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期间,陈独秀等人在上海出版的一份以青年为对象的刊物,发刊词有这样的两句话:“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变之族,方兴未已。”作者“求变”主要针对( )
| A.思想观念 |
| B.军事技术 |
| C.经济组织 |
| D.教育制度 |
学者坎迪斯·古切尔在《全球文明史》一书中说:“它代表了反对中世纪基督教背景的欧洲文化记忆系统的‘再生’,欧洲的思想家被希腊罗马作家所鼓舞,被那些世俗的、不神圣的、人文主义的、不以上帝为中心的价值观所鼓舞,以理性为基础,而不是以基督教信仰为基础。同样,8世纪之后,在中国发生了一场关于儒家思想的‘再生’,在1200年左右达到高潮。”材料中的这两场“再生”分别指的是( )
| A.启蒙运动 陆王心学 | B.文艺复兴 宋明理学 |
| C.宗教改革 宋明理学 | D.文艺复兴 汉代儒学 |
在古代史籍中也有许多对于“霾”的记载,认为“霾”是天降异象,是上天给世人的警示,意味着皇帝施政不善,此时就该三省其身。这最有可能是依据下列哪一选项做出的判断( )
| A.霾是灾难的象征 | B.君权神授 |
| C.天人感应 | D.自然规律 |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下列主张中,由他提出的是( )
|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B.“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
| C.“制天命而用之” | D.“兼相爱,交相利” |
历史学家萧公权认为:“由封建天下转为专制天下之过渡时期,政治思想之可能态度,不外三种。①对将逝之旧制度表示留恋,而图有以维持或恢复之。②承认现状,或有意无意中迎合未来之新趋势而为之张目。③对于一切新旧制度均感厌恶,而偏重个人之自足与自适。”以上三种思想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
| A.老子 孔子 韩非子 | B.墨子 孔子 老子 |
| C.孔子 韩非子 墨子 | D.孔子 韩非子 老子 |
《论语·先进》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论语·术而》曰:“子不语怪、力、乱、神。”上述思想蕴含的主张是( )
| A.以民为本 | B.关注民生 | C.人性向善 | D.关注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