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24.⑴请从上述文字中写出一个成语。(1 分)
▲
⑵孔子对“孝”有什么主张?请联系实际加以评析。
文言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共19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翻译10分)。
余村居无事,喜钓游。钓之道未善也,亦知其趣焉。当初夏、中秋之日,蚤食后,出门而望,见村中塘水,晴碧泛然,疾理竿丝,持篮而往。至乎塘岸,择水草空处,投食其中,饵钩而下之。蹲而视其浮子,思其动而掣之,则得大鱼焉。无何,浮子寂然;则徐牵引之,仍自寂然。已而手倦足疲,倚竿于岸,游目而视之,其寂然者如故。盖逾时始得一动,动而掣之则无有。余曰:“是小鱼之窃食也,鱼将至矣。”又逾时,动者稍异,掣之得鲫,长可四五寸许。余曰:“鱼至矣,大者可得矣。”起立而伺之,注意以取之,间乃一得,率如前之鱼,无有大者。日方午,腹饥,思食甚,余忍而不归以钓,见村人之田者皆毕食以出,乃收竿持鱼以归。归而妻子劳问有鱼乎,余示以篮而一相笑也。及饭后仍出,更诣别塘求钓处。逮暮而归,其得鱼与午前比。或一日得鱼稍大者某所,必数数往焉,卒未尝多得,且或无一得者。余疑钓之不善,问之常钓家,率如是。 对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蚤食后,出门而望 “蚤”:通“早” |
B.注意以取之,间乃一得 “间”:中间 |
C.及饭后仍出,更诣别塘求钓处“诣”:到 |
D.问之常钓家,率如是“率”:大概,大致 |
下列加点的词与 “注意以取之” 的 “ 注意 ” 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
B.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
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D.忌不自信 |
下列对文章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画线的句子表现了钓者未得鱼希冀得鱼,钓得小鱼又期盼大鱼的心理变化过程。 |
B.“归而妻子劳问有鱼乎,余示以篮而一相笑也”这一情景充满了生活情趣。 |
C.钓者虽然钓技不高,但他自得其乐。 |
D.文章叙述了钓者一次钓鱼的详细经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钓鱼之乐。 |
文言文翻译。( 10分)
⑴、翻译上文画线的句子
①已而手倦足疲,倚竿于岸,游目而视之,其寂然者如故。( 5分 )
译:
。
②及饭后仍出,更诣别塘求钓处,逮暮而归,其得鱼与午前比。( 5分 )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赡思,字得之,其先大食国人。赡思生九岁,日记古经传至千言。比弱冠,以所业就正于翰林学士承旨王思廉之门,由是博极群籍,见诸践履,皆笃实之学,故其年虽少,己为乡邦所推重。延祐初,诏以科第取士,有劝其就试者,赡思笑而不应。泰定三年,诏以遗逸①征至上都,见帝于龙虎台,眷遇优渥。时倒剌沙柄国,西域人多附焉,赡思独不往见,倒剌沙屡使人招致之,即以养亲辞归。至元二年,拜陕西行台监察御史。戚里有执政陕西行省者,恣为非道,赡思发其罪而按之,辄弃职夜遁,会有诏勿逮问,然犹杖其私人。及分巡云南,按省臣之不法者,其人即解印以去,远藩为之震悚。三年,除佥浙西肃政廉访司事,即按问都转运盐使、海道都万户、行宣政院等官赃罪,浙右郡县,无敢为贪墨者。复以浙右诸僧寺,私蔽猾民,有所谓道人、道民、行童者,类皆渎常伦,隐徭役,使民力日耗,契勘②嘉兴一路,为数已二千七百,乃建议请勒归本族,俾供王赋,庶以少宽民力。朝廷是之,即著以为令。赡思历官台宪,所至以理冤泽物为己任,平反大辟③之狱,先后甚众,然未尝故出人罪,以市私恩。尝与五府官决狱咸宁,有妇宋娥者,与邻人通,邻人谓娥曰:“我将杀而夫。”娥曰:“张子文行且杀之。”明日,夫果死,迹盗数日,娥始以张子文告其姑,五府官以为非共杀,且既经赦宥,宜释之。赡思曰:“张子文以为娥固许之矣。且娥夫死及旬,乃始言之,是娥与张同谋,度不能终隐,故发之也,岂赦可释哉?”枢密判官曰:“平反活人,阴德也。御史勿执常法。”赡思曰:“是谓故出人罪,非平反也。且公欲种阴德于生者,奈死者何!”乃独上议刑部,卒正娥罪。其审刑当罪多类此。十一年,卒于家,年七十有四。谥曰文孝。(节选自《元史》卷一九O)
