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代化”是一个中性概念,但它有没有姓“资”姓“社”的问题呢?有的。那不是说现代化本身只姓“资”,不会姓“社”;而是说现代化的执行方式可以姓“资”,也可以姓“社”,甚至出现更复杂的属性……吴于廑先生有这样一段话:十月革命以后,“历史上就出现一个与资本主义工业世界相对立的、以实现生产资料公有、消灭阶级剥削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工业世界”,20世纪的历史,是这两个工业世界内部变化和相互竞争的历史。
——钱乘旦 《现代化与中国的世界近现代史研究》
材料二 英法美能够率先开始工业化, 主要原因是从它们的传统社会内部自发地产生了推动工业化的因素,其特征是通过自由市场的杠杆作用,推动了工业化,形成了内生型的自由主义工业化模式。……现代私有制与充分自由化的市场为经济增长开辟了广阔天地 ,但是现代经济生活的自由放任带来日益严重的社会失控,这样市场上显示的生产过剩危机与发展中贫富差距培大,便形成了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基本结构性矛盾。这一矛盾导致本世纪初巨大的摆动即资本主义大危机,给所有国家都带来了强烈的影响……推动了对“古典”发展模式的修正。
——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
材料三 苏联工业化创造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通过国家职能部门制定计划, 以增强国防实力为目标,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以国营企业和集体化农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用高于资本主义的发展速度赶超西方发达国家。这种类型的工业化伴随着高度的独立自主,带有强制性,并能充分动员群众。这是一种在内部自发经济动力不足的条件下以非常手段进行的赶超型工业化道路。在工业化初期阶段上,其资金积累的唯一来源是农业,以牺牲农业的利益来达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粗放型经济的发展。这样做必须借助于强化中央政权对市场和贸易的统制,并在一段时间内以强制性的方式割断与世界经济体系的联系,行政部门对经济的控制越强,经济本身增长的能力便相应地越弱,从而导致增长的速度最终缓慢下来。苏联创造的工业化模式在二战以后为众多社会主义国家所仿效,这是因为计划指令性的经济发展道路确实具备资本主义自由主义工业化所不具备的优势。它无论在所有制形式上,还是在经济组织和刺激机制上,都表现出较高的效率。
——钱乘旦等著《世界现代化进程》
(1)十月革命后,苏俄(苏联)是怎样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国的?与资本主义工业化相比,其工业化有什么显著特点?
(2)依据材料二,指出英法美 “古典”发展模式的特点?西方国家修正“古典”发展模式开始的标志和方式是什么?二战后西方国家进一步修正“古典”发展模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分析苏联模式在二战后为众多社会主义国家所仿效的原因是什么?苏联模式又有何弊端?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修正这一模式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4)结合以上材料,概述20世纪50年代以来,苏联和美国如何修正自身发展模式?西方国家与中国对各自经济发展模式成功修正的手段有何共同之处?
(5)纵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近代中国在20世纪初,处于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中国民主革命实现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这是诸多历史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诸多历史因素”指的是哪些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
(2).这种“诸多历史因素的共同作用”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1:农民在乡里造反……乃是广大农民群众起来完成他们的历史使命,乃是乡村的民主势力起来打翻乡村的封建势力。宗法封建性的土豪劣绅,不法地主阶级,是几千年专制政治的基础,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的墙角。打翻这个封建势力,乃是国民革命的真正目标。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材料2:1927年1月,英国将驻威海卫的舰队开到上海,还准备从国内派三个旅的军队到上海。美国也命令马尼拉的舰队到上海。 ——《中国近代史资料汇编》
材料3:蒋介石业已变为国民革命公开的敌人,业已变为帝国主义的工具,业已变为屠杀工农和革命群众的白色恐怖的罪魁。
请回答:
(1)20世纪20年代后半期,中国农民运动兴起的原因及特点?
(2)国民大革命时期,英美迅速干涉中国革命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从国际背景分析英美干涉中国革命的原因?
(3)根据材料3,说说一国民大革命失败客观原因的历史根源是什么?
