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1607年开始,伴随着英国的殖民扩张,……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语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世界语言。
——根据王恩涌《人文地理学》
材料二:“……英语,尤其是美式英语,似乎给予全世界的男人和女人——尤其是年轻人——一种‘充满希望’的感觉……”   
——美国当代著名学者乔治·斯坦纳
材料三:民主、自由、文明、野蛮、团体、脑筋、目的、思想、精神……20世纪初流行的这些新词大都来自日本。素以“开明”著称的重臣张之洞,以反感并力禁使用“日本新词”闻名。一次他见到幕僚路某拟就之办学大纲中有“健康”一次,勃然大怒,提笔批道:“健康乃日本名词,用之殊觉可恨。”掷还路某。性格倔强的路某,针锋相对地回曰:“ ‘名词’亦日本名词,用之尤觉可恨。”两人不欢而散。反对用“日本名词”者如张之洞,却也无法摆脱“日本名词”的困扰。
材料四:现在有“世界第一强势语言”之谓的英语,也饱受到其他语言的严重“污染”。2006年《泰晤士报》曾发文评价“中式英语”(Chinglish)的影响。自1994年以来加入国际英语行列的词汇中,中式英语贡献了5%到20%,超过任何其他来源。
请回答:   
(1)材料二反映的是二战以来,美式英语取代了英式英语的世界地位,这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易位”
(2)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中国人无法摆脱“日本名词”的原因。
(3)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会产生中式英语?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古罗马的历史遗产 美苏从对峙走向缓和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又一次的幻灭——昙花一现的“现代化”
(图一)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史学家胡绳语),在已成定局的悲剧面前,以“成事不说”为由纷纷散去。但是,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以致成为一场“现代化”运动的先声。
(图二)在“忧时七上皇帝书”的感召之下,身不逢时的年轻国君在颐和园行宫(而非紫禁城内正式议政的勤政殿)与一位“秀才”共谋国事。
(图三)但是,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却在京城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

图一图二图三
请在上述图文启发下联系历史,回答问题:
(1)具体解释“已成定局的悲剧”和图片一暗喻的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2)为什么说上述历史事件是一场“现代化”运动?
(3)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失败的原因何在?
(4)图三释文没有用“画上了句号”,而是酌字“画上了‘休止符’……”,这里的深层次含义何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2年9月,文部省颁布了第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改革的文件一《学制》。《学制序文》中说:“人之所以立其身,治其产,昌其止,必遂其生者,此无他,端赖修身,开智,长其才艺也,而修身、开智、增长才艺又非学不可,故有学校之设立”。同时指出改革教育的目标是“自今以后一般人民,无论华、士族,农工商及妇女,必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政府将全国划分成学区,设置各级、各类学校,逐步普及小学义务教育。1890年10月,日本明治天皇签署颁布了《教育敕语》。
——叶立群《日本的教育改革》
材料二朝廷在全国推行由小学、中学至大学的,与国际接轨的近代三级体制。到1909年,新式学堂已达59117所。……外人办的《字林西报》,说从此之后,读报开始成为中国人的“习惯”……《天演论》、《力学课编》、《地质学原理》、《国富论》、《法意》(论法的精神)等“西艺”和“西政”在中国广泛传播。
——《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日本明治维新的教育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德意志放弃它在东非的要求……承认英国保卫桑给巴尔……英国把海利哥兰岛让给德国……德意志应……对大英帝国……在非洲的反法政策……在亚洲的反俄政策……给以帮助。
——引自1890年《英德关于殖民地的协定》
材料二我们德意志人相信我们的力量……我们必须用尽一切办法,努力争取适合我们实际状况的政治权威……如果我们继续只是欧洲大陆的强国,并仅依靠英国的恩惠而取得一些殖民地的话,我们将限在1866年前的政治卑微地位。
——引自1911年本哈第将军《我们的前途》
材料三德国要求法兰西共和国把广大地区(指刚果)让出来……希望法国放弃它在那块土地邻近区域享有的权利,而由德国控制这一区域,这将会……使英国的北非与南非分离开来,德国当政人士……必须明白,任何一个英国政府……也不会容许在分配非洲政权上有这样巨大的变更。
——引自1911年7月24日《泰晤士报》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三,英国对德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材料二中,本哈第的态度反映了什么问题?为什么?
(3)材料三,英国对德国关系政策的实质是什么?
(4)结合上述三则材料,分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有何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德意志帝国首相俾斯麦说:“我们位于欧洲中部。我们至少有三条会遭到进攻的路线,而法国却只有一条东部的边界,俄国只有在西部的边界上有遭到进攻的可能。“我们所需要的是法国让我们安宁,要防止法国——假如它不愿和我们保持和平的话——找到盟友,只要法国还没有盟友,法国对我们就没有什么危险。”“除了法国之外,各国都需要德国,德国应尽量利用它们的彼此关系,不要让它们联合起来反对自己。”
——引自迪特尔·拉夫《德意志史》
材料二1888年即位的新皇帝威廉二世与首相不和,迫使俾斯麦于1890年辞职。他曾说“我认识到我身负严峻的任务,来拯救王位摆脱首相的巨大阴影。……我把他们打翻在地。”
——引自迪特尔·拉夫《德意志史》
材料三俾斯麦下台后,威廉二世表明其对外政策时说:“在我们德意志军旗的保护标志之下,我们有理由提出要求:凡是外国人给予一切其他国家的某些权利,也同样是德意志商业、德意志商人和德意志船只所要取得的权利。”
——引自《世界近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四威廉二世的外交大臣比洛说:“当其他国家分割世界时……我们不会消极地躲在一旁。……如果英国人谈大不列颠,法国人谈新法兰西,俄国人侵占亚洲,那么我们也要求建大德意志。”
——引自《世界近代史教资料选辑》(二)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俾斯麦对外政策的主要着眼地域在哪里?对外政策的核心是什么?
(2)据材料二,德国对外政策有了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种变化?
(3)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三,如何理解材料二的内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中国有中国之制度,今满洲造为妖魔条例,使我中国之人无能脱其网罗,无所措其手足……满洲又纵贪官污吏,布满天下,使剥民膏,士女皆哭泣道路,……凡有起义兴复中国者,动诬以谋反大逆,夷其九族……予兴义兵,上为上帝报瞒天之仇,下为中国解下首之苦。
──杨秀清等《奉天讨胡四方谕》
材料二今之满洲,本塞外东胡。昔在明朝,屡为边患。后乘中国多事,长驱入关,灭我中国,据我政府,迫我汉人为其奴隶,有不从者,杀戮亿万。我汉人为亡国之民者二百六十年于斯。满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覆彼政府,还我主权。……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同盟会宣言》
材料三“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一切不平等条约,如外人租借地、领事裁判权、外人管理关税以及外人在中国境内行使一切政治的权力侵害中国主权者,皆当取消,重订双方平等、互尊主权之条约。”
──《国民党“一大”宣言》
材料四 1979年以来,中国的发展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陈东升《大国崛起的中国模式》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中的反清理由有何共同之处?据此分析两者反清思想的局限性。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的反清思想有何进步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条件。

(3)材料三中的“中国”与材料一、二中的“中国”在含义上有何区别?由此可以看出材料三
中的思想认识发生了怎样的质的飞跃?
(4)结合所学知识,试举例说明1979年以来中国发展所占的“天时”因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