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从1763年到1914年的一个半世纪,作为欧洲获得对世界大部分地区的霸权的时期,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据有显著地位……欧洲之所以能进行这种前所未有的扩张,是因为三大革命给了欧洲以前所未有的推动力和力量。
在这场大战中,传统的欧洲体系的崩溃已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
在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历史的进程意味着西方的衰落。
——斯塔夫里阿诺夫《全球通史》
问题:
(1)、运用史实说明“给了欧洲以前所未有的推动力”的“三大革命”是指哪些领域的变化?
(2)、导致“欧洲体系的崩溃”的这场大战是什么战争?
(3)、简要叙述20世纪世界体系裂变和重组的历程。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容易
知识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9年2月,南京《时事月报》刊出《惊心动魂之日本满蒙积极政策──田中义一上日皇之奏章》的爆炸性新闻,透露了不为人知的《田中奏折》。奏折宣称:“欲征服支那(中国),必先征服满蒙(中国东北);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注:目前我们所看到的“奏折”,均源于张学良秘书王家桢,通过台湾富商蔡智堪秘密潜入日本皇家书库的手抄本。
材料二:1930年,日本外务省向中国政府抗议,称《田中奏折》是伪造。日本学者也质疑:“奏折”写法不符合日本格式;“奏折”日文原件未被发现;“奏折”有许多史实性错误:如,田中欧美旅行归途中在上海遭遇刺客。事实上田中上海遭刺是从马尼拉的归途中。如:关于铺设吉海铁道问题。吉海铁道开设是昭和4年5月,上奏是昭和2年,显然存在时间上的矛盾。——(日)秦郁彦《追踪昭和历史的秘密》
材料三:在远东国际法庭上,美国籍辩护律师提出:(奏折)“文章的记述矛盾点多”;盟军在日本档案中从未发现文件存在。法庭裁定“奏折”作为“日本图谋世界征服的证据不足”。中国学者断定这是出于美国最高利益考虑纵容日本战犯—黄鹤逸:《东京大审判》
材料四:认为“奏折”真实性的学者推测:一、“奏折”原件可能毁于战火:1945年的美军东京大空袭将皇宫作为重要轰炸目标,文书典章损失惨重。二、日本当局故意销毁罪状:日本1945年8月15日投降,美军8月30日东京登陆,半个月内日本各级政府拼命烧毁文件,政府大厦顶上一直浓烟滚滚。三、侵略行动与“奏折”基本一致:1929年后日本的侵华行动与“奏折”如出一辙。——《田中奏折探隐集》(北京出版社1993年版)
(1)《田中奏折》“曝光”后,日本对“满蒙”、“支那”或“世界”先后采取了哪些重大的“征服”行动?
(2)80年前的媒体“曝料”引起世界哗然!根据上述材料,80年来就《田中奏折》这一“现象”,曾经有过哪三种不同的“结论性”判断?
(3)依据上述材料,请提出你对这些“结论性”判断的评述。

2009年1月上海市虹口区高三调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的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与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问题
(1)说明三次战争的灾难性体现在哪里?
(2)中国人“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表现在哪里?
(3)你如何正确看待中国在这一进程的遭遇?
(4)从“入侵与反入侵的连锁反应”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撇开道德方面的考虑,秦只维持了那么短短的时期也可能是一件好事。不寻常的是,尽管昙花一现,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承者。这套制度经过了汉代的完善和巩固,又推行了1700年,其间只逐步作了修正。……不管人们是否佩服秦的成就,但必须承认这个成就:它在质和量的方面大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以至它可以名之为“革命”,虽然这“革命”是从上面推行,而不是从下面推动的。这个成就,并没有由反秦的农民起义造成的政权所转移,它才是古代中国的真正革命。
——《剑桥中国秦汉史》
⑴材料中所指的制度是什么制度?它是何时结束的?
⑵请以中央政府为例,对材料中所说的“其间只逐步作了修正”做一简要阐述。
⑶材料称“它才是古代中国的真正革命”,为什么?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二凡京奏,禁中称文书,必发阁臣票拟。阁票用本、纸、小帖、墨字,内照票拟,或皇上御笔,或宦官代书,具即在文书上面用朱字。阁票如有未合上意,上加笔削或发下改票,阁臣随即封上,间有执正强争,也多曲折。
―――叶凤毛《内阁小识》
材料三军机处本内阁之分局。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其军事付议政王大臣奏议。康熙中,谕旨或命南书房翰林院撰拟。是时南书房为最亲切之地。……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俸直(官吏值勤)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矣。         
―――赵翼《檐曝杂记》卷一
材料四“光荣革命”以后,国王经常召集重要大臣一起开会,以征求他们对一些政治问题的意见。当时,因为这种会议在一个小房间(cabinet)中举行,所以人们就称这个会议为内阁会议,意思是在小的密室中举行的会议,小集团成员即内阁成员。不过,在1714年以前,内阁还不是一个法定的组织,它只是少数主要大臣参加的会议。后来,到了汉诺威王朝时期,国王中很多人不懂英语,往往不参加内阁会议,而且,1714年以后,国王也没否决过内阁的决议。于是有的重要大臣就出来主持内阁会议,并把内阁的意见集中起来向国王汇报,这样,他的位置就日益突出,慢慢成为后来A-41"1所称的首相。内阁制就这样逐渐形成并完善起来。            ——《世界史资料丛刊》
请回答:
(1)假如你是导游,带团参观明朝内阁大堂和清朝军机处旧址。请你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向游客讲解明朝内阁的职能和清朝军机处的特点,并说说二者对皇权的加强有何作用?(5分)
(2)从材料四可以看出英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1分)
(3)上述四则材料反映了中英两国政治制度发展的不同点是什么?对两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不同影响?(6分)

“科学技术的进步正如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一样,具有两重性。无数事实表明,现代科技革命所带来的科技进步就像一把‘双面刃’,对人类的利弊得失共有之。”
——高惠珠:《科技革命与社会变迁》
结合两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谈谈你如何认识其“双面刃”的作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