对1924年初中国国民党“一大”的历史地位,史学界有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改组后的国民党仍然是资产阶级政党;另一种观点认为改组后的国民党是具有两重性质的革命联盟。请说明你同意哪种观点并阐述理由。
(1926年8月)朱德被派往四川去劝说他的老同事、四川军阀杨森同北伐军合作。杨森向朱德信誓旦旦,说他渴望参加国民革命事业,可是必须有钱发饷。国民党可以给他多少钱?……(经过劝说)杨森总算未派部队去帮助他的盟友吴佩孚。……甚至在铁军拿下武汉后,杨森还在踌躇不决。从湖南和武汉逃出来的地主和实业家对杨森说:北伐军里有许多军官本身就是地主或资产阶级子弟,他们参加北伐,并不是想叫农民来抢夺和没收他们的土地或其他财产。农民协会在各地成立,而且有些地方甚至没收并分了土地。国民政府反对这样做,可是农民却充耳不闻。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正在为农民和工会问题与共产党和激进的国民党员闹意见,还要求取消军队里的政治部。……那些政治人员向士兵灌输各种思想,又散布到农村去协助农民组织协会,他们煽动人们破坏社会秩序……。可是这一切很快就要结束了,这些地主报告说,国民党大部分“有地位”的领导人都反对三大政策;这种政策的取消,只是时间问题。到那时,整个革命运动就要烟消云散,法律和秩序就可以恢复了。
就在这时候,……两艘英国炮舰溯江而上,在遇到(杨森部队)抵抗后,就把炮口指准万县,一下子炮轰了两个钟头,打死了五千名中国人,万县成了一片火海。……大火扑灭,尸体掩埋后,杨森派朱德到汉口表示要效忠国民革命军。
——引自史沫特莱《伟大的道路》
回答:
(1)用材料中的事例说明当时国民革命运动面临哪些重大矛盾?
(2)据上述矛盾你认为中国共产党当时采取什么策略才有可能使革命取得胜利?
材料1:感到民众运动势头压力的日本人,试图把它打上排外的印记,并重新唤起人们对义和团时期的回忆,—些在上海的英国人对商人和学生在产业工人中的有成效的活动感到恐慌,也开始称之为排外。我听说上海租界董事会有可能采取极其严厉的反对抵制和罢工的行动。……如果我们让自己卷入这场只是针对日本人的、幸而与我们无关,而且在任何意义上都不是排外的动乱,将是愚蠢之极的。我向上海的总领事发出具体的指示,告诫美国侨民团体,既不要鼓动也不要反对这场运动……。没有人会不同意中国学生的目的和理想,他们是在为民族的自由和新生而战。我本人也极感同情,但我当然还是避免与运动的直接接触,因为它纯粹是中国人自己的事情。
——[美国]P.芮恩斯《一个美国外交官在中国》
(注:芮恩斯是五四运动时期美国驻华公使)
材料2:在上海和其他城市的英法租界当局对五四运动的支持态度,由于6月份罢市、罢工以后受到日本政府的宣传及—些在华外国人对运动中的“过激主义”的歇斯底里的恐惧的影响而发生了改变。……6月6日,即罢工罢市开始的第二天,公共租界发布了一个通告,告诫公众不许在租界内散发传单,禁止在租界内展示有鼓动民心口号的旗帜……在星期日(6月8日)晚举行的一次会议上,工部局董事会(上海租界的殖民管理机构)作出决议禁止“未经批准的人员穿戴标志某一统一特殊组织、协会或团体的服饰、徽章或帽盔出现在街头或其他任何公共场所”。市议会(即工部局董事会)还决定镇压所有的罢工、抵制活动、街头讲演和其他学生活动,从租界中驱除上海学联。同时还决定,自6月9日下午4时起以武力执行这些决议。工部局董事会提出的这些镇压行动受到一些外国商人及上海的英国、法国、比利时等国领事馆的支持。
——[美国]周策纵《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
回答:
(1)依据材料,指出美国、英国对五四运动各持什么态度?
(2)试评价芮恩斯的主张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持这种态度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