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发展,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朱德与民主党派知名人士的合影

 

 

 
(1)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建国初期我国实行的政党制度是什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后,这一制度有何新的重大发展?
材料二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1954年宪法中的上述条文规定我国实行什么政治制度?这一规定对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有何意义?
材料三 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把雄伟辽阔的青藏高原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安定祥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
——胡锦涛在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网北京2010年1月22日电)
(3)建国初期,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什么?这一制度的实行有何重大意义? 1984年,这一制度又获得了怎样的重大发展?请写出我国除西藏自治区之外的四个省级自治区的名称。
材料四




湖北省荆州市桃花山镇九佛岗村第七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大会

 

 

 
(4)上图所示的基层民主形式有何特点?保障这一民主形式实施的是哪部法律?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改革开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对美好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推动着人类文明不断发展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对“善良政体”的追求在东西方异曲同工
“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是故养士为学校之一事,而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1663)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走向滥用权力,这是一条千古不变的经验。”“从对事物的支配来看,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1748)
材料二近代志士仁人对“救国之路”进行了不懈探索
新文化初期,李大钊说:“夫代议政治,虽起于阶级斗争,而以经久之历验,遂葆有绝美之精神。”“吾人于此,其当鼓勇奋力,以趋从此时代之精神,而求此适宜之政治也。”……1919年春天巴黎和会召开之后,对西方的失望促使人们将目光投向另外的方向。李大钊宣布“在别的资本主义盛行的国家,他们可以用社会主义作工具去打倒资本家阶级;在我们这不事生产的官僚强盗横行的国家,我们也可以用他作工具,去驱除这一班不劳而生的官僚强盗。”
——陈先初《五四时期国人理想社会模式的转型》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复兴”的艰苦求索

20世纪40年代末
“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的最好先生,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20世纪60年代初
“工业国的提法不完全,苏联就是光提工业化,把农业丢了。”“我们的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20世纪80年代初
“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团结全国各族人民,……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摘编自唐洲雁《新中国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提出及其发展演变》
(1)根据材料一,指出黄宗羲对学校作用的认识,并概括他与孟德斯鸠相似的思想倾向。
(2)根据材料二,指出李大钊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变化的原因。
(3)据材料概括中国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变化趋势,从中你得出了怎样的历史经验?

阅读下列材料:
社会的进步往往以思想的解放与观念的进步为其先导。观察下图


请回答:
(1)上述五组图片分别反映的是什么历史现象?在思想解放方面各起了怎样的作用?
(2)在向西方学习方面它们体现的怎样的趋势?
(3)五组图片体现的共同历史主题是什么?从图五看,近代中国对这一历史主题在思想领域的探索结果如何?

儒家思想长期以来作为我国正统的意识形态,对于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儒家思想也历经沧桑。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材料言论
言论者
思想核心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A
B
“天理人欲,不容并立”“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C
D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E
F


(1)根据上面的儒学言论,指出相关言论者,并概括其核心思想。
材料二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三……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四截至2010年,中国已在9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322所孔子学院和369个孔子课堂,派出教师3000余名,注册学员人数达30万。英国在2012年增长到20所孔子学院和63间孔子课堂,此外,还有20多所大学在“排队”申请希望能早日开设孔子学院。
——摘自新华社报道
(2)依据材料二,分析儒家思想对于封建统治的作用。汉代儒学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3)据材料三,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黄宗羲等进步思想家对儒学发展的影响。
(4)从儒学不断发展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中央机构示意图

材料二美国联邦政府机构示意图

材料三 19世纪七十年代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结构示意图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唐朝中央机构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英、美两国政治体制的主要异同点。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英两国国家元首最大的不同点和英、法两国国家权力中心最主要的相同点。
(4)据材料一、二,说明两种政治制度在形式上有何共性?在本质上有何不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欶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朕为始皇帝。后世以数计,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史记》
材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卷128
材料三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材料四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赵翼《蘑曝杂记》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秦始皇建立的皇帝制度有何特点?秦朝中央政权的基本结构是什么?
(2)材料二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指哪些?材料二作者对此看法如何?
(3)材料三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元朝为什么实行行省制?
(4)从以上材料中反映出,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哪两对基本矛盾?其发展趋势如何?
(5)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明清时期发展到顶峰的标志是什么?它的设置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