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难者曰:中国之法非不变也,中兴之后,讲求洋务,三十余年,创行新政,不一而是,然屡见败,莫克援救,若能变也,即向者所谓……弥缝蚁穴。飘摇一至,同归死亡,而于去陈用新,改弦更张之道,未始有也。吾今为一言以蔽之曰: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义》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国务院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产生……临时大总统受参议院弹劾后,由最高法院全院审判官互选九人组织特别法庭审判之,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国务员辅佐大总统,负其责任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的主要观点。
(2)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为建设中华民国提出了那些基本构想?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梁启超和孙中山政治主张的异同。
(4)上述主张的最终结果有何共同之处?分析其原因。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史家有时会修正自己对历史的认识,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即为一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二十多年前草写《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时候,我所看见康氏的著作不过是现在所看见中的一小半。他的思想,我既不能有全面的认识,也不曾作深入的剖析。因此我的论断不免有舛误的地方。例如我说:"康氏以立宪为保皇之手段,故其所号召者为假民权。托孔子以为变法之口实,故其所号召者为假维新。"多看他的著作,细研他的思想之后,我发现这个论断几乎与真相恰相反背。现在我认为这两句话可以改为"康氏以保皇为立宪之手段,其所号召者为渐进之真民主。谓孔子为改制之圣人,其所企求者实为制度与思想之一体维新。"我现在的看法……可以说是遵行"过则勿惮改"的古训。
--萧公权《问学谏往录》
材料二萧公权于1940年写作《中国政治思想史》时,亦不免认为康有为反对革命。……直到后来看到大批有关康氏的原始材料,才摆脱……(某种)史观的阴影,对康氏有新的认识,所谓"假民权"、"假维新",原来都是真的。
--汪荣祖《康有为论》
材料三从历史的观点来看,这件事也许有某种意义: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 什么程度。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制度与思想之一体维新"的内涵。
(2)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为例,以"时代、史家与历史认识的修正"为主题进行论证。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

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 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
(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材料
博学的商族后裔 孔子,坚信"周因于殷礼",却因商代"文献不足征",周代"郁郁乎文"、而"从周"。历代儒者言必称三代,但面 对《史记》《尚书》中保存的不到五千字的商代历史记录,语焉不详。
从19世纪末开始,学者认识到一些药用"龙骨"上的刻划是商代文字遗存,称这些刻在龟甲、牛肩胛骨上的文字为"契文"、"殷契"、"卜辞",从而引发了搜求与研究热潮。王国维利用零散的甲片,考订商代先公先王,认定《史记》关于商王世系的记载基本准确,并大体揭示出殷商的制度变迁。20世纪20年代,"甲骨文"成了定称。随着1928年开始的殷墟遗址科学发掘, 出土了15万片以上的甲骨,编辑出版了《甲骨文合集》。经过数代学者的努力,从甲骨文五千多个单字中释读出一千余个。学者们发现,甲骨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总结的汉字造字六法,在甲骨文中已体现得相当充分;诸如"王大令众人曰协田"等句子表现的语法结构,与后世古文几无不同。"甲骨学"已聚集起众多学者,对甲骨文丰富内容的研究,使我们对于殷商的了解远比孔子更为清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发现甲骨文的意义。
(2)根据材料,指出"甲骨学"的内涵。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公元1161年,金帝完颜亮撕毁与南宋之间的和议,击溃宋淮河一线守军,直赴长江北岸的西采石。中书舍人虞允文奉宋高宗之命前往东采石犒劳长江南岸的宋军。"时敌兵实四十万,马倍之,宋军才一万八千"。宋军溃散之余,新的指挥系统尚未成立,军无斗志,部队"三五星散,解鞍束甲坐 道旁"。虞允文"立招诸将,勉以忠义",部署防御。有人说"公受命犒师,不受命督战",可能招致杀身之祸。虞允文表示:"危及社稷,吾将安避!"在其感召下,"士殊死战",最终连败金军,挫败其渡江南下的企图,虞允文随后拜访养病的两淮宋军统帅刘铸,刘铸说:"朝廷养兵三十年,一技不施,而大功乃出于一儒生,我辈愧死矣。"诸路宋军继续出击,宋金重新走向和谈。
--据《宋史•虞允文传》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采石之战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简评虞允文在采石之战中的作为。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朕深鉴于世界大势及帝国之现状,欲采取非常之措施,以收拾时局,兹告尔等臣民,朕已饬令帝国政府通告美英中苏四国愿接受其联合公告。
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希求帝国之自存与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至如排斥他国主权,侵犯其领土,固非朕之本志。然自交战以来,已阅四载,虽陆海将兵勇敢善战,百官有司励精图治,一亿众庶之奉公,各尽所能,而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如仍继续交战,则不仅导致我民族之灭亡,并将破坏人类之文明。如此,则朕将何以保全亿兆之赤子,陈谢于皇祖皇宗之神灵。此朕所以饬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停战诏书》(1945年8月14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日本《停战诏书》发布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停战诏书》对侵略战争的辩解。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