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上可以利用氟硅酸、碳酸氢铵制备冰晶石(Na3AlF6),其工艺如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①中生成的无色气体A是 ,滤液①的溶质是 。
(2)经测定NH4HCO3溶液呈中性,请分析原因(用离子方程式和文字表述说明理由)
。
(3)经反应②后,过滤得到的冰晶(Na3AlF6)固体,该固体上附着有杂质,需要洗涤,请简述如何证明冰晶石固体已经洗涤干净 。
(4)温度和NH4HCO3浓度会影响反应①的速率。现设计如下实验方案探究温度和NH4HCO3浓度对反应①速率的影响。请在表格空白处填写适当的反应条件。
实验编号 |
实验目的 |
温度 |
c(NH4HCO3) |
I |
为以下实验作参照 |
60℃ |
c1 |
II |
探究浓度对反应①速率的影响 |
|
c2 |
III |
探究温度对反应①速率的影响 |
80℃ |
|
(5)下图是滤液①溶质的质量分数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图:
请分析t2℃时,滤液①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下降的原因是 。
10 g硫磺在 O2中完全燃烧生成气态SO2,放出的热量能使 500 g H2O温度由18℃升至62.4℃,则硫磺的燃烧热为,热化学方程式为。
在氢气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氢气体的反应中,若断裂1mol H - H键要吸收436KJ的能量,断裂1mol Cl- Cl键要吸收243KJ的能量,断裂1molH—Cl键要吸收432KJ的能量,则在氯气中充分燃烧1mol H2的能量变化是。
1918年,Lewis提出反应速率的碰撞理论:反应物分子间的相互碰撞是反应进行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每次碰撞都能引起反应,只有少数碰撞才能发生化学反应。能引发化学反应的碰撞称之为有效碰撞。
⑴图I是HI分解反应中HI分子之间的几种碰撞示意图,其中属于有效碰撞的是
(选填“A”、“B”或“C”);
⑵20世纪30年代,Eyring和Pelzer在碰撞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化学反应的过渡态理论:化学反应并不是通过简单的碰撞就能完成的,而是在反应物到生成物的过程中经过一个高能量的过渡态。
图Ⅱ是NO2和CO反应生成CO2和NO过程中能量变化示意图,请写出NO2和CO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
⑶过渡态理论认为,催化剂改变反应速率的原因是改变了反应的途径,对大多数反应而言主要是通过改变过渡态而导致有效碰撞所需要的能量发生变化。请在图Ⅱ中作出NO2和CO反应时使用催化剂而使反应速率加快的能量变化示意图;
一定质量的液态化合物XY2,在一定质量的O2中恰好完全燃烧,化学方程式为XY2(l)+3O2(g)=XO2(g)+2YO2(g),冷却后,在标准状况下测得生成物的体积是672 mL,密度是2.56 g/L。
(1)反应前O2的体积是mL。
(2)化合物XY2的摩尔质量是g/mol。
(3)若XY2分子中X、Y两元素的质量比是3∶16,则X、Y两元素分别为和。(写元素符号)
(1)向NaHSO4溶液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中至中性,请写出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在以上中性溶液中,继续滴加Ba(OH)2溶液,请写出此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