国手也,其言不谬。”王泫然泣曰:“诚如君言,真无生望矣。然君久着和、缓[注]名,乃不能生死人而肉白骨乎?”傅又沉思久之,谓曰:“汝疾无生理,今思得一法,愈则不任功,不愈亦不任过,试之何如?”王大喜,求方。傅命归家,遍觅健少所用旧毡笠十余枚,煎浓汤,漉成膏,旦夕履之。王归家,如法治之,疾果愈。寻至都见傅,喜慰异常。更谒某,某见王至,瞿然曰:“君犹无恙耶?”王具以傅所治之法告之。某叹曰:“傅君神医,吾不及也。吾初诊汝疾,乃脑髓亏耗,按古方,惟生人脑可治,顾万不能致。今傅君以健少旧毡笠多枚代之,真神手,吾不及也。若非傅君,汝白骨寒矣,谓非为鄙人所误耶!医虽小道,攻之不精,是直以人命为儿戏也,吾尚敢业此哉!”送王出,即乞休,闭门谢客,绝口不谈医矣。
注 和、缓:春秋时期秦国两位名医的名字。太医院某君,国手也,盍请治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诚如君言,真无生望矣。然君久着和、缓名,乃不能生死人而肉白骨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送王出,即乞休,闭门谢客,绝口不谈医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养狸述
[唐]舒元舆
野禽兽可驯养而有裨于人者,吾得之于狸。狸之性,憎鼠而喜爱①。其体趫②、其文班。予爱其能息鼠窃,近乎正且勇。尝观虞人(掌管山泽的官吏)生致者,因得请归,致新昌里客舍。舍之初未为某居时,曾为富商家廪,墉堵地面,甚足鼠窍,日有鼠络绎然。某既居,果遭其暴耗。常白日为群,虽敲拍叱吓,略不畏忌。或暂黾侻跧③缩,须臾复来,日数十度。其穿巾孔箱之患,继晷而有。昼或出游,及归,其什器服物,悉已破碎。若夜时长留④续晨,与役夫更吻驱呵,甚累神抱。或知之,借椟以收拾衣服,未顷,则椟又孔矣。予心深闷,当其意欲掘地诛剪,始二三十日间,未果。颇患之,若抱痒疾。
自获此狸,尝阖关实窦,纵于室中,潜伺之。见轩首引鼻,似有鼠气,则凝蹲不动。斯须,果有鼠数十辈接尾而出,狸忽跃起,张爪呀牙,划泄怒声,鼠党帖伏不敢窜。狸遂搏击,瞬视间,群鼠肝脑涂地。迨夜始背潜窥,室内洒然,予以是益宝狸矣。常自驯饲之,到今仅半年矣,狸不复杀鼠,鼠不复出穴。向之韫犊服物,皆纵横抛掷,无所损坏。
噫!微狸,鼠不独耗吾物,亦将咬啮吾身矣。是以知吾得高枕坦卧,绝疮痛之忧,皆斯狸之功。异乎!鼠本统乎阴虫,其用合昼伏夕动,常怯怕人者也。向之暴耗,非有大胆壮力,能凌侮于人,以其人无御之之术,故得恣横若此。今人之家苟无狸之用,则红墉皓壁,固为鼠室宅矣。甘酿鲜肥,又资鼠口腹矣,虽乏,人智其奈之何?呜呼!覆焘(天地)之间,首圆足方,窃盗圣人之教,甚于鼠者有之矣。若时不容端人,则白日之下,敌得骋于阴私。故桀朝鼠多而关龙逢斩,纣朝鼠多而比干剖,鲁国鼠多而仲尼去,楚国鼠多而屈原沉。以此推之,明小人道长而不知用君子以正之,犹向之鼠窃而不知用狸而止遏,纵其暴横,则五行七曜,亦必反常于天矣。岂直流患于人间耶!
