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康熙一生能文能武,闲暇之时多喜赋诗,现存诗作1 000多首。其诗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更有抒“治国之道”之诗篇。如《昭君墓》一首:
南北分天地,存亡见庙谟。
含悲辞汉主,挥泪赴匈奴。
目睹当年冢,心怀四海图。
葆旌巡远徼,蕃落效驰驱。
欲笑和亲失,还嫌饵术迂。
开诚示异族,布化越荒途。
漠漠龙沙际,寥寥雁塞隅。
偶吟因有触,意独与人殊。
材料二 在清代众多的皇帝中,康熙皇帝是口碑最好的。同时,他也是清王朝民族政策的奠基人。康熙皇帝曾说:“朕阅经史,塞外蒙古多与中国抗衡,自汉、唐、宋至明,俱被其害,而克宣威蒙古,并令归心如我朝者,未知有也。夫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譬之人身疮疡,方用针炙,肌肤无恙,而妄寻苦楚可乎?治天下之道亦然,乱则声讨,治则抚绥,理之自然也。自古以来,好勤远略者,国家元气,罔不亏损,是以朕意不以生事为贵。”
——《清朝民族政策解读》
材料三 清朝民族政策适应了多民族国家社会发展需要,“当时,已有5O多个民族共存于一个政权之下。所以,清朝的统一,实属空前。它发展了‘大一统’的理论,而且在实践上也突破了历代‘内诸夏外夷狄’的传统观念,从康熙时放弃修长城,这就破除了2000年的限隔,使得‘中外一家’成为现实,直接为现代中国的版图和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说康乾盛世把中国封建‘大一统’发展到顶峰,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清朝民族政策解读》
材料四 清朝民族政策不是尽善尽美的,部分清朝民族政策是在时代、阶级和民族局限性以及统治者个人政治经验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制定和实施的,并具有明显激化民族矛盾的特点。
——《论清朝民族政策的本质》
(1)据材料一,康熙帝对昭君出塞这件事的看法是什么?他在民族问题上有什么看法?
(2)据材料二、三,概括康熙帝对蒙古的基本政策及清朝民族政策的进步性。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熙帝民族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指出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处理好什么关系?
(14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是一个“整体”与“割裂”的世界,是一个“冲突”与“交融”的世界,是一个“精彩”与“无奈”并存的世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极端不平衡的状态使得美国的有识之士意识到:必须援助欧洲。美国负责经济事务的副国务卿威廉·克莱顿忧心忡忡指出:“必须密切关注欧洲形势,如果问题得不到解决,1948年年初将可能发生更严重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这种崩溃。这将导致美国出口锐减,剩余产品积压,从而导致美国的经济衰退。”——《美国对外关系文件集》
“战争使我们的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为了使经济扩张与生产能力相协调,必须将战时的特殊需求转变为可持续的和平经济发展的需求。”
——《1947年总统经济报告》
材料二 在冷战后的世界中,人民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不是意识形态的、政治的或经济的,而是文化的区别。……具有文化亲缘关系的国家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相互合作。建立在具有文化共同性的国家基础之上的国际组织,如欧洲联盟,远比那些试图超越文化的国际组织成功。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材料三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政府援助欧洲有哪些经济意图?为此,它又采取了什么具体的措施?
(2)依据材料二,概括作者核心观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盟“远比那些试图超越文化的国际组织成功”的历史原因。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依据材料三,从上图中每选出三个同类词,提炼一个主题,并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要求:主题多样,层次分明,立意明确;词语选择准确,文字逻辑清晰;史论结合,280字左右。)
近代铁路修建对世界经济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铁路也经历了“引进来”走出去的历史发展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65年时,欧洲人在非洲修建的铁路里程仅为760公里,1885年达到7030公里,1913年时,猛增到44309公里,其中英国修建的铁路长达27000公里。整个非洲大陆,通过密集的铁路网,被欧洲的殖民者牢牢控制着。
——《罗得斯纵贯非洲的铁路梦》(2014年12月22日《国际金融报》)
材料二 如果没有铁路,英国是不可能像现在这样统治印度的。铁路传播了腺鼠疫。……铁路还导致了饥荒频频发生。由于交通工具的便利,人们把出售的谷物送往价格最昂贵的市场。他们变得目光短浅,因此饥荒的压力增加了。
——甘地(1869—1948,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人)《印度自治》
材料三 1970年,中国和赞比亚、坦桑尼亚合作建设了坦赞铁路,该铁路全长1860.5公里,全线建桥梁320座,隧道22座,耗时6年全线通车,成为东非和中南非洲的运输大动脉。中国政府提供无息贷款9.88亿人民币,共运发各种材料设备100万吨,先后派遣工程技术人员5万人次,有66人为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2014年12月1日,中国铁建承建的尼日利亚铁路宣告全线铺通。该项目直接和间接创造的就业岗位将达20万个。
