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义田记(节选)
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成施之。
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婚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其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馀而无穷。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其给。此其大较也。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三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昔晏平仲敝车赢马,桓子曰:“是隐君之赐也。”晏子曰:“自臣之贵,父之族,无不乘车者;母之族,无不足于衣食者;妻之族,无冻馁者;齐国之士,待臣而举火者三百馀人。如此,而为隐君之赐乎?彰君之赐乎?”于是齐侯以晏子之觞而觞桓子。予尝爱晏子好仁,齐侯知贤,而桓子服义也。又爱晏子之仁有等级,而言有次第也: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后及其疏远之贤。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晏子为近之观文正之义贤于平仲其规模远举又疑过之。
公之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后必有史官书之者,予可略也。独高其义,因以遗于世云。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稔:庄稼成熟 |
B.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俟:等待 |
C.而力未逮者三十年逮:及,达到 |
D.事业满边隅隅:墙角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如公之存也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
B.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C.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 |
D.于是齐侯以晏子之觞而觞桓子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和手法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虽然是一篇人事“记”,但却运用了多种表达方法。文章不但对范公的义田义举进行了记叙,同时也围绕主体事件展开了议论,从而更好地突出了范公的“义”。 | |
B.本文结构安排合理,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先详叙范公的义田之举,然后才简叙其 “初”与“殁”时的情况,最后引古人事例紧扣“义”字议论,画龙点睛,顺理成章。 | |
C.本文语言简洁精炼;表现手法上不乏排比、对比和引用,既增强了行文的气势,又丰富了文章内容,突出了主旨。 |
D.本文引入晏平仲的事例是为了反衬范公的“好施”;引用孟子的话,是为了突出晏平仲和范文正的“仁爱有等级”。 |
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6.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当朝皇帝对张廷珪言听计从的一项是 ( )
①廷珪谏,后善之 ②廷珪上书,后乃止 ③张易之诛,议穷治党与 ④人为少府监,封范阳县男 ⑤请复十道按察使,巡视州县,帝然纳之 ⑥频徙苏、宋、魏三州
A.②④⑤ | B.①③⑥ |
C.①②⑤ | D.③④⑥ |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习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贾谊不至公卿论
欧阳修
论曰:汉兴,本恭俭、革弊末、移风俗之厚者,以孝文为称首,议礼乐、兴制度、切当世之务者,惟贾生为关谈。天子方欣然说之,倚以为用,而卒遭周勃、东阳之毁,以谓儒学之生纷乱诸事,由是斥去,竟以忧死。班史赞之以“谊天年早终,虽不至公卿,未为不遇”。
予窃惑之,尝试论之曰:孝文之兴,汉三世矣。孤秦之弊未救,诸吕①之危继作,南北兴两军之诛,京师新喋血之变。而文帝由代邸嗣汉位,天下初定,人心未集,方且破觚斫雕②,衣绨履革,务率敦朴,推行恭俭。故改作③之议谦于未遑,制度之风阙然不讲者,二十余年矣。而谊因痛苦以悯世,太息而著论。况是时方隅未宁,表里未辑。匈奴桀黠,朝那、上郡萧然苦兵:侯王僭拟。淮南、济北继以见戮。谊指陈当世之宜,规画亿载之策,愿试属国以系单于之颈,请分诸子以弱侯王之势。上徒善其言,而不克用。
又若鉴泰俗之薄恶,指汉风之奢侈,叹屋壁之被帝服,愤优倡之为后饰。请设庠序,述宗周之长久:深戒刑罚,明孤秦之速亡。譬人主之如堂,所以优臣子之礼:置天下于大器,所以见安危之几。诸所以日不可胜,而文帝卒能拱默化理,推行恭俭,缓除刑罚,善养臣下者,谊之所言,略施行矣。故天下以谓可任公卿,而刘向亦称远过伊、管。然卒以不用者,得非孝文之初立日浅,而宿将老臣方握其事,或艾旗斩级矢石之勇,或鼓刀贩缯贾竖之人,朴而少文,昧于大体,相与非斥,至于谪去。则谊之不遇,可胜叹哉!