(节选自《全唐文》,有删改)
【注】 ①爱:通“”,隐蔽。②趫:行动轻捷。③黾侻跧:黾(mǐn):勉强。侻(tuō):狡猾。跧(quán):蜷缩。④
:油灯。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尝观虞人生致者 致:抓获、捉到。 |
B.其穿巾孔箱之患孔:打洞,使动用法。 |
C.某既居,果遭其暴耗 暴:突然。 |
D.予以是益宝狸矣宝:珍视,意动用法。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颇患之,若抱痒疾 ②其若是,孰能御之 |
B.①能凌侮于人,以其人无御之之术 ②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
C.①虽乏,人智其奈之何 ②路曼曼其修远兮 |
D.①故桀朝鼠多而关龙逢斩 |
②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我家”老鼠“恣横”的一组是( )
①与役夫更吻驱呵,甚累神抱 ②或暂黾侻跧缩,须臾复来,日数十度
③张爪呀牙,划泄怒声 ④斯须,果有鼠数十辈接尾而出 ⑤借椟以收拾衣
服,未顷,则椟又孔矣 ⑥甘酿鲜肥,又资鼠口腹矣
A.①②⑤ | B.③④⑥ | C.①③⑤ | D.②④⑥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常白日为群,虽敲拍叱吓,略不畏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微狸,鼠不独耗吾物,亦将咬啮吾身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时不容端人,则白日之下,敌得骋于阴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
野生的鸟兽可以驯养了来帮助人类,我是从狸猫这里得到这个道理的。狸猫的性格,憎恶老鼠喜欢隐蔽。它身体矫捷、毛纹斑驳。我喜欢它能平息老鼠的盗窃,这种特性近似于正义和勇猛。曾经看见有掌管山泽的官吏生擒了狸猫,因而我请求他给了我并带回家了,带到新昌里的客舍居住。那房屋当初没有成为我的居室时,曾经是个富庶人家的粮仓,墙壁地面,很多鼠洞,天天都有老鼠频繁出入。我住进来后,果然遭到严重的损耗。老鼠们常常白天成群出没,虽然敲打拍击呵斥吓唬,它们一点也不畏惧。有的勉强狡猾地蜷缩起来,一会儿又回来了,一天几十次。它们弄破衣物咬穿箱子带来的祸患,时刻都有。我白天有时出门,等到回来,杂物器皿衣服,全都被咬破咬碎。如果夜晚一直留着灯点到早晨,和仆役轮流用嘴驱赶呵斥,身心疲累。即使知道老鼠的祸害,借来柜子装起衣服,不久,柜子又被咬穿了。我心里非常烦闷,如此情况真想挖地找鼠洞将它们杀灭剪除,这样开始(想了)二三十天,没有结果。很为这事烦心,如同患上了瘙痒的疾病。
自从得到了这种狸猫,曾封闭关键通道填埋空洞,放它在房里,躲在一旁等着。见那狸猫昂着头伸着鼻子,似乎闻到了老鼠的味道,就凝神蹲着不动。一会儿,果然有几十只老鼠一个跟着一个地出来了,狸猫猛地跃起,张开爪子露出牙齿,发出撕裂的愤怒的吼声,老鼠们驯服地趴那不敢乱窜。狸猫便出击,一瞬间,所有的老鼠肝脑涂地。等到夜晚再遮掉灯光查看,室内清清净净,我因为这更加珍视狸猫了。经常自己驯养它们,到现在只有半年,狸猫不再抓老鼠,老鼠不再出洞了。原来藏在柜子里的衣物,都随便放置,没被损坏的。
啊!没有狸猫的话,老鼠不仅损坏我的物品,也咬噬我的身心啊。这样我才知道能高枕无忧舒坦的睡觉,杜绝如同生疮破口的担心,都是这只狸猫的功劳啊。奇怪啊!老鼠本来是属于阴暗的动物,它的行止应该是白天潜藏晚上行动,时时都是怕人的啊。原先那被严重骚扰时,不是因为老鼠胆大强壮,欺凌侮辱到人的头上来,那是因为人没有抵御它们的办法,所以能够放肆横行如此。现今的人家如果没有狸猫的存在,就算红墙白壁,终究成为老鼠的家园啊。美酒佳肴,终究也会进入老鼠的口腹,就是再劳累,凭人又怎么奈何得了呢?呜呼!天地之间,圆头方脚的人啊,泯灭圣贤的教诲,比鼠类更甚的大有人在啊。如果时代不容行为端正之人,那么青天白日之下,阴谋和私欲就得以放任。所以桀朝鼠辈多而至使关龙逢被斩,纣朝鼠辈多而至使比干被剖胸取心而死,鲁国鼠辈多而至使孔子离去,楚国鼠辈多而至使屈原自溺汨罗江。按这推理,为小人铺道指路而不用君子来端正方向的,就如同以前老鼠盗窃时却不知道用狸猫遏止,放纵它们横行和暴戾,那么日月五行的运行,都必然会和本来的规律相逆转,岂只是仅仅祸害人间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居太夫人忧 忧:此处指母亲的丧事。 |
B.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游:交往。 |
C.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 酬:报答。 |
