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材料一接纳外国留学生来唐学习,是唐的基本国策。据史书记载,在唐朝的留学生中,新罗人最多,无论官费生还是私费生均可参加唐朝的进士科考试,中举的新罗学生有58人。如李同、崔致远等都考取了进士。…8世纪中叶,新罗仿唐制改革了行政组织.675年新罗开始采用唐朝历法。788年也采取科举制选拔官吏,还据唐制改订礼仪和刑律,儒家典籍、诸子书、唐人诗文在新罗广泛流传。……处在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日本,对大唐昌盛的文化和物质文明极为赞赏、向往,于是不断派出遣唐使、留学生,学问僧。最多的时候达到了600人。645年,日本孝德天皇任用从唐朝归来的留学生高向玄理做国博士.仿照中国唐朝的政治制度,在日本实行了大化革新。大多数在唐留学回国的僧人,都在宣传佛教和传播唐文化方面做出了贡献。
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曾对他的弟子说:“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
一一《唐朝的对外关系》
材料二1872年—1875年,在曾国藩、李鸿章、容闳等洋务派的主持下,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120名幼童赴美国留学。其中50多人进八哈佛、耶鲁、哥伦比亚、麻省理工等著名学府深造。中国铁路工程开拓者詹天佑即是其中一位:这原本是清政府设立的一个长达15年的留学计划,进行到第10年时,遗到强烈反对,“留美幼童”被强行提前召回
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派赴海外的留学生人数激增。甲午战争之前,派赴欧美的留学生不过200多人。此后的十几年中,赴欧美及日本的留学生竟达2万多人,仅赴日本的留学生,在1906年就有13000人。在20世纪初,形成了一股出洋留学的热潮,许多青年学生搭帮结伙,自费到海外求学。
1905年7月30日,孙中山邀请有志革命的留日学生和旅日华侨70余人于东京赤坂区桧町三番黑龙会址召开中国同盟会筹备会议,会上通过了孙中山提出的有关建立“中国同盟会”的主张和“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16字纲领,起草了盟书,制定了誓词并由孙中山带领大家举行宣誓加盟仪式。
从1915年开始,中国知识界的蔡元培(1907年留德)、汪精卫(1903年留日)等人鼓励青年向西方学习发起成立“留法勤工俭学会”,招寻自愿赴法求学的青年。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李立三、蔡和森、蔡畅、李富春等都是1920年左右赴法勤工俭学的。
——《海归时代》
材料三新华网巴黎5月31日电(记者严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31日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中国目前是世界上出国留学生人数最多的国家,到2008年留学生总数已经超过140万,全世界几乎每7个外国留学生中就有1个中国学生。足迹遍布全世界109个国家,所学专业覆盖当代所有学科。
新华社北京3月13日电(记者刘奕湛)记者13日从教育部获悉,2007年来华留学生数
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来华留学人数突破19万人次,来自188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各国留学生来唐学习的原因?对当时的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对比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发生这种巨大变化的原因?简要分析清政府强令留学人员回国的原因?
(3)19世纪末20世纪初“留学热”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概述20世纪以来留学生对中国
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
(4)阅读材料三,中外留学生交流出现了怎样的局面?简要分析这种局面出现的原因并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何意义?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第二届盛会今天(2005年7月28日)在成都落幕。(如图所示)一如首届(注:首届“9+2”论坛暨洽谈会于2004年6月1日至3日在香港、澳门、广州三地举行)的情形,第二届盛会依然充满了热情和对未来的期许,惟一不同的是,举办地由珠三角核心区的粤港澳换成了千里之外的四川。
对于不太了解“9+2”的人来说,一个名称里有“珠三角”的盛会由四川这个距珠三角遥远的省份来举办,可能会有点不太习惯。其实,抛开紧密的经贸往来不谈,单从地理角度,位于长江流域的四川从2200年前就与珠江流域联在了一起。产生联系的是修建于秦朝的运河——灵渠。  
意味深长的是,一年多以前,广东党政代表团为泛珠合作到广西考察时,专门到灵渠参观。有观察者敏锐地注意到,站在“灵渠”刻石两边,两广领导人欣然牵手合影。这条短短30余公里的水道,使南中国成为一个联通的水运网络,成就了秦朝的统一大业。与灵渠打通长江、珠江两大水域不同的是,泛珠合作是“9+2”的决策者们打通行政壁垒、共建南中国的宏大社会实践,是开启两大流域市场一体化的伟大工程。
——摘自 2005年7月28日《南方周末》“南中国的历史性创举”
(1)材料二中提到的“灵渠”位于何处?它的开通在历史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广东和四川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都曾充当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2)请简要说明四川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排头兵”地位。
(3)用近现代以来的事实说明,广东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具有哪些优势?

