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如果把1688年前后的历史变化联系起来看,谁也无法否认它是英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次以政变为形式的革命,而且视野拉的越长,其革命性就越明显。”这种革命性主要表现为
| A.国家权力的重心自国王转至议会 |
| B.推翻了封建专制王权,建立了议会制共和国 |
| C.实现了从传统社会向近代民主社会的转变 |
| D.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 |
史学家张岱年认为: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的缺陷……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国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以下对中西启蒙思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二者都形成了完整的理论系统,体现了破旧立新的思想解放精神 |
| B.经济基础的强弱不同是二者形成不同历史范畴的根本原因 |
| C.是否从根本上突破封建思想的束缚是对二者历史影响评价不同的主要原因 |
| D.不能脱离中西具体的历史背景来苛求思想启蒙 |
卢梭说:“行政权力的受任者决不是人民的主人,而只是人民的官吏,只要人民愿意就可以委任他们,也可以撤换他们;对这些官吏来说,这决不是订立契约的问题,而只是服从的问题。”这体现他主张()
| A.制定契约限制官吏滥用职权 | B.个人意志凌驾于公权之上 |
| C.反对用暴力手段解决官民对立 | D.官吏行使权力需接受人民监督 |
德国历史学家阿道夫·冯·哈纳克在《教义史》一书中对欧洲某一历史时期这样写道:“较为保守的人士徒劳无益的抱怨,没有什么是神圣的了;上帝自己也受到审查了,《圣经》被要求在理性的法庭上提交自己的证明材料。”该历史时期应该是()
| A.宗教改革时期 | B.文艺复兴时期 |
| C.启蒙运动时期 | D.工业革命时期 |
马丁·路德认为:“凡国家社会合法的制度都是上帝美好的工作;基督徒从政、司法、照宪法及现行有效的法律治理政事、按律科罪、开正义之战、从军、订合法的契约合同、置产、官府吩咐起誓以及嫁娶等,均无不可行。”由此可见马丁·路德()
| A.提出王权高于神权主张 | B.具有近代法治意识 |
| C.强调教会经济管理职能 | D.开启宗教改革大门 |
有学者分析,从古希腊到19世纪上半叶的欧洲,社会上层精英一直把民主看作洪水猛兽。洛克、伏尔泰、孟德斯鸠、康德这些先哲们,对民主最大的恐惧是所谓“多数暴政”。而19世纪中期,“到处都在促进民主”。这位学者认为民主制度形成的动力是()
| A.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 | B.民众广泛参与的革命 |
| C.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 | D.欧洲君主制普遍瓦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