D.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弟:通“悌”,尊敬兄长。 |
下列各组加点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士有自京师来者 ②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
B.①尽以告之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
C.①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 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
D.①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 ②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体现苏轼对范仲淹敬仰的一组是 ( )
①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②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③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④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⑤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⑥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A.①②⑥ | B.②⑤⑥ |
C.③④⑤ | D.②③④ |
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
庆历三年,我刚刚童年,进入乡校,有一位从京师来的读书人,拿鲁地人石守道写的《庆历圣德诗》给乡校的老师看。我从旁边偷看,就能够诵读通晓文中的语句,我拿文中称颂的十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问先生,先生说:“小孩子知道这些有什么用?”我说:“(如果)他们是天子,(我)就不敢知道;如果(他们)也是普通的人,我为什么就不可以知道他们!”先生认为我说的话奇特,把这十一个人的情况全部告诉了我们,并且说:“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四个人,是人中豪杰。”当时虽然没有完全明白(这句话),却已经私下记住他们了。嘉祐二年,我才来参加进士考试到京师,范公却(已经)去世了。安葬之后,墓碑立好,我读碑文以至于流泪,说:“我知道了他的为人。”十五年没有见到范公一面,难道不是命运(的安排)吗!
这一年(我)考中进士,开始被欧阳公所赏识,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弼两位先辈。他们都用对待国家精英的礼节对待我,说:“遗憾你没有结识范文正公。”唉!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人家写文章宣传就能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流传。然而(我)不敢推辞的原因,(是)自从在八岁知道敬重爱戴范公,到现在已经四十七年了。那三位豪杰,都能够跟从他们交游,而范文正公唯独没有结识,我认为是平生的遗憾。如果能够在他的文章中挂名,来私自在他的门客的末流托名,难道不也是往昔的愿望吗?
古代的君子,像伊尹、太公、管仲、乐毅这些人,他们辅佐人君称王称霸的谋略,本来在乡野之中就确立了,不是做官后学习的。淮阴侯在汉中见汉高帝,评论刘邦、项羽的长短,谋划取得三秦,像在手掌上比划,等到辅佐汉高帝平定天下,汉中的言论,没有一样不得到实现的。诸葛孔明隐居茅庐之中,与先主(刘备)评论曹操、孙权,谋划攻取刘璋,依靠蜀地的资本,争夺天下,终身不改变他的见解。这难道是道听途说尝试着做而侥幸成功的?
范文正公在天圣年间,为母亲守孝,就已经有了心忧天下实现太平的心愿,所以写万言书来送给宰相,天下人都传诵它。到了他被任用为将领,被提拔为执政,考查他一生所做的事情,没有超出这本书的。他对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通“悌”,尊敬兄长),像饥渴的人对于饮食,想要片刻忘记都不可能。像火的热,像水的湿,是他的天性有不得不这样的地方。即使是执笔戏言,顺着本性写作,一定归结到这种天性。所以天下人相信他的真诚,争相师从他、尊崇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