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下半年以来,全球经济减速对我国的影响加深,我国财税政策进行了适时调整,为了更好的实现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我国实行“结构性减税”政策:如提高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下调住房交易税、增值税全面转型(自2008年8月1日起,将部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由11%提高到13%。自2008年11月1日起,下调个人首次购买90平方米及以下普通住房的交易税率至1%等)
实行“结构性减税”政策才确保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请你从唯物论角度分分析“结构性减税”政策确立的哲学依据。
“颂诗文 感古韵”迎“世界读书日”2013年4月23日是第19个“世界读书日”,这是一个充满书香的日子。自“世界读书日”确定以,每年的这一日,世界各地纷纷举办各种活动鼓励阅读。莎士比亚曾经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阅读对人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一本好书往往能改变人的一生。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他本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中华民族之所以成为礼仪之邦、文明古国,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们是一个热爱学习、勤奋读书的民族,中华儿女为书而生,为书而死,为书而乐,为书而苦,几千年书与无数的伟人结下了不解之缘。今天,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学习型社会的时代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营造一个书香浓郁的社会,阅读作为推进社会发展的力量是不可取代的。崇尚读书,才能让民族的发展保持生命的活力,而我们作为未的主人翁,作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中坚力量,我们的阅读水平事关祖国的未,事关民族的兴衰。
针对现实生活中人文阅读的现状,请你拟一份能够说服人们重视人文阅读的演讲稿提纲。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并未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具体论述。改革开放30多年,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也出现了信仰迷失、价值取向扭曲、道德失范等社会问题。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整合多样化社会思潮。党的十八大在总结群众实践、吸取中华文化传统精华、借鉴人类文明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24个字的凝炼,既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又集中反映了人类文明共同的价值追求。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民意和自身职能转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4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积极回应网民关注的焦点问题:
焦点一:收入分配。总理强调要健全企业职工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多渠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比重。
焦点二:食品安全。总理强调健全从中央到地方直至基层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制定并严守法规和标准,坚决治理餐桌上的污染,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焦点三:环境保护。以雾霾频发的特大城市和区域为重点,实行区域联防联控,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1)结合材料,分析说明总理回应措施的经济意义。
材料二:2014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确需设置的行政审批事项,要建立权力清单制度,一律向社会公开。清单之外的,一律不得实施审批。“政府提倡“简政放权”,按照市场优先和社会自治原则,改变过去存在的“三位”现象:一是“越位”,对经济活动干预过多;二是“错位”,政府职能分工交叉、混淆;三是“缺位”,该管的政府没有尽职尽责,甚至在某些领域出现了“真空”。
(2)请就政府如何避免“三位”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
材料三:2013年10月,青岛市政府组织开展了“服务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建设专家建言献策月”活动。政府各职能部门都组织了相关专家围绕新区发展建设开展调研活动。专家们在调研基础上各自形成了书面意见、建议表上报给了政府部门。最近,市政府对专家们的意见、建议表梳理分类,分批召开专家论证会进一步分析论证。
(3)结合材料,运用所学政治生活知识,说明青岛市做法的正确性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收入分配问题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也影响到经济升级和社会转型。收入分配问题是社会经济关系及其变动财富分享方面的反映。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达到惠及更多百姓的目的,需要从社会经济发展和改革的全过程和深层次来把握,需要用勇气和智慧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如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营业税改为增值税;调整财政收支结构,把财政资金更多地投向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加大“三农”投资力度;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的全民共享机制,实施一系列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领域的“顶层设计”。
结合材料,运用财政、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有关知识说明分配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材料一:2013年年末我国人口数及其构成,见下表
单位:万人 |
||
指标 |
年末数 |
比重% |
全国总人口 |
136072 |
100.0 |
其中:城镇 |
73111 |
53.73 |
乡村 |
62961 |
46.27 |
其中:男性 |
69728 |
51.2 |
女性 |
66344 |
48.8 |
其中:0-15岁[4](含不满16周岁) |
23875 |
17.5 |
16-59岁(含不满60周岁) |
91954 |
67.6 |
60周岁及以上 |
20243 |
14.9 |
其中:65周岁及以上 |
13161 |
9.7 |
注:人口抚养比:是指总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数与劳动年龄人数之比。一般以16岁至64岁为劳动年龄人口,15岁以下和65岁以上为非劳动年龄人口。
材料二:所谓“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抚养负担轻、高储蓄、于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劳动力资源丰富和成本优势已经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2013年1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在相当长时期里第一次出现了绝对下降,这意味着人口红利趋于消失,导致未来中国经济要过一个“减速关”。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我国人口抚养比的上升会带来哪些不利影响。
(2)随着我国传统人口红利期的逐步消失,请从下表中选择三项能够应对的措施,并分别说明理由。
①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 |
②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 |
③企业重视科技和管理创新 |
④完善我国的分配制度 |
⑤调整计划生育政策,逐步放开二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