注①遗逸:指遗才。②契勘:查证。③大辟:死刑。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倒剌沙柄国柄:权柄。 | B.有劝其就试者劝:劝说。 |
C.且既经赦宥,宜释之宥:宽恕。 | D.尝与五府官决狱咸宁狱:案件。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赡思执法严厉的一组是()
①西域人多附焉,赡思独不往见②会有诏勿逮问,然犹杖其私人
③按省臣之不法者,其人即解印以去④乃建议请勒归本族,俾供王赋
⑤平反大辟之狱,先后甚众⑥乃独上议刑部,卒正娥罪
A.①④⑤ | B.①③④ | C.②⑤⑥ | D.②③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赡思淡泊功名。延祐初年,皇帝下令科第取士,有人“劝其就试”,他只是笑笑而已。 赡思不攀附权贵,当时擅权的倒剌沙多次让人去请他,他都以奉养父母而告归。 |
B.赡思自幼好学,九岁时已能每天记诵古代经典文章达千言,二十岁左右,师从名儒 王思廉,博览群书,并付之实践;所以,他虽然还年轻,但已名著乡里。 |
C.赡思为政正直,为整顿吏制作了许多具体工作;赡思历任司法部门官职,以伸冤昭 雪为己任,先后平反多起冤狱,“宋娥案”即是其中的典型案件。 |
D.赡思体察民情。他曾到嘉兴深入调查,发现逃避官府徭役的达二千七百人之多,于是建议将他们遣返乡里,让他们供纳国家赋役,以减少其他民众负担,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赡思发其罪而按之,辄弃职夜遁,会有诏勿逮问,然犹杖其私人。
(2)是娥与张同谋,度不能终隐,故发之也,岂赦可释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张公洞记
王世贞
由义兴而左泛,泊湖。湖者,洞所从首径也。夜过半,忽大雨,滴沥入蓬户。余起,低回久之。质明始霁。从行者余弟敬美,燕人李生,歙人程生,郡人沈生、张生。可四里许,抵洞,始隆然若覆墩耳。
张生者,故尝游焉,谓余当从后洞入,毋从前洞。所以毋从前洞者,前路宽,一览意辄尽,无复余。意尽而穿横关,险狭甚多,中悔不能达。余乃决策从后入。多列炬火前导,始委身一窍,鱼贯而下。渐下渐滑,且峻级不能尽受足。后趾俟前趾发乃发,迫则以肩相辅。其上隘,又不能尽受肩。如是数十百级,稍稍睹前行人,如烟雾中鸟;又闻若瓮中语者。发炬则大叫惊绝。巨万乳皆下垂,玲珑晶荧,不可名状。大抵色若渔阳媚玉,而润过之。稍西南为大盘石,石柱踞其上。旁有所谓床及丹灶①、盐廪者。稍东,地欹下而湿,迹之则益湿,且益洼不可究,即所谓仙人田也。
回顾所入窍,不知几百丈,荧荧若日中昧,时现时灭。久之,路几断。其下穿不二尺所,余扶服过,下上凡百余级。忽呀然中辟可容万人坐石乳之下垂者愈益奇为五色刺人眼大者如玉柱或下垂至地所不及者尺所或怒发上不及者亦尺所或上下际不接者仅一发。石状如潜虬,如跃龙,如奔狮,如踞象,如莲花,如钟鼓,如飞仙,如僧胡,诡不可胜纪。余时惫,足益蹇,强作气而上,至石台,俯视朗然。洞之胜,至是而既矣。
张公者,故汉张道陵,或曰张果②,非也。道陵事在蜀颇著。许询贻逸少书称:“金堂玉室,仙人芝草,左元放③汉末得道之徒多在焉。”此亦岂其一耶?王子曰:“余向所睹石床、丹灶、盐米廪及棋局者,仿佛貌之耳。乌言仙迹哉! ”
(选自《王世贞文选》,有删改)
注①丹灶:炼丹的灶。② 张果:即张果老,唐代道士。③左元放:东汉末年方士左慈。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不可名状命名 |
B.迹之则益湿追踪 |
C.诡不可胜纪怪异 |
D.仿佛貌之耳表现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低回久之而润过之 |
