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于慎行,字无垢,东阿人。年十七,举于乡。御史欲即鹿鸣宴①冠之,以未奉父命辞。隆庆二年成进士。授编修。万历初,《穆宗实录》成,进修撰,充日讲官。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之,异数也。尝讲罢,帝出御府图画,令讲官分题。慎行不善书,诗成,属人书之,具以实对。帝悦,尝大书“责难陈善”四字赐之,词林传为盛事。
御史刘台以劾张居正被逮,僚友悉避匿,慎行独往视之。及居正夺情②,偕同官具疏谏。吕调阳格之,不得上。居正闻而怒,他日谓慎行日:“子吾所厚,亦为此耶?”慎行从容对日:“正以公见厚故耳。”居正怫然。慎行寻以疾归。居正卒,起故官。时居正已败,侍郎丘橓往籍其家。慎行遗书,言居正母老,诸子覆巢之下,颠沛可伤,宜推明主帷盖③恩,全大臣簪履之谊。词极恳挚,时论韪之。
慎行明习典制,诸大礼多所裁定。先是,嘉靖中孝烈后升祔④,祧⑤仁宗。万历改元,穆宗升祔,复祧宣宗。慎行谓非礼,作《太庙祧迁考》,引晋、唐、宋故事为据,其言辨而核。事虽不行,识者服其知礼。又言:“南昌、寿春等十六王,世次既远,宜别祭陵园,不宜拊享太庙。”亦寝不行。
十八年正月,疏请早建东宫,出阁讲读。及冬,又请。帝怒,再严旨诘责。慎行不为慑,明日复言:“册立臣部职掌,臣等不言,罪有所归。幸速决大计,放归田里。”帝益不悦,责以要君疑上、淆乱国本,及僚属皆夺俸。山东乡试,预传典试者名,已而果然。言者遂劾礼官,皆停俸。慎行引罪乞休。章累上,乃许。家居十余年,中外屡荐,率报寝。三十三年,始起掌詹事府。疏辞,复留不下。居二年,廷推阁臣七人,首慎行。诏加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再辞不允,乃就道。时慎行已得疾。及廷谢,拜起不如仪,上疏请罪。归卧于家,遂草遗疏,请帝亲大臣、录遗逸、补言官。数日卒,年六十三。 ——《明史•于慎行传》
注①鹿鸣宴:乡试放榜次日,按例举行乡饮之礼,欢宴考官和中试举人。②夺情:古礼,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家居守制,服满再行补职。张居正父亲病故,他不想遵制守丧,授意门生提出“夺情”。③帷盖:受恩乞恩之典。④升祔:升入祖庙附祭于先祖。⑤祧(tiāo):迁庙。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年十七,举于乡举:举荐 |
B.属人书之,具以实对属:委托 |
C.偕同官具疏谏疏:给皇帝的奏章 |
D.亦寝不行寝:废止 |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居正闻而怒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
B.正以公见厚故耳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
C.引晋、唐、宋故事为据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
D.章累上,乃许乃令张仪佯去秦 |
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于慎行“厚道”和“耿直”的一组是 ( )
A.慎行遗书,言居正母老,诸子覆巢之下,颠沛可伤 居二年,廷推阁臣七人,首慎行 |
B.御史欲即鹿鸣宴冠之,以未奉父命辞 十八年正月,疏请早建东宫,出阁讲读 |
C.属人书之,具以实对 及居正夺情,偕同官具疏谏 |
D.词极恳挚,时论韪之 |
再辞不允,乃就道
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于慎行充当日讲官后,皇上曾经让日讲官分别在图画上赋诗题字,于慎行写成诗后,委托人书写,并把实情告诉了皇上。 |
B.于慎行为人正直坦荡,对因得罪张居正而被捕的刘台,他仍去探视。对张居正不合礼制的做法,不因为张居正对自己的厚爱而放弃原则。 |
C.直到万历年间,明朝的宗族祠庙祭祖礼制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于慎行熟悉历代典章制度,引古代有关的事例来论说,令有见识的人敬佩。 |
D.万历十八年,于慎行上书建议早立太子,皇上两次降旨责备,于慎行以辞官归乡再次劝谏,万历皇上很不高兴,停了他的薪俸,于慎行引咎辞职。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
(2)词极恳挚,时论韪之。
(3)帝益不悦,责以要君疑上、淆乱国本,及僚属皆夺俸。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守约轩记
(明)祁顺
①东莞有隐德君子曰谢先生叔仁,尝以约名轩。其子济领贡来京师,因征余言,为守约轩记。余曰:"善哉,先生之名轩也。《语》不云乎,'以约失之者鲜矣'。斯约也,用之于身而身修,行之于家而家齐,传之于后可以纳子孙于无过之地。约之义其大矣哉。"
②世有侈然自放者,骄肆而流荡,盘乐而荒汰,踰分渎礼,罹愆致咎,君子无取焉。君子存之心者,确乎其不放;行之身者,介乎其不苟。至于一事一物,莫不道义之是循,礼法之是遵。故居处取其蔽风雨,而不慕乎高堂广厦也;饮食取其充饥渴,而不尚乎食前方丈也;衣服取其适寒暑,而不愿乎轻裘文绣也。一榻虽小,容身之外吾何求?百亩匪多,恒产之外吾何忧?寂澹而优游,谨饬而清修,其外由由,其中休休 ①。行寡悔而言寡尤,视彼踰分渎礼者,奚啻《韶》濮之与薰莸 ②。