且以谊之所陈,孝文略施其术,犹能比德于成、康。况用于朝廷之间,坐于廊庙之上,则举大汉之风,登三皇之首,犹决壅捭坠耳。奈何俯抑佐王之略,远致诸侯之间!故谊过长沙,作赋以吊汨罗,而太史公传于屈原之后,明其若屈原之忠而遭弃逐也。而班固不讥文帝之远贤,痛贾生之不用,但谓其天年早终,且谊以失志忧伤而横夭,岂曰天年乎?则固之善志,逮与《春秋》褒贬万一矣。谨论。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精品》)
【注】①诸吕:吕后家族。②破觚斫雕:觚,读音gfl,一种酒器。砸坏酒具,劈掉雕绘之器,杜绝奢侈。③改作:指改正朔,易服色。改正朔,指颁订新的历法;易服色,指改变车马和祭牲的颜色、法令、礼俗。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徒善其言,而不克用能够 |
B.叹屋壁之被帝服遭遇 |
C.明其若屈原之忠而遭弃逐也阐明 |
D.且谊以失志忧伤而横天况且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贾谊“不至公卿”原因的一组是()
①遭周勃、东阳之毁②京师新喋血之变
③天下初定,人心未集④谊之所言,略施行矣
⑤孝文之初立日浅⑥朴而少文,昧于大体
A.①②⑤ | B.②④⑤ | C.①⑤⑥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议论的人认为,在汉代兴盛时期,孝文帝革除弊端、移风易俗贡献最多:贾谊主张礼乐、建立制度,贴近当世时务,成为美谈。 |
B.孝文帝继位时,汉朝面临内忧外患,孝文帝无暇他顾,所以贾谊改正朔、易服色的建议长达二十几年的时间未得到采纳。 |
C.贾谊忠于汉室,反对奢靡,重视文化教育,建议“深戒刑罚”,其品行和能力得到了后世司马迁、刘向等人的认同。 |
D.作者认为如能重用贾谊,那么孝文帝张扬汉朝风度,登上三皇之首便轻而易举。文章以假设论证的形式,突出了贾谊杰出的政治才能。 |
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7分)
①以谓儒学之生纷乱诸事,由是斥去,竟以忧死。(3分)
②匈奴桀黠,朝那、上郡萧然苦兵;侯王僭拟,淮南、济北继以见戮。(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苏瑰,字昌容,雍州武功人,隋尚书仆射威之曾孙。擢进士第,补恒州参军。居母丧,哀毁加人,左庶子张大安表举孝悌,擢豫王府录事参军,历朗、歙二州刺史。时来俊臣贬州参军,人惧复用,多致书请瑰,瑰叱其使曰:“吾忝州牧,高下自有体,能过待小人乎?”遂不发书。俊臣未至追还,恨之。由是连外徙,不得入。久之,转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州据都会,多名珍怪产,前长史张潜、于辩机赀取钜万,瑰单身薄被自将。武后铸浮屠,立庙塔,役无虚岁。瑰谏曰:“縻损浩广,虽不出国用,要自民产日殚。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天下僧尼滥伪相半,请并寺,着僧常员数,缺则补。”后善其言。
神龙初,入为尚书右丞,封怀县男。瑰明晓法令,多识台省旧章,一朝格式,皆所删正。中宗复政,郑普思以妖幻位秘书员外监,支党遍岐、陇间,相煽惑为乱。瑰捕系普思穷讯,普思妻以左道得幸韦后,出入禁中。有诏勿治。瑰廷争不可,帝犹依违。司直范献忠,瑰使按普思者,进曰:“瑰为大臣,不能前诛逆竖而报天子,罪大矣,臣请先斩瑰。”于是,仆射魏元忠顿首曰:“瑰长者,用刑不枉,普思法当死。”帝不得已,流普思于儋州,余党论死。累拜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进封许国公。时大臣初拜官,献食天子,名曰“烧尾”,瑰独不进。及侍宴,宗晋卿嘲之,帝默然。瑰自解于帝曰:“宰相燮和阴阳,代天治物。今粒食踊贵,百姓不足,卫兵至三日不食,臣诚不称职,不敢烧尾。”帝崩,遗诏皇太后临朝,相王以太尉辅政。后召宰相韦安石、宗楚客洎瑰议禁中。楚客猥曰:“太后临朝,相王有不通问之嫌,不宜辅政。”瑰正色曰:“遗制乃先帝意,安得辄改?”楚客等怒,卒削相王辅政事,瑰称疾不朝。景云元年,卒,年七十二,谥曰文贞。
(选自《新唐书·苏瑰传》,有删节)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俊臣未至追还,恨之恨,怨恨。 |
B.瑰使按普思者按,审问。 |
C.流普思于儋州,余党论死论,判处。 |
D.卒削相王辅政事卒,突然。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苏瑰“文贞”的一组是()
①擢进士第,补恒州参军②明晓法令,多识台省旧章③立庙塔,役无虚岁
④臣诚不称职,不敢烧尾⑤正色曰:“遗制乃先帝意,安得辄改?” ⑥卒削相王辅政事
A.②④⑤ | B.①③⑥ | C.①③⑤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瑰躬行孝悌之道:他的母亲去世,悲伤过度,感染到他人,因此左庶子张大安上表举荐他。 |
B.苏瑰为官清廉爱民:他严格要求自己,生活简朴。他劝谏武后为民着想,希望她少建庙宇。 |
C.苏瑰嫉恶如仇:郑普思的党羽遍布岐、陇,他们煽动诱骗百姓作乱。苏瑰逮捕郑普思,将其处以极刑。 |
D.苏瑰直言敢谏:他不按照当时的习惯给天子献食,在宴会上自我辩解时还讽谏皇上要体恤民情。 |
将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普思妻以左道得幸韦后,出入禁中。有诏勿治。
⑵仆射魏元忠顿首曰:“瑰长者,用刑不枉,普思法当死。”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登扫叶楼记
[清]管同
自予归江宁,爱其山川奇胜,间尝与客登石头①,历钟阜,泛舟于后湖,南极芙蓉、天阙诸峰,而北攀燕子矶,以俯观江流之猛壮。以为江宁奇胜,尽于是矣。或有邀予登览者,辄厌倦,思舍是而他游。
而四望②有扫叶楼,去吾家不一里,乃未始一至焉。辛酉秋,金坛王中子访予于家,语及,因相携以往。是楼起于岑山之巅,土石秀洁,而旁多大树,山风西来,落木齐下,堆黄叠青,艳若绮绣。及其上登,则近接城市,远挹江岛,烟村云舍,沙鸟风帆,幽旷瑰奇,毕呈于几席。虽乡之所谓奇胜,何以加此?
