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领导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据此回答1—3题。就十月革命的条件而言,俄国比其它国家更成熟。主要是指:
| A.有强大的工农联盟为基础 | B.临时政府完全走向反动 |
| C.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 | D.一战使各种矛盾空前激化 |
右图是1913年~1925年俄(苏)粮食产量变化曲线图,影响曲线变化的因素不包括: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 B.农业集体化 |
| 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
| D.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 |
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有:
①1935—1938年间,苏联进行的大清洗运动是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表现
②从1928年起,苏联完整地实施了三个五年计划
③20世纪20年代未,苏联的工业产
值已跃居欧洲第二位,世界第三位
④20世纪30年代,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已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
| A.①③ | B.②③ | C.①④ | D.②④ |
根据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排列下面的图片,其先后顺序为


①②③
| A.②①③⑤④ | B.③②①⑤④ |
| C.③①②④⑤ | D.②①③④⑤ |
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说:“他第一次把农民置于马克思主义革命计划的中心;他把帝国主义当做他所处时代的世界政治的关键,这甚至超过了列宁。这些就是他学说中的孪生支柱。”这表明毛泽东的学说
| A.坚持了农民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
| B.准确把握了中国社会的特殊性质 |
| C.全面超越了列宁主义的价值水准 |
| D.全盘吸收了马列主义的思想主张 |
“历史前进到一定阶段,解决民族独立和政治民主两大问题,就愈来愈成为打开中国近代化前进通道的首要的、第一位的问题。”下列史实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 A.戊戌变法 | B.中华民国的建立 |
| C.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 D.新三民主义的提出 |
19世纪60年代,democracy传人中国,时人便译为“民主”。后来有人觉得不妥,便译作 “民政”(注:“民政”在古代中国是“为民之政”之意,有司空、司徒这样具体、琐碎的八个部门构成)。1903年,梁启超又改译作“民主”。中国人对democracy概念理解的演变说明了
| A.对西方认识有一个深化过程 | B.外语翻译水平大幅度提高 |
| C.中国古代已有民主共和观念 | D.中国向西方学习的阶段性 |
据徐柯《可言》记载:辛亥革命后一些城市中尽管政府严令剪辫,不少士绅仍“视无发者如同仇敌”。有的城市公然成立了“保辫会”“复古会”,认为“剪辫即系投洋”,以致20世纪20年代“辫发犹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
| A.辛亥革命对移风易俗无作用 |
| B.封建势力在革命后恢复旧有统治秩序 |
| C.剪辫运动缺少广大基层民众支持 |
| D.社会革命与政治革命过程曲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