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鄞有高世之士,曰骆先生以大,貌严而气刚,行峻而言直,学广闻多。落落不与世俗相俯仰,一语之不合,一事之不谐,则望望而去,终其身不齿。以故世之士子,鲜有当乎其意,与为忘形交者。然独视菊如贤友朋。
每岁即小斋之外,罗植数百本。春而锄,夏而灌,秋编其干而屏列之。当天气始肃,寒英盛开,披鹤氅衣,戴折角巾携九节杖,巡行圃中。见夫幽姿劝质,凌厉风霜,则思厉节操,处坚瘁而不屈。见夫黄而不杂得土之中则思正色独立使君子有所敬而小人有所畏。见夫早培晚盛,不竞不争,则思居谦处让,退可以无咎而进为有悔。见夫味甘而气馨,品高而性介,则思蓄用以待时,洁身而处俗,不与黄茅白苇俱出于斯世。凡是数者,一或不类于是菊,又为之徘徊花下,仰视,俯而思,且愧而且责。必也物我两忘,彼此无间,然后与之曹出乎轩窗寂寞之滨,并驱乎草木摇落之际。若相磋以道,相以德,不自知其情之孚而身之化也。夫如是,菊也,先生也,真所谓贤友朋也。
菊有贤友朋之象,而先生犹爱之如此,况世之贤士子乎?是故无贤士子则已,有则必为先生之爱,如爱斯菊矣。先生爱贤之心,岂果有异于爱菊之心乎?呜呼:菊不能以自贤,惟先生能贤之。士子不能自知其不贤,惟先生能知之。贤也吾爱,不贤也吾其弃。呜呼,安得贤如是菊陶姓而潜名者与之论先生之交际哉! 
(取材于元戴良《爱菊说》)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则望望而去,终其身不齿(    ) (2)与为忘形交者(     )
(3)则思厉节操         (    ) (4)若相磋以道,相以德 (     )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学广闻多仰视,俯而思
B.夫如是,菊也此岳阳楼之大观也
C.贤也吾皆出于此乎?
D.有则必为先生之爱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

用“/”为文中划波浪线语句断句
见夫黄而不杂得土之中则思正色独立使君子有所敬而小人有所畏。
把文中划横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春而锄,夏而灌,秋编其干而屏列之。
(2)先生爱贤之心,岂果有异于爱菊之心乎?
作者借骆先生这一形象,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杨廷和,字介夫,新都人。父春,湖广提学佥事。廷和年十二举于乡。成化十四年,年十九,先其父成进士。改庶吉士。廷和为人美风姿,性沉静详审,为文简畅有法。好考究掌故、民瘼、边事及一切法家言,郁然负公辅望。
乾清宫灾,廷和请帝避殿,下诏罪己,求直言。因与其僚上疏,劝帝早朝晏罢,躬九庙祭祀,崇两宫孝养,勤日讲。复面奏开言路,达下情,还边兵,革宫市,省工作,减织造,凡十余条,皆切至。帝不省。寻以父卒乞奔丧,不许。三请乃许。阁臣之得终父母丧者,自廷和始也。服甫阕,即召至。帝方猎宣府,使使赐廷和羊酒银币,廷和疏谢,因请回銮,不报。复与大学士蒋冕驰至居庸,欲身出塞请。帝令谷大用扼关门,乃归。帝命回銮日群臣各制旗帐迎,廷和曰:“此里俗以施之亲旧耳。天子至尊,不敢渎献。”帝再使使谕意,执不从,乃已。
江左比岁不登,中官请遣官督织造。工部及给事、御史言之,皆不听,趣内阁撰敕。廷和等不奉命,因极言民困财竭,请毋遣。帝趣愈急,且戒毋渎扰执拗。廷和力争,言:“臣等与举朝大臣、言官言之不听,顾二三邪佞之言是听,陛下能独与二三邪佞共治祖宗天下哉?宪宗、孝宗爱民节财美政非一,陛下不取法,独法其不美者,何也?”因请究拟旨者何人,疑有假御批以行其私者。帝为谢不审,俾戒所遣官毋纵肆而已,不能止也。
廷和先累疏乞休,其后请益力。三年正月,帝听之去。明年六月卒,年七十一。居久之,帝问大学士李时太仓所积几何,时对曰:“可支数年。”帝慨然曰:“此杨廷和功,不可没也。”
(节选自《明史·杨廷和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性沉静详审审:慎重
B.为文简畅有法为:写作
C.劝帝早朝晏罢晏:晚
D.还边兵,革宫市革:改变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杨廷和直言劝谏的一组是
①下诏罪己,求直言②凡十余条,皆切至
③驰至居庸,欲身出塞请 ④天子至尊,不敢渎献
⑤因极言民困财竭,请毋遣 ⑥疑有假御批以行其私者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廷和少年成名志向远大。他十二岁中举,十九岁时比父亲先考中进士,喜欢考察研究国家的旧制旧例、民情、边防事务及一切法家理论,志向高远。
B.杨廷和讲究孝道。父亲去世时,他请求允许奔丧,但皇上不答应,杨廷和再三请求,皇上才答应了。杨廷和的做法也开了内阁大臣得以守满丧期的先例。
C.杨廷和敢于制止皇帝的不合理要求。皇上在宣府打猎,命令群臣在他回京之日制旗到帐前来迎接,杨廷和认为这些要求不妥,执意不从,皇上只好作罢。
D.杨廷和爱惜民力。江东一带连年歉收,宦官请求派官员督促织造,杨廷和等不奉命,趁机极力说明人民困顿、财物枯竭,请求不要派遣,终于阻止了此事。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方猎宣府,使使赐廷和羊酒银币,廷和疏谢,因请回銮,不报。
(2)廷和等不奉命,因极言民困财竭,请毋遣。帝趣愈急,且戒毋渎扰执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
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李桢《六国论》)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念:顾念
B.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爱:吝惜
C.族秦者,秦也族:灭族
D.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纾:解除