③先生循理安分,躬俭勤而蹈规矩,□无忝于约之义矣。所以修其身、齐其家,以贻其后,又焉往乎不获哉?余以是而知名轩之善也。虽然,自守非难,而能世其家范为难。请为先生记之,俾揭于轩,匪徒昭示于今,抑后之人将有所观感,而相守于无穷也。
④于是乎书。
[注]①其外由由,其中休休:由由,愉悦的样子。休休,安乐的样子。②《韶》濮之与薰莸:《韶》,即《韶》乐,风格雅正。濮,古水名,濮上以侈靡之乐闻名。薰,一种香草。莸,一种臭草。
(1)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 |
且 |
B. |
岂 |
C. |
盖 |
D. |
然 |
(2)分析第①段引用《论语》"以约失之者鲜矣"这句话在说理上的作用。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第②段写法上特点的一项是 。
A. |
骈散结合 |
B. |
排比铺陈 |
C. |
正反对比 |
D. |
欲扬先抑 |
(4)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宋若水传
(宋)朱熹
①宋公讳若水,字子渊,成都府双流县人。自幼即知刻苦为学。从州举试外省,得奏名,对策廷中,切直无所避,考官不说,犹以冠乙科。授嘉州龙游县主簿。
②移知神泉县,始至,承废弛之余,首罢追胥 ①之扰,但以幅纸书负租,与民为期,无敢后者。不数日,尽偿前令宿逋 ②。邑产黄雀,岁供诸司百万计。公请罢之,民用不扰,而物生亦遂,至今为法。诸司知其治行,徙知嘉州犍为县。神泉民相率留之,不能夺也。
③除秘书丞,公为书数万言,历数当时刑赏之缪,宰相闻之怒,出公提举江东常平等事。上称公诚实,俾移福建。汀州远且多盗,又名瘴乡,常时使者按行多避不往。 至是群盗甫平,死伤横道,疫疠大作,公独慨然引车罙入,煮药自随,亲问病者饮之。
④除湖南提点刑狱公事。衡山浮户 ③有与土人不相中者,曰:"衡山,国之寿岳 ④。祠城东故有溪,并城南出。后或凿城北址,导水使西,不能无断地脉。请筑山决水,使复故道。"公曰:"水西出岁久,故道皆为民居。今欲东之,则是数百家者不无荡析离居之苦。且寿岳之云,无所经见。就如其言,则国家中兴在西流之后,尤不宜妄有改作。"事乃得已。
⑤被旨摄帅事,飞虎军素骄悍,白昼掠人,吏不敢问。 公一以军律绳之赏信罚必士民以是得安其居而军吏亦皆悦服。
[注]①追胥:追租的公差。②前令宿逋:前任县令拖欠上级官府的赋税。③浮户:没有固定户籍的人口。④寿岳:指庇佑国运昌盛,福寿绵延的山。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不能 夺也
② 俾移福建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民用不扰,而物 生亦遂
A. |
通达 |
B. |
严厉 |
C. |
舒展 |
D. |
长成 |
② 历数当时刑赏之缪
A. |
逐一 |
B. |
严厉 |
C. |
清楚 |
D. |
反复 |
(3)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至是群盗甫平,死伤横道,疫疠大作,公独慨然引车罙入,煮药自随,亲问病者饮之。
(4)第⑤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公一以军律绳之赏信罚必士民以是得安其居而军吏亦皆悦服
(5)第②段写到宋若水离任时"神泉民相率留之",分析神泉民众这样做的原因。
(6)第④段写宋若水反驳衡山浮户恢复溪水故道的请求,很有说服力,请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左光斗,字遗直,桐城人。万历三十五年进士。除中书舍人。选授御史,巡视中城。捕治吏部豪恶吏,获假印七十余,假官一百余人, 辇下震悚。出理屯田,因条上三因十四议,诏悉允行。水利大兴,北人始知艺稻。邹元标尝曰:"三十年前,都人不知稻草何物,今所在皆稻,种水田利也。"阉人刘朝称 东宫令旨,索戚畹废庄。光斗不启封还之,曰:"尺土皆 殿下有,今日安敢私受。"阉人愤而去。杨涟劾魏忠贤,光斗与其谋,又与攀龙共发崔呈秀赃私,忠贤暨其党咸怒。 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 忠贤诇知,先二日假会推事与涟俱削籍。群小恨不已,复构文言狱,入光斗名,遣使往逮。父老子弟拥马首号哭,声震原野,缇骑亦为雪涕。至则下诏狱酷讯。许显纯诬以受杨镐、熊廷弼贿, 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 。诸人俱自诬服,光斗坐赃二万。忠贤乃矫旨,仍令显纯五日一 追比。不下法司,诸人始悔失计。容城孙奇逢者,节侠士也,与定兴鹿正以光斗有德于畿辅,倡议醵金,诸生争应之,得金数千,谋代输,缓其狱,而光斗与涟已同日为狱卒所毙,时五年七月二十有六日也,年五十一。光斗既死,赃犹未竟。忠贤令抚按严追,系其群从十四人。长兄光霁坐累死,母以哭子死。 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 。忠贤既诛,赠光斗右都御史,录其一子。已,再赠太子少保。福王时,追谥忠毅。
(节选自《明史•左光斗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 |
B. |
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 |
C. |
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 |