2007年新年伊始,美国最大的时政类杂志之一—《时代》周刊最新一期(2007年1月22日出版)的封面上,“中国:一个新王朝的开始”几个大字赫然在列,红色的长城背后,一颗金黄色的五角星正冉冉升起(如右图)。杂志内文更是以11个页码的篇幅,详细报道了正在崛起的中国对世界的影响。这昭示着——中国的崛起令世界瞩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一一李斯《谋逐客书》
材料二范睢曰:“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其后四十余年,秦国继续坚持范睢“远交近攻”之策,远交齐楚,首先攻下韩、魏,再从两翼进兵攻破赵、燕,统一北方,然后打败楚国平定南方,最后攻占齐国。
——“史记吧”网上资料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秦国崛起的原因。
材料三日本的“拿来主义”确实很值得后发展国家借鉴……明治维新后,手忙脚乱的新政权派出使团赴欧洲考察各国制度,以便为日本规划蓝图。代表团在考察后得出结论:一切仿效德国。
——钱乘旦《明治维新失误引出的历史教训》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到二战前德、日崛起的共同特点及其对世界的主要影响。 (6分)
材料四中国领导人曾明确指出:中国的崛起“不会妨碍任何人,也不会威胁任何人,也不会牺牲任何人”。和平崛起的中国,是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维护力量,而不是破坏力量;她为国际社会带来的只能是机遇,而不是威胁。
——摘自2005年8月9日《半月谈》:《中国和平崛起有益世界》(郑必坚文)
材料五“中国的发展和崛起是和平的崛起,我们要走一条和一些大国不一样的道路,这条道路就是和平崛起的道路”……“因为我们有自己的文化,源远流长的文化,这种文化的核心又是‘以和为贵’,就是‘和’的文化。当然我们还要和而不同,这种不同是互相补充,是相互借鉴,而不是冲突的来源。”
——摘自2003年12月温家宝在美国哈佛大学《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
(3)从中国古代史和现代史中各举一例重要史实来证明材料四观点的正确性。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温家宝总理提出中国走“和平崛起”道路的历史和现实依据。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康熙帝说:“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
———《东华录》(清)
材料二:人们参加社会的理由在于保护他们的财产,他们选择一个立法机关并赋予其权力的目的,是希望由此可以制定法律,树立准则,以保卫一切社会成员的财产。……当立法者们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专断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人们因此就无须再予以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予人们的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
———(英)约翰·洛克《政府论》(1688年)
材料三:1.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4.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8.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9.议会内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不应在议会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询问。
———(英《) 权利法案》(1689年)
请回答:
(1)概括指出材料一与材料二观点的不同之处。
(2)结合时代背景比较这一历史时期中英政治体制的不同特点。
(3)分析中英不同的政治体制给两国历史发展所带来的不同影响。
(4)从治理国家的角度来看,材料三反映了怎样的趋势?

《走向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一书中指出:“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着三次重要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在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在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俄国、美国的改革是指哪两次改革?主导这两个历史时期改革的杰出领导人分别是哪两位?
(2)中国、俄国和美国的改革在本质上有何相同点?
(3)这三次改革的最主要特点分别是什么?
(4)据此谈谈你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的旧体制有何弊端?当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如何克服旧体制弊端的?取得了哪些成果?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