凡人之情,骛远而遗近。盖远则其至必难,视之先重,虽无得而不暇知矣;近则其至必易,视之先轻,虽有得而亦不暇知矣。予之见,每自谓差远流俗,顾不知奇境即在半里外,至厌倦思欲远游,则其生平行事之类乎是者,可胜计哉!虽然,得王君而予不终误矣,此古人之所以贵益友与。
【注释】①石头:指石头城。本段中钟阜、芙蓉、天阙均为山名。 ②四望:四望矶,山名。作者说“思舍是而他游”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语句回答)
划线句“登石头,历钟阜,泛舟于后湖,南极芙蓉、天阙诸峰,而北攀燕子矶,以俯观江流之猛壮”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虽乡之所谓奇胜,何以加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即使是乡间所认可的奇观胜景,又怎能超过这里呢 |
B.虽然是乡人都认为的奇观胜景,凭什么强加于人呢 |
C.即使是以前所认为的奇观胜景,又怎能超过这里呢 |
D.虽然是以前所认可的奇观胜景,凭什么强加于人呢 |
作者写扫叶楼景色的观察顺序是先,后。
北宋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曾引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之叹,本文作者表达了对“奇胜之景”怎样的认识?试比较两者在写作意图上的差异。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鄞有高世之士,曰骆先生以大,貌严而气刚,行峻而言直,学广而闻多。落落不与世俗相俯仰,一语之不合,一事之不谐,则望望而去,终其身不齿。以故世之士子,鲜有当乎其意,辱与为忘形交者。然独视菊如贤友朋。
每岁即小斋之外,罗植数百本。春而锄,夏而灌,秋编其干而屏列之。当天气始肃,寒英盛开,披鹤氅衣,戴折角巾携九节杖,巡行圃中。见夫幽姿劝质,凌厉风霜,则思淬厉节操,处坚瘁而不屈。见夫黄而不杂得土之中则思正色独立使君子有所敬而小人有所畏。见夫早培晚盛,不竞不争,则思居谦处让,退可以无咎而进为有悔。见夫味甘而气馨,品高而性介,则思蓄用以待时,洁身而处俗,不与黄茅白苇俱出于斯世。凡是数者,一或不类于是菊,又为之徘徊花下,仰而视,俯而思,且愧而且责。必也物我两忘,彼此无间,然后与之曹出乎轩窗寂寞之滨,并驱乎草木摇落之际。若相磋以道,相错以德,不自知其情之孚而身之化也。夫如是,则菊也,先生也,真所谓贤友朋也。
菊有贤友朋之象,而先生犹爱之如此,况世之贤士子乎?是故无贤士子则已,有则必为先生之所爱,如爱斯菊矣。先生爱贤之心,岂果有异于爱菊之心乎?呜呼:菊不能以自贤,惟先生能贤之。士子不能自知其不贤,惟先生能知之。贤也吾其爱,不贤也吾其弃。呜呼,安得贤如是菊陶姓而潜名者与之论先生之交际哉!
(取材于元戴良《爱菊说》)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则望望而去,终其身不齿() (2)辱与为忘形交者()
(3)则思淬厉节操() (4)若相磋以道,相错以德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学广而闻多仰而视,俯而思 |
B.夫如是,则菊也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C.贤也吾其爱其皆出于此乎? |
D.有则必为先生之所爱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
用“/”为文中划波浪线语句断句
见夫黄而不杂得土之中则思正色独立使君子有所敬而小人有所畏。把文中划横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春而锄,夏而灌,秋编其干而屏列之。
(2)先生爱贤之心,岂果有异于爱菊之心乎? 作者借骆先生这一形象,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