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制度是人类共同的政治追求,各国形成各具特色的民主政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处死查理一世无疑是“革命”,但是经过“光荣革命”的“反革命”,英国用宪政框架吸纳革命原则,成就了代表资本主义发展方向的近代宪政体制。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达成了王权接受限制的持续妥协,维护了英国持久稳定的法治与和平。
——杨和平《查理一世之死与英国宪政体制的确立》
材料二
第二条 帝国依据本宪法规定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帝国法律应高于各邦法律……
第十二条 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
第十八条 皇帝委派官吏,命令他们宣誓效忠帝国……
第六十一条 在本宪法公布之后,在全帝国内,应立刻全部采行普鲁士的军事立法…
——《德意志帝国宪法》
材料三 史学界和政治学界历来对美国1787年宪法多有讨论,大体有如下角度:①宪法是一种妥协的产物;②宪法是对英国宪政体制的继承和创新;③宪法并不是完美无缺的政治体制设计。
(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认为“光荣革命”是“反革命”的理由。结合史实说明,英国资产阶级与国王之间为限制王权持续妥协的具体表现。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所示德国代议制建立的时代背景,并概括德国代议制的主要特点。(10分)
(3)关于美国1787年宪法的评价,您更倾向于材料三中哪一种看法?试结合史实加以论述。(6分。只列看法,不加论述不得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为人臣)以礼待君,忠顺而不懈……逆命而利君谓之忠,从命而利君谓之顺。
──荀子《荀子·臣道》
人臣要从主之法,虚心待令,皆宜其能,胜其官,而莫怀余力于心。
──韩非子《韩非子·南面》
材料二大哉,我宋之祖宗容受谠(正直)言,养成臣下刚劲之气也!朝廷一黜陟不当,一政令未便,则正论辐凑(聚集),各效其忠。虽雷霆之威不避也。
──(宋)何坦《西畴常言》
材料三帝(太祖)尝览《孟子》,至“草芥”“寇仇”语,谓:“非臣子所宜言”,议罢其配享。诏:“有谏者以大不敬论。”(钱)唐抗疏入谏曰:“臣为孟轲死,死有余荣。”……帝鉴其诚恳,不之罪。孟子配享亦旋复。……帝自践阼后,颇好释氏教。……(李)仕鲁……章数十上,亦不听。仕鲁性刚介,由儒术起,方欲推明朱氏,以辟佛自任。及言不见用,遽请于帝前,曰:“陛下深溺其教,无惑乎臣言之不入也!还陛下笏,乞赐骸骨归田里。”遂置笏于地。帝大怒,命武士捽搏之,立死阶下。
──《明史·卷一百三十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荀子与韩非子关于君臣关系的相同主张。在“人臣”对君主命令的态度方面,两人观点又有何不同?
(2)据材料二,概括宋代良好君臣关系的表现。
(3)材料三中明太祖对两位大臣的态度有何不同?结合所学,指出其反映的君权特征。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中国古代君臣关系的主要因素。
主题: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
材料一: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人意识到文明现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我们已为与文明的这场斗争做了什么准备工作了么?我们不能以我们所有广阔的领土和无数的人口来对付这场斗争。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忘记了自那时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我们不是在走向胜利,而是走向失败,我们唯一得到的一点安慰是,俄国将通过这一经历学到今后对它的发展有用的一课。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二:日本新领导人(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部分感兴趣。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长时间来,关于戊戌变法是保守的观念,影响广泛而深巨。……近20年来,有学者认为:从中国近代化进程视角来看,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不可或缺的历史环节。……时下又流行一种意见,戊戌变法打断了洋务运动的进程,使中国丧失了一次走向近代化的机会,乃至指责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激进主义”的带头羊。
——李喜所《略谈戊戌变法的“保守”与“激进”》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俄国战败的根本原因。俄国是怎样“通过这一经历学到对它发展有用的一课的”?
(2)根据材料二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指出日本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并分别说明其历史影响。
(3)据材料四,概括史学界对戊戌变法的评价先后有哪几种观点?你同意哪一种观点?用史实说明你的理由。(3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但现在必须防止这种使自由的雅典人变为奴隶的情形重演。这一点,首先是通过普遍实行的措施,例如禁止缔结以债务人的人身作抵押的债务契约而做到的。……至于其他方面,梭伦把公民按照他们的地产和收入分为四个阶级……只有三个上等阶级的人才能担任一切官职;只有第一阶级的人才能担任最高的官职。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材料二:王荆公知明州鄞县,读书为文章,三日一治县事。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于民,立息以偿,俾新陈相易;兴学校,严保伍,邑人便之。故熙宁(宋神宗年号)初为执政,所行之法,皆本于此。
—一邵伯温《邵氏闻见录》
材料三: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多地反映中小地主和中小商人的要求,尤其是南方地主的商人的要求……总的来说,变法是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一种主张,其主流应该肯定。
——谷霁光《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
材料四:范纯仁(苑仲淹之子)批评王安石:“欲求近功,忘其旧学。舍尧、舜知人安民之道,讲五伯(霸)富国强兵之术。尚法令则称商鞅,言财利则背孟轲。”
——《续费话通鉴纪事本末》
(1)据材料一,概括梭伦改革有利于公平公正社会秩序建立的措施。这场改革划分等级的标准分别是什么?并分析其作用?
(2)据材料二,指出王安石在鄞县推行了哪些变法措施? (4分 )
(3)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分别概括出肯定王安石变法的理由和反对派否定王安石变法的理由。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跨越时空的对话
针对东周的乱世,孔子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商鞅认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
材料二:许倬云《从历史看组织》中讲到,北魏政权的融合工作可以由几个方面看。北魏所做的工作,可分为几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稳定人口,恢复农业生产。第二个步骤比较困难,就是要离散部落成为国民。在这一基础上,北魏又进行了彻底的重组工作。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使鲜卑政权与汉人大族融合。
(1)概括材料中孔子和商鞅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各自主张出现的背景。
(2)从对划横线的句子,运用史实加以说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三冗不去,不可为国。”
材料二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局面日渐突出,社会矛质进一步激化。王安石在上时政疏中指出:“方今朝廷之位,未可谓能得货才;政事所施,未可谓能合法度,官乱于上,民贫于下,风俗日以薄,对力日以困穷。”
材料三 “及神宗朝,荆公(指王安石)乘政„„后人但言其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共移气心,变风俗为朝廷之害,其害百姓者,可以一旦为更。而其害于潮廷者.则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返也。”
——《日知录·宋世风俗》
回答:(1)材料一中所说的“三冗”具体指什么?(3分)
(2)为了改变“积贫”、“积弱”局面,王安石各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3)材料二中王安石变法为能得贤才”,采取了哪些措施? (2分)
(4)材料三对王安石变法持什么态度?(1分)你是怎样看待王安石变法的?(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