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全部相同的一项是()

A.①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②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B.①独夫之心,日益骄固②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C.①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D.①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②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A.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B.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C.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D.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翻译李桢《六国论》文中画线的句子。
原文: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译文:
请用斜线(/)给文中未加标点的句子断句
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
联系课文,指出杜牧、苏洵、李桢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杜牧
苏洵
李桢

阅读下面文字
记先夫人不残鸟雀
苏轼
吾昔少年时所居书室前,有竹柏杂花。丛生满庭,众鸟巢其上。武阳君,恶杀生,儿童婢仆,皆不得捕取鸟雀。数年间,皆巢于低枝,其鷇①可俯而窥也。又有桐花凤四五,日翔集其间,此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殊不畏人,闾里间见之,以为异事,此无他,不忮②之诚,信于异类也。有野老言:“鸟巢去人太远,则其子有蛇鼠狐狸鸱鸢之忧,人既不杀,则自近人者欲免此患也。”由是观之,异时鸟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为甚于蛇鼠之类也。
苛政猛于虎,信哉!
【注】鷇①:kòu ,待母哺食的幼鸟。忮②:zhì ,害,嫉妒。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鸟巢去人太远去:距离 B.武阳君,恶杀生恶:讨厌
C.而能驯扰驯扰:顺从 D.可俯而窥也窥:偷看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皆巢于低枝多于南亩之农夫
B.而能驯扰吾尝跂而望矣
C.以人为甚于蛇鼠之类也至则更相枕以卧
D.吾昔少年时所居书室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

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 )

A.众鸟巢其上 B.信于异类也
C.苛政猛于虎 D.甚于蛇鼠之类也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人既不杀,则自近人者欲免此患也。
翻译:
(2)异时鸟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为甚于蛇鼠之类也。
翻译:

阅读下面三段文字
(甲)
⑴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⑵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⑶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⑷曰:不赂者以赂者丧。⑸盖失强援,不能独完。⑹故曰弊在赂秦也。(苏洵《六国论》)
(乙)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方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两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付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yì:疆界,边境)寸尺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杀;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苏辙《六国论》)
(丙)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山东诸侯之立国也,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也,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唯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清·李桢《六国论》)
解释三段文字中加点的词语
当:出身: 视:
与“未可专以罪秦也”一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B.彼秦者将何为哉
C.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D.戍卒叫,函谷举

翻译以上文字中划线的句子
(1)以两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译文:
(2)兵连祸结,曾无虚岁。
译文:
(甲)对文章论证层次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苏辙和李桢认为六国灭亡的直接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结合原文的内容回答)
(1)苏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
菱 溪 石 记
欧阳修
菱溪之石有六,其四为人取去;其一差小而尤奇,亦藏民家;其最大者偃然僵卧于溪侧,以其难徙,故得独存。每岁寒霜落,水涸而石出,溪旁人见其可怪,往往祀以为神。
菱溪,按图与经皆不载。唐会昌中,刺史李渍为《荇溪记》,云水出永阳岭,西经皇道山下。以地求之,今无所谓荇溪者,询于滁州人,曰此溪是也。杨荇密有淮南,淮人为讳其嫌名,以荇为菱,理或然也。
  溪傍若有遗址,云故将刘金之宅,石即刘氏之物也。金,吴时贵将,与荇密俱起合肥,号三十六英雄,金其一也。金本武夫悍卒,而乃能知爱赏奇异,为儿女子之好,岂非遭逢乱世,功成志得,骄于富贵佚欲而然邪?想其陂池、台榭、奇木、异草,与此石称,亦一时之盛哉。今刘氏之后散为编民,尚有居溪旁者。
  予感夫人物之废兴,惜其可爱而弃也,乃以三牛曳置幽谷,又索其小者,得于白塔民朱氏,遂立于亭之南北。亭负城而近,以为滁人岁时嬉游之好。
  夫物之奇者,弃没于幽远则可惜,置之耳目,则爱者不免取之而去。嗟夫!刘金者虽不足道,然亦可谓雄勇之士,其平生志意岂不伟哉。及其后世,荒堙零落,至于子孙泯没而无闻,况欲长有此石乎。用此可为富贵者之戒。而好奇之士闻此石者,可以一赏而足,何必取而去也哉?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菱溪,按图与经皆不载按:察看
B.与此石称,亦一时之盛哉称:适合
C.骄于富贵佚欲而然邪?佚:遗失
D.亭负城而近负:靠近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而乃能知爱赏奇异
吾常终日而思矣



A aA





号三十六英雄,金其一也
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B





石即刘氏之物也
养生丧死无憾也,王道之始也



以地求之,今无所谓荇溪者
去以六月息者也



C





D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重新安置菱溪石的目的是满足滁州百姓逢时过节玩赏,本文写作目的只是告诫世人不要玩物丧志。
B.菱溪石在刘金手中是私人藏品,在欧阳修手中供百姓观赏,价值得到充分体现,这说明二人境界悬殊。
C.刘金是一名勇猛之人,身处乱世,志向远大,事业有成,他收藏菱溪奇石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骄奢淫逸。
D.作者介绍了刘金在世时的盛极一时,后叙述刘氏后代泯然无闻之状,两相对比,突出了作者的兴废之感。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感夫人物之废兴,惜其可爱而弃也。

(2)夫物之奇者,弃没于幽远则可惜,置之耳目,则爱者不免取之而去。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