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2003年美国出兵伊拉克,遭到法国、德国的坚决反对。此时在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中,形成了俄、法、中对美、英的3比2局面。长期以来,美国认为它的主张在联合国内得不到大多数国家支持,并将之说成是第三世界的“暴政”,因此对联合国的态度一向是能用则用之,不能用则将联合国搁置一旁。自1991年的“海湾战争”打顺利以后,美国当世界警察的积极性和自我陶醉感增加,随后又绕开联合国,利用“北约”组织,对南联盟和伊拉克、阿富汗进行了“军事打击”,给世界形势带来了自二战后空前的“乌云密布”和不确定。
材料二:【新华社北京5月12日电】外交部长杨洁篪12日晚应邀与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通电话。潘基文说,惊悉中国四川省遭受严重地震灾害,我谨代表联合国向中国政府和人民表示深切同情和诚挚慰问,对死难者表示沉痛哀悼。
潘基文说,相信在中国政府和中国领导人坚强有力的领导下,灾区人民一定能够克服地震造成的困难,重建家园。联合国将全力支持中国的救灾和重建工作。
(1)联合国是什么性质什么类型的国际组织?
(2)结合材料,运用国际组织有关知识,谈一谈如何正确看待联合国的作用?
材料一: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四大挑战:
挑战一: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快推进的中国,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高碳”特征突出的“发展排放”,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
挑战二:“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有限。电力中,水电占比只有20%左右,火电占比达77%以上,“高碳”占绝对的统治地位。
挑战三:中国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这决定了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而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又加重了中国经济的高碳特征。
挑战四: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
材料二:
低碳经济主要是两种:一种是低碳生产,一种是低碳消费。“低碳经济”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而且意味着引导公众反思那些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从而充分发掘服务业和消费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
结合材料,从经济常识角度分析,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目标,需要采取那些措施。
辩题:家庭收入越多,消费水平越高。
2008年11月26日,由中共江西省委、省政府主办的“中国红歌会”大型晚会——《永远的红歌》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红歌红”是江西电视台组织的大型年度活动,自2006年以来已连续举办三届,共有13万多人次报名参与,3000多名普通群众通过荧屏演唱各个时期的红色经典歌曲,电视观众人数超过两亿,成为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知名文化品牌。
(1)结合材料说明“中国红歌”为什么这样红?(6分)
(2)当前我国应该如何弘扬中华民族精神?(10分)
第5次缔约方会议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以下是这次会议期间的一个镜头:
身为中国青年环保志愿者、哥本哈根会议气候使者,来自南开大学政治哲学专业的肖欣每天忙于参加各类组织的会议,并将自己在中国内陆地区采集的气候变化物证展示给参会人员。中国“环保名片”李冰冰也来到了哥本哈根,她给各国与会者带来了一份特别的礼物——手帕。手帕上画有很多中国特色的图案,代表了中国在环保方面的决心和行动。请你评价环保志愿者的哥本哈根之行的文化意义。(12分)
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他的诗句流传至今几千年,影响了几十代中国人。为了纪念他,形成了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点雄黄、对诗歌等风俗,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多地体现了民族文化的传承。过端午节应着重对民族精神的弘扬,然而,现在除了吃粽子,其他的风俗已被风蚀殆尽。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华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