B.鱼贯而下地欹下而湿 |
C.且峻级不能尽受足且益洼不可究 |
D.石柱踞其上此亦岂其一耶 |
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A.湖者,洞所从首径也 |
B.张生者,故尝游焉 |
C.即所谓仙人田也 |
D.张公者,故汉张道陵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湖留宿时,因为半夜下起了大雨而焦急徘徊,难以入睡,等到天亮雨停,才和五位同伴走了四里多路,抵达张公洞。 |
B.作者一行从后洞进入,沿着陡直湿滑的石阶艰难地向下行走,途中看到了晶莹的乳石和前人用过的石床、丹灶、盐廪等遗物。 |
C.张公洞狭窄险隘,低洼潮湿,洞里的乳石色彩缤纷,形状怪异,这使作者一行能既享探险之趣,又欣赏到奇幻壮丽的景观。 |
D.作者根据游洞经历和张道陵的事迹,指出“张公”既不是汉代的张道陵,也不是唐代的张果老,澄清了张公洞的有关传言。 |
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忽呀然中辟可容万人坐石乳之下垂者愈益奇为五色刺人眼大者如玉柱或下垂至地所不及者尺所或怒发上不及者亦尺所或上下际不接者仅一发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所以毋从前洞者,前路宽,一览意辄尽,无复余。
②洞之胜,至是而既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季布为奴
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曰:“汉购将军急,迹且至臣家,将军能听臣,臣敢献计;即不能,愿先自刭。”季布许之,乃髡钳季布,衣褐衣,置广柳车中,并与其家僮数十人,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买而置之田,诫其子曰:“田事听此奴,必与同食。”朱家乃乘轺车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滕公留朱家饮数日。因谓滕公曰:“季布何大罪,而上求之急也?”滕公曰:“布数为项羽窘上,上怨之,故必欲得之。”朱家曰:“君视季布何如人也?”曰:“贤者也”。朱家曰:“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且以季布之贤而汉求之急如此,此不北走胡即南走越耳。夫忌壮士以资敌国,此伍子胥所以鞭荆平王之墓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
汝阴侯滕公心知朱家大侠,意季布匿其
所,乃许曰: “诺。”待间,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当是时,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朱家亦因此闻名当世。季布召见,谢,上拜为郎中。
(《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1.对下列语句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购将军急,迹且至臣家 迹:追踪
B.乃髡钳季布,衣褐衣衣:穿上
C.季布为项籍用,职耳职:职分
D.夫忌壮士以资敌国资:凭借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朱家侠义言行的一组是()
①为气任侠,有名于楚
②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买而置之田。
③朱家乃乘轺车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
④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
⑤意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
⑥朱家亦以此名闻当世。
