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康熙一生能文能武,闲暇之时多喜赋诗,现存诗作1 000多首。其诗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更有抒“治国之道”之诗篇。如《昭君墓》一首:
南北分天地,存亡见庙谟。
含悲辞汉主,挥泪赴匈奴。
目睹当年冢,心怀四海图。
葆旌巡远徼,蕃落效驰驱。
欲笑和亲失,还嫌饵术迂。
开诚示异族,布化越荒途。
漠漠龙沙际,寥寥雁塞隅。
偶吟因有触,意独与人殊。
材料二 在清代众多的皇帝中,康熙皇帝是口碑最好的。同时,他也是清王朝民族政策的奠基人。康熙皇帝曾说:“朕阅经史,塞外蒙古多与中国抗衡,自汉、唐、宋至明,俱被其害,而克宣威蒙古,并令归心如我朝者,未知有也。夫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譬之人身疮疡,方用针炙,肌肤无恙,而妄寻苦楚可乎?治天下之道亦然,乱则声讨,治则抚绥,理之自然也。自古以来,好勤远略者,国家元气,罔不亏损,是以朕意不以生事为贵。”
——《清朝民族政策解读》
材料三 清朝民族政策适应了多民族国家社会发展需要,“当时,已有5O多个民族共存于一个政权之下。所以,清朝的统一,实属空前。它发展了‘大一统’的理论,而且在实践上也突破了历代‘内诸夏外夷狄’的传统观念,从康熙时放弃修长城,这就破除了2000年的限隔,使得‘中外一家’成为现实,直接为现代中国的版图和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说康乾盛世把中国封建‘大一统’发展到顶峰,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清朝民族政策解读》
材料四 清朝民族政策不是尽善尽美的,部分清朝民族政策是在时代、阶级和民族局限性以及统治者个人政治经验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制定和实施的,并具有明显激化民族矛盾的特点。
——《论清朝民族政策的本质》
(1)据材料一,康熙帝对昭君出塞这件事的看法是什么?他在民族问题上有什么看法?
(2)据材料二、三,概括康熙帝对蒙古的基本政策及清朝民族政策的进步性。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熙帝民族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指出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处理好什么关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依法享有人身、财产、言论、出版、集会、信仰等自由;参议院由各地选派的参议员组成,行使立法权;由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和国务员行使行政权;法院由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任命的法官组成,行使司法权。
材料二著名作家老舍的《茶馆》中有这段对白:
王淑芬:(看李三的辫子碍事)三爷,咱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子也该剪了吧!
李三: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
……
李三:哼!皇上没了,总算大改良吧?可是改来改去,袁世凯还要做皇上。袁世凯死后,天下大乱,今儿打个炮,明儿个关城,改良?哼!我还留我的小辫子,万一把皇上改过来呢?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意义。
(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说明王淑芬与李三的对白所反映的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状况; 针对这样的社会现实状况,中国近代史上的资产阶级在思想方面还做了哪些努力?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陆) 睿 (原姓步六孤) 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
材料二 (迁都洛阳后) 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 (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
材料三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
(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睢、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
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商鞅变法与这一变化的关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种氛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十八世纪占支配地位的观念:科学方法是研究社会活动和自然现象的惟一可行的方法。由于具有自然属性的世界正被人认识,因此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
——[美]罗伯特· E· 勒纳《西方文明史》
(1)依据材料一,分析启蒙运动的起因。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时期 “理性” 思想的变化。
材料二人人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而不论其出身。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社会中应有“共同意志”,人人遵守。社会契约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为维护这一主权,必须使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包括立法、司法、守法、受法律保护和受法律制裁各方面的平等。政府官员只是人民委派的工作人员,不享有主权。随着政府职位诱惑力的加大,人民应采取更有力的监督手段。人们在行使自由权时,绝不允许损害他人的自由,否则他自身也就不自由了。这时,共同意志就要通过法律手段制裁他,“强迫他自由”。
——卢梭《社会契约论》
(2)依据材料二回答,卢梭在国家学说、人权学说、法治学说诸方面,各提出了什么主张?
材料三孟德斯鸠: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单独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或少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机制,其中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伏尔泰: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刺吗?……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除了法律以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人。
(3)依据材料二,归纳两位启蒙思想的主要思想,并分析其意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初西方文学对启蒙思想家“理性王国”的反应如何?
下表是某中学研究性学习课上,三个研究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
组别 |
材料 |
结论 |
东 汉 组 |
史料记载,东汉桓帝是中国第一位实行道教及佛教教化政策的帝王,他也支持翻译佛经和其他佛教活动。 ——据古正美《从天王传统到佛王传统》 |
佛、道思想是中国文化传统思想的主流。 |
宋 代 组 |
游酢和杨时去拜访老师程颐,程颐正用佛家打坐瞑目而坐。游、杨二人遂恭敬站在其身旁,等候良久,直到程颐发觉。 ——据朱熹《近思录》 |
中国古代有尊师传统。 |
晚 清 组 |
孙家鼐建议京师大学堂应“以中学(中国传统学术与政治思想)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据孙家鼐等《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折》(1896年) |
这份奏折中,孙家鼐认为中学比西学重要。 |
请回答:
(1)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些是从材料可以直接推导出来的?
(2)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些是不能从材料直接推导出来的?你认为应补充怎样的材料或者修改成怎样的结论,才能使结论与材料相符?(若修改结论,不得照抄材料)
(3)本堂课的主题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演变”。请结合所学知识,紧扣主题,重新分析各组的材料,建立材料与主题的联系,说明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在东汉、宋代、晚清三个时期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