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鄱阳湖见证了人类观念从传统的“征服自然”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巨大转变。历史上江西省由于山区毁林种粮,导致河道淤积,全流域通航里程锐减,鄱阳湖水面急剧萎缩,湖泊功能下降,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痛定思痛.20世纪80年代。江西省开始实施“山、江、湖开发治理工程”。将河流上游丘陵山区列为治理重点,使江西省森转覆盖率增长了近1倍。鄱阳湖湖体面积恢复到5100平方千米。2009年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将此项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实现了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材料二 图14“江西省地形、水系图”。
结合材料一,运用《生活与哲学》中认识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人们的观念从“征服自然”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转变过程。
《舌尖上的中国》不仅是美食纪录片,更是一部人文纪录片。其充满浓郁的人文情怀、家国情怀和乡土情结,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共鸣。它以精致的画面,快速、跳跃的剪辑,充满悬念的叙述方式,将中国视角、民族风格、世界胸襟相融合,加上国际化的创作,使得它成为一个“代表中国纪录片当下创作、创新、发展的新标杆。”《舌尖上的中国》把“吃,还原到了家乡、乡村、社群、邻里关系,还原到了传统,还原到了人最本真的生活状态之中,从而表现中国饮食的文化内涵,这是它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舌尖上的中国》受到观众热捧的原因。
材料一 2008--2012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与经济发展情况
注: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是目前国际通用的衡量科技活动规模、科技投入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标。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该指针平均水平为3%。
材料二近年来,为推进科技创新,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不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完善国家科技奖励制度,健全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和鼓励创新创造的分配激励机制;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材料二中所采取的推进科技创新措施的依据。
材料三 2013年,我国开启了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政府放权这一亮点引起了广泛关注。
当今世界,一个国家的政治实力不仅取决于政府力量有多强大,而且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公民文化有多强的生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诉求也越来越多样,以行政管控为主的社会管理方式不仅难以实现社会稳定和谐,还容易导致更多的社会矛盾。政府向社会放权,就是要更好地发挥社会力量在管理社会事务、反映利益诉求、协调利益矛盾中的作用,实现政府与公民的良性互动,建立社会和谐稳定的长效机制。
(2)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应如何实现政府与公民的良性互动。
2013年2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向社会发布《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纲要》提出国民旅游休闲发展目标;到2020年,职工带薪休假制度基本得到落实,城乡居民旅游休闲消费水平大幅增长,国民旅游休闲质量显著提高,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现代旅游休闲体系基本形成,发展国民旅游休闲顺应了旅游业发展趋势,有利于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有利于进一步发挥旅游业拉动内需、促进就业的功能,加快推动国民经济结构调整。
(1)运用文化的知识说明我国重视发展旅游休闲的依据。
(2)针对发展国民旅游体闲事业,甲认为发展国民旅游休闲关键在国家和政府,乙认为发展国民旅游休闲关键在国民,你是同意谁的观点?请从经济生活角度说明理由。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丽中国”理念继承了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思想,吸收了世界各国绿色、低碳等发展理念,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拓展和创新。这一理念的提出,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有利于孕育并提升民族的持久创造力,有利于赢得当前和未来国际竞争制高点。
材料二工业化、城镇化在带来繁华的同时,也导致草原退化,湿地萎缩、河流污染、生态脆弱……一边是开发仍在快速推进,一边要留下更多空间,矛盾如何解决?十八大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的出现,既与产业结构不合理,体制机制障碍较多,发展方式粗放密切联系,也与人们的生活方式紧密相关。因此,必须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1)分析材料一蕴涵的文化生活道理。
(2)结合材料二分析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是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方法的。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最近,“美人”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无私救助溺水者的“最美女护士”、用双臂撑起坠楼男孩生命的四位“最美农民工”、为孩子教育奉献青春的“最美乡村教师”、尽职尽孝的“最美母亲”……这些“美人”都是平凡的人,因为在生命的某个时刻显示出来的勇敢和大爱折射出人性的光辉,让人们深受感动与震撼,他们体现了我们对传统美德的继承,激发了社会向善的力量,推动了社会进步发展,也让生活变得温暖明亮。
材料二 善良为“美”,助人为“美”,奉献为“美”,尽孝为“美”……这些都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应有内涵。在我国社会经济结构日趋多样化以及各种思潮相互激荡的新形势下,人们对“美”又有了更深更新的理解。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当前应该怎样提升全社会的道德水平?
(2)结合材料二,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相关知识,分析人们对美有更新理解的哲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