A.①③⑤ B. ②④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布为表示自己得罪汉高祖是出于人臣之责,无意与汉朝廷为敌,才摧刚为柔,甘愿到朱家处为奴。
B.朱家不顾罪及三族,窝藏季布这个朝廷要犯并设法使他得到赦免,主观上是出于侠义,客观上有利于汉政权赢得民心。
C.朱家举出伍子胥鞭打荆平王坟墓的事例,意在说明不能过于逼迫季布,以免造成他“资敌国”的后果。
D.汝阴侯滕公向汉高祖进言,是由于钦佩朱家的侠义,看重季布的贤能,更是为了维护朝廷的根本利益。
4.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布数为项羽窘上,上怨之,故必欲得之。
答:
(2)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
答:
(3)季布召见,谢,上拜为郎中
答:______
文言文阅读
周文育,字景德,义兴阳羡人也。少孤贫,本居新安寿昌县,姓项氏,名猛奴。年十一,能反覆游水中数里,跳高五六尺,与群儿聚戏,众莫能及。义兴人周荟为寿昌浦口戍主,见而奇之,因召与语。文育对曰:“母老家贫,兄姊并长大,困于赋役。”荟哀之,乃随文育至家,就其母请文育养为己子,母遂与之。及荟秩满,与文育还都,见于太子詹事周舍,请制名字,舍因为立名文育,字景德。命兄子弘让教之书计。弘让善隶书,写蔡邕《劝学》及古诗以遗文育,文育不之省也,谓弘让曰:“谁能学此,取富贵但有大槊耳。”弘让壮之,教之骑射,文育大悦。
司州刺史陈庆之与荟同郡,素相善,启荟为前军军主。庆之使荟将五百人往新蔡悬瓠,慰劳白水蛮,蛮谋执荟以入魏,事觉,荟与文育拒之。时贼徒甚盛,一日之中战数十合,文育前锋陷阵,勇冠军中。荟于阵战死,文育驰取其尸,贼不敢逼。及夕,各引去。文育身被九创,创愈,辞请还葬,庆之壮其节,厚加馈遗而不遣之。葬讫,会庐安兴为南江督护,启文育同行。累征俚獠,所在有功,除南海令。安兴死后,文育与杜僧明攻广州,为高祖所败,高祖赦之,语在僧明传。
后监州王劢以文育为长流,深被委任。劢被代,文育欲与劢俱下,至大庚岭,诣卜者,卜者曰:“君北下不过作令长,南入则为公侯。”文育曰:“足钱便可,谁望公侯。”卜人又曰:“君须臾当暴得银至二千两,若不见信,以此为验。”其夕,宿逆旅,有贾人求与文育博,文育胜之,得银二千两。旦日辞劢,劢问其故,文育以告,劢乃遣之。高祖在高要,闻其还也,大喜,遣人迎之,厚加赏赐,分麾下配焉。
(选自《陈书》,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荟哀之,乃随文育至家哀:同情 |
B.素相善,启荟为前军军主善:赞许 |
C.及夕,各引去引:退却 |
D.劢问其故,文育以告故:缘故 |
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周文育作战勇猛和为人有节义的一组是
()
A.谁能学此,取富贵但有大槊耳 | B.累征俚獠,所在有功 创愈,辞请还葬厚加馈遗而遣之 ![]() ![]() |
C.文育前锋陷阵,勇冠军中 | D.文育身被九创 |
荟于阵战死,文育驰取其尸足钱便可,谁望公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文育本姓项,名叫猛奴,周荟见到他时认为他是个奇特的人,于是便向自己的母亲请求把他收为养子。后来,改姓周,名文育,学习骑射。 |
B.弘让教周文育写字和算术,但周文育不以为然,认为博取功名只要有长矛就可以了。弘让听后大为赞赏,于是便教周文育骑马射箭。 |
C.陈庆之派周荟慰劳白水蛮人,但蛮人却密谋活捉周荟送给魏,事情泄露后,周荟和周文育率兵抵抗。结果,周荟战死,周文育身上也多处受伤。 |
D.王劢的职务被别人替代后,周文育要和王劢一同北下,但走到大瘐岭时听信了卜人的话而返回,受到高祖的热烈欢迎。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弘让善隶书,写蔡邕《劝学》及古诗以遗文育,文育不之省也。
译文:
(2)君须臾当暴得银至二千两,若不见信,以此为验。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