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
材料二 商鞅变法主要手段就是从三个方面来弱民,通过弱民使国家崛起。这三个方面分别是愚民,辱民和穷民。
——《秦国是怎么崛起的——商鞅变法》
材料三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四 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拔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商鞅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来实现“愚民,辱民和穷民”。
(3)据材料三,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
(4)据材料四,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宜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南宋)朱熹《行宫便殿奏礼》
材料三人之是非,初无定质……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见:见识)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人之见尽短,又岂可乎?
——李贽《焚书》
(1)根据材料一,指出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主张?概括指出孔子受冷遇和董仲舒受重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概括李贽的基本主张,指出这些主张产生的时代背景。
(3)根据材料二、三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蒸汽机的历史意义,无论怎样夸大也不为过。它提供了治理和利用热能、为机械提供推动力的手段。因而,它结束了人类对畜力、风力和水力的由来已久的依赖。这时,一个巨大的新能源已为人类所获得,而且不久,人类还能开发储藏在地球中的其他矿物燃料,即石油和燃气。……实际上,可以说,19世纪欧洲对世界的支配与其说是以其他任何一种手段或力量为基础,不如说是以蒸汽机为基础。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在《资本的年代》一书中写道:19世纪中期是欧美资本主义全面胜利的时代,它以万国博览会这一自我庆祝的仪式拉开了序幕。1851年伦敦博览会、1855年巴黎博览会和1876年费城博览会无不昭示着这一胜利,向世界隆重地展示其财富赤长和科技进步。
材料三
1870年以后,所有工业都受到科学的影响。例如在冶金术方面,许多工艺方法(如西门子——马丁炼钢法)给发明出来,使有可能从低品位的铁矿中大量地炼出高级钢。由于利用了电并发明了主要使用石油和汽油的内燃机,动力工业被彻底改革。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在蒸汽机的改良方面,瓦特有哪些贡献?
(2)如何理解“19世纪欧洲对世界的支配与其说是以其他任何一种手段或力量为基础,不如说是以蒸汽机为基础。”除此之外,蒸汽动力的使用,还有那些重大影响?
(3)19世纪中期欧美“财富增长和科技进步”是怎样实现的?
(4)就材料三中的“1870年以后,所有工业都受到科学的影响”这句话,来说明第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点,并各举一例说明。
中西思想文化的交流和融和,是我国思想发展史上一道绕不开的风景线。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今年是利玛窦辞世400周年。由中意两国合作推出的《利玛窦-----明末中西科学技术文化交融的使者》展于2010年3月3-20日在北京首都博物馆举行。利玛窦给中国带来当时欧洲先进的科学及艺术成果,让明朝士人看到了精密器械与写实油画,初步了解了天主教的教义。他巧妙借助儒家文化促进了东西方思想文化的融合,有人评价他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位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诸种学艺,和中国四书五经等古典学问于一身的巨人。”利玛窦的到来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勃勃生机的西方世界。
----中国经济网
材料二 200年前,中国的哲学思想成为欧洲知识界反封建和反宗教专制的利器,是欧洲启蒙思想运动的一个重要思想动力。伏尔泰在他的《哲学辞典》中说,“我全神贯注地读孔子的这些著作,从中吸取了精华,除了最纯洁的道德之外我从未在其中发现任何东西,并且没有些许的假充内行式的蒙骗的味道。”在他心目中,奉行儒学的中国是开明的专制君主制的典范,那里有真正的信仰自由。他推崇中国的儒学文化,主要就是看到其中有一种他在当时欧洲现实中难得见到的“自由”精神和“提倡不念旧恶、不忘善行、友爱、谦恭”,“他的弟子们彼此亲如手足”的信条。显然,这就是“博爱”的本义,因而也就和“自由”与“平等”的信条息息相通了。
在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商业的繁荣又与城市的繁荣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有时,为了技术的世代传习,官府还要干涉到某些手工业者家属的婚姻,使民间技术的传习成为顽固的传统。元稹《织女词》“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可见一斑。一直到不久以前,各地还有所谓“祖传密方”的存在。这种传习,主要由手工业市场的狭小,手工业劳动者为了防止技术竞争而采取的自卫措施,手工业成品也往往因此而保证了工艺水平。但这种世代传习显然是妨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
一一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一卷
材料二六朝古都金陵(今江苏南京)原是一个“市厘肆,埒于二柬,人杂五方”的大都会,唐代成为润州(今江苏镇江)一县。正如诗人所说:“霸气尽而江山空,皇风清而市朝改。昔时地险,实为建业主雄都;今日太平,即是江宁小邑。”连一个州的治所也不是。全国的统一.使金陵失去了长江中下游之间的枢纽作用,运河的开通,使金陵失去咽喉近代带的地理位置,缺乏经济依托的金陵地位一落千丈。而扬、润、苏、常、杭等州由于本身经济的发展和运河流经其地而成为重要的都会。
一一吴宗国《隋唐五代简史》
材料三南雄商人以货入京,至长淮关,吏留而税之,既阅月而货不售。商人讼官,刑部议吏罪当纪过。上曰:“商人远涉江湖,将以求利,各有所向,执而留之,非人情矣。且纳课于官,彼此一耳。迟留月日而使其货不售,吏之罪也。”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
(太祖)敕中书省曰:“朕初以边戍馈饷劳民,命商人纳粟,以浙淮盐偿之,盖欲足军食而省民力也。令既数年所输甚薄,军饷不供,岂盐价太重.商人无所利而然欤?尔中书其议减盐价,俾输粟于西河、梅川,庶粮饷可给而内地之民省挽运之劳。”
——《明太祖高皇帝实录》
材料四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财物力为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欠残也……今殴良而归之农,皆著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未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宜《论积贮疏》
材料五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束,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一一黄宗羲《明夷待记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古代出现的手工业世代传习的原因?手工业世代传习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隋唐时期金陵的地位和作用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太祖对商人的态度。
(4)材料四,材料五是如何看待商业的?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化的创新传承与交流融合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行的航标和精神动力。《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细弱。”
【材料二】
北宋李成《晴峦萧寺图》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1)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表现两例,并分析这一时期“私学文化”得以产生发展的社会根源。
(2)指出导致清中叶以前“市民文化”在整个中国社会中相当细弱的主要原因。
(3)透过材料二,你获得了哪些有关宋代绘画特点的信息?体现了宋代怎样的社会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