请回答:
(1)材料一中铁路建设的发展直接受益于哪两项技术的进步?(2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在非洲铁路修建中长期处于优势的历史条件。(3分)
(3)材料二认为铁路修建对印度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3分)
(4)据材料三分析,中国在非洲承建的铁路具有哪些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概况说明这些铁路能给当地经济带来哪些积极影响?(5分)
2014年9月是孔子2565岁诞辰月,“两岸三地”和全球华人及相关组织用祭孔活动对其表达敬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史记》记载,公元前478年(孔子死后第二年),鲁哀公下令在曲阜阙里孔子旧宅立庙,即今天的孔庙。孔子生前所住的三间房屋改成寿堂,孔子生前所使用的衣、冠、车、琴、书册等保存起来,并且按岁时祭祀。这是诸侯祭孔的开始。
材料二 据《汉书》《后汉书》的记载,汉代的主要祭孔活动有: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自淮南还京,经过阙里,以“太牢”祭祀孔子。开皇帝祭孔之先。
汉元帝在位时,征召孔子第十三代孙孔霸为帝师,封关内侯,号褒成君,赐食邑八百户,以税收按时祭祀孔子。
公元29年,光武帝派遣大司空宋宏作为特使到曲阜祭祀孔子。
公元59年,汉明帝于太学及全国郡县学祭祀周公、孔子。
汉桓帝下诏重修孔庙,任命孔和为守庙官,并立碑记载。
材料三 据新华网报道,2014年9月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了纪念孔子2556岁诞辰大会,并发表了《人类文明交流交融》的重要讲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两岸三地”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了“2005年全球联合祭孔”活动。
曲阜是祭孔的主会场。9月28日8时10分,万仞宫墙城门徐徐打开,浩浩荡荡的祭孔队伍沿孔庙中轴线,徐徐前行,来到大成殿前参加公祭及传统祭祀活动。
世界各地的30余家孔庙、文庙和孔子纪念地一起参与祭孔活动,CCTV以特别节目的形式,用3个小时的宏大篇幅向全球直播。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可获得许多历史信息。按要求填写下表。
领域 |
信息 |
政治现象 |
|
经济现象 |
|
文化现象 |
(2)根据材料二,归纳说明汉代祭孔活动的特点。依据所学知识,概述如此祭孔的原因。
(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的祭孔活动有哪些继承和创新?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公元1546年,时年18岁的戚继光听闻山东沿海一带遭受倭寇的烧杀抢掠,写下了“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诗句。1555年赴任浙江后,戚继光前往金华、义乌招募矿工和农民,将其练成一支精锐的部队,后称“戚家军”,并根据南方多沼泽的地理特点制定阵法——鸳鸯阵,又给他的部队配备火炮、兵械、战舰等装备。嘉靖、万历年间,在人民的支持下,戚继光率戚家军于浙、闽、粤沿海诸地抗击来犯倭寇,与福建总兵俞大猷、广东总兵刘显等,历十余年,大小八十余战,终于扫平倭寇之患。
当重用戚继光的内阁大学士张居正死后即被弹劾免职,回乡后不久病死。他撰写的兵书《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都被收录《四库全书》。相传戚继光曾率军于中秋之夜抗倭获胜,次日军民补过中秋佳节,至今浙江台州一些县市仍将中秋节定为八月十六;戚家军穿绳扎于腰间充战时干粮的“继光饼”,仍是今天闽浙沿海一些地区民间常见的面食。闽浙鲁一带还设有戚公祠或纪念馆。
——摘编自《明史·戚继光列传》白话译文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戚继光抗倭斗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后世纪念戚继光的原因。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6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宣告成立,从此开始了反对以色列入侵的武装斗争。多年的战争使双方认识到,谁也无法消灭谁,战争解决不了问题。在国际社会的斡旋下,巴以双方开始寻找政治解决的途径。1991年10月马德里中东和会召开,会议构筑了中东和谈的基本框架,确立了以“土地换和平”的基本原则。1993年9月,巴以双方签署了第一个和平协议——巴勒斯坦自治《原则宣言》。
1996年内塔尼亚胡执政后,以色列背弃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强调以“安全换和平”的原则取而代之。2000年7月在美国戴维营举行巴以美三方首脑会晤,因涉及耶路撒冷地位、边界划分、犹太人定居点前途、巴难民回归以及水资源分配等棘手问题,会谈未能达成协议。同年9月,以色列强硬派领导人沙龙强行进入伊斯兰圣地阿克萨清真寺,引发了巴以间一场旷日持久的流血冲突。2001年沙龙政府上台后,巴以关系更加恶化。巴勒斯坦一些激进组织针对以色列人制造了一系列“恐怖活动”,致使以色列采取了强烈打击报复,巴以双方陷入报复与反报复的恶性循环。
——摘编自张淑清《试论巴以冲突的历史根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巴勒斯坦自治《原则宣言》达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巴以双方至今未达成永久性和平协议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