D. |
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 |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辇下,又称为辇毂下,意思是在皇帝的车驾之下,常常用作京都的代称。 |
B. |
东宫是古代皇家宫殿的称呼,由于是太子所居之宫,文中用来借指太子。 |
C. |
殿下是古代对太子、诸王、丞相的敬称,礼尊意味次于敬称皇帝的陛下。 |
D. |
追比指就是地方官吏严逼限期办事,逾期以杖责等表示警惩,继续追逼。 |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左光斗为人刚直,大力整肃吏治,他的字为遗直,正与他的性格相符;他担任御史时,捕治吏部恶吏,起获假印,揭露假官,引起极大震惊。 |
B. |
左光斗勤于政事,反对无理要求,他的建议得以施行,水利大兴,百姓得利;刘朝以东宫名义索取戚畹废庄,他讲信件原封返还,坚决拒绝。 |
C. |
左光斗揭露脏私,受到小人陷害。他与人弹劾魏忠贤,揭发崔呈秀,引起魏忠贤及其党羽的愤恨,魏以先发制人的手段,绕过法司,害死光斗。 |
D. |
左光斗饱受迫害,死后得以平反。他家中受到株连,母亲、兄长以及同宗群从十余人被迫害致死,直到魏忠贤被诛,他才受到追赠,谥为忠毅。 |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
②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
(5)孙奇逢等为什么倡议凑集金钱救助左光斗?救助成功没有?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彪之字叔武。年二十,须鬓皓白,时人谓之王白须。初除佐著作郎、东海王文学。从伯导谓曰:"选官欲以汝为尚书郎,汝幸可作诸王佐邪!"彪之曰:"位之多少既不足计,自当任之于时。至于超迁,是所不愿。"遂为郎。累迁御史中丞、侍中、廷尉。时永嘉 太守谢毅,赦后杀郡人周矫,矫从兄球诣州诉冤。扬州刺史殷浩遣从事收毅,付廷尉。彪之以球为狱主,身无王爵,非廷尉所料,不肯受,与州相反复。穆帝发诏令受之。彪之又上疏执据,时人比之张释之。时当南郊,简文帝为抚军,执政,访彪之应有赦不。 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效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永和末,多疾疫。旧制, 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至是,百官多列家疾,不入。彪之又言:"疾疫之年,家无不染。若以之不复入宫,则直侍顿阙,王者宫省空矣。"朝廷从之,及简文崩,群臣疑惑,未敢 立嗣。或云,宜当须大司马处分。彪之正色曰:"君崩,太子代立,大司马何容得异!若先面咨,必反为所责矣。"于是朝议乃定。及孝武帝即位,太皇太后令以帝冲幼,令温依 周公 居摄故事。事已施行,彪之曰:"此异常大事,大司马必当固让,使万机停滞,稽废山陵,未敢奉令。谨具封还内,请停。"事遂不行。加光禄大夫、仪同三司,未拜。 疾笃,帝谴黄门侍郎问所苦,赐钱三十万以营医药。太元二年卒,年七十三,即以光禄为赠,谥曰简。
(节选自《晋书•王彪之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 |
B. |
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 |
C. |
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 |
D. |
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 |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太守是郡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主要掌管民政、司法、军事、科举等事务。 |
B. |
立嗣可指无子而以同宗之子承继,又可指确立王位继承人,文中则指后者。 |
C. |
周公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曾辅佐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最终夺取天下。 |
D. |
居摄是指古代帝王因年幼不能亲政,大臣代居其位来处理政务的一种制度。 |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彪之出仕之始,不愿超迁任职。他的堂伯父王导对他说,选官要任他为尚书郎,他却认为地位高低不值得计较,越级提拔是自己不愿意的事。 |
B. |
彪之坚持己见,不肯接受人犯。殷浩将谢毅交付廷尉候审,他以此非廷尉职责为由,虽有皇上命令,依然据理拒收,时人将他比作张释之。 |
C. |
彪之讲究实效,维护朝廷秩序。永和末年流行传染病,他见各类官员借口家中有人患病,不愿到任办公,指出这样做的危害,朝政因此恢复。 |
D. |
彪之言辞机敏,反对权臣听政。简文帝去世,讨论身后事时有人提出等候大司马处置,他抢先表示由太子代立,若先面咨大司马将被他斥责。 |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
②疾笃,帝谴黄门侍郎问所苦,赐钱三十万以营医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秦废封建
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燕、齐、荆地远,不置王无以镇之, 请立诸子。"始皇下其议,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天子不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 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苏子曰: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 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三代之兴,诸侯无罪不可夺削,因而 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周衰,诸侯相并,齐、晋、秦、楚皆千馀里,其势足以建侯树屏。至于七国皆称王,行天子之事,然终不封诸侯。久矣,世之畏诸侯之祸也,非独李斯、始皇知之。
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当然,如冬裘夏葛,时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独见也,所谓不失时者,而学士大夫多非之。汉高帝欲立六国后,张子房以为不可,李斯之论与子房无异。高帝闻子房之言,知诸侯之不可复,明矣。然卒王韩信、彭越、英布、卢绾,岂独高帝所为,子房亦与焉。故柳宗元曰:" 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昔之论封建者甚众,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故吾取其说而附益之,曰:凡有血气必争,争必以利,利莫大于封建。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自书契 【1】以来,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父子兄弟相贼杀,有不出于袭封而争位者乎? 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至汉以来,君臣父子相贼虐者,皆诸侯王子孙,其馀卿大夫不世袭者,盖未尝有也。近世无复封建,则此祸几绝。仁人君子,忍复开之欤?故吾以为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论,当为万世法也。
(取材于宋•苏轼《东坡志林》)
注释:【1】书契:指有文字记载。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后 属疏远 |
属:亲属 |
B.诸侯 更相诛伐 |
更:交替 |
C.子房亦 与焉 |
与:参与 |
D.不能 易也 |
易:交换 |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以有侯王 |
争必 以利 |
B.三代 之兴 |
知诸侯 之不可复 |
C. 而学士大夫多非之 |
而诸子之论废矣 |
D.袭封而争位 者 |
君臣父子相贼虐 者 |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请立诸子
请立各位皇子为诸侯王
B.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
诸皇子和功臣们皆封侯并用国家的赋税重赏他们
C.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
君主即使想要废除封侯的制度设置郡守,能行得通吗
D.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分封诸侯的制度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时势使然
(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时非圣人之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
②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
(5)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题"秦废封建"意指秦王朝建立后废除了三代以来分封诸侯的国家制度。 |
B. |
始皇不急于说出己见,而让群臣议论丞相的谏言,群臣多赞成丞相的意见。 |
C. |
廷尉李斯深谙时移世变,以史为鉴,力排众议,反对恢复分封诸侯的制度。 |
D. |
苏东坡学养深厚,纵论古今,鞭辟入里,指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各有优劣。 |
(6)第三段末句"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这是作者借柳宗元的话做出的判断。请用自己的话具体说明作者做出这个判断的直接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