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乙两位同学分别收集到一则史料,就辛亥革命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影响的看法产生了分歧。
材料一(甲) 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国民”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
材料二(乙) 民国三年,某君遇见一个老农,该君身着外国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该君“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该君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请回答:
(1)甲、乙两位同学依据各自所得的材料,分别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2)综合上述两则材料,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你能得出什么新的结论?
(3)你认为在运用史实解释历史时应该注意什么?
中国与世界
1750年至1900年,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表
1750年 |
1860年 |
1900年 |
|
中国 |
32.8% |
19.7% |
6.2% |
英国 |
1.9% |
19.9% |
18.5% |
美国 |
0.1% |
2.8% |
23.6% |
问题:
1)1750年至1900年,与英美两国相比,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中所占份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2)英美两国在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从1860年到1900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只有黄河、长江流过的那个中华帝国是世界上唯一持久的国家。”(黑格尔)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延续性。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思想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由原始宗教到理性觉醒阶段(即: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以儒学为主体的神学迷信阶段和对儒家经典的批评启蒙阶段。
问题:
1)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争鸣产生的背景是什么?带来怎样的影响?
2)试以西汉以来儒学发展演变的相关史实及影响说明文中第二阶段的论点。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美国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曾经发生过两次重大的生产关系调整,分别是什么时期的哪两次?带来怎样的影响?
启蒙思想
材料一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商人们所说的关于那里官吏的掠夺行为。……在那个地方的一切历史里,是连一段表现自由精神的记录都不可能找到的。那里,除了极端的奴役而外,我们将永远看不见任何其他东西。……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二在帝国(注:指中国)最早时代,便允许人们在皇宫中一张长桌上写下他们认为朝政中应受谴责之事,这个规定在公元前2世纪汉文帝时已经实行;……这一重要事实推翻了(盂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中对世界上这个最古老的国家提出的笼统含混的责难。……皇帝……可能是全国首屈一指的哲学家,最有权威的预言者;皇帝的御旨几乎从来都是关于道德的指示和圣训。
——伏尔泰《风俗论》
问题:
1)根据两段材料,分别概括孟德斯鸠、伏尔泰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认识。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德斯鸠、伏尔泰思想的共同之处。虽然他们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评价不同,但目的却是一致的,请指出他们相同的目的。
3)你认为他们哪一位的观点更接近中国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现状?请简要说明理由。
科举制
材料“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选举之弊,至此而极。”“人主遂不能借以集事,于是不得不用寒人。人寒则希荣切,而宣力勤,便于驱策不觉倚之为心膂。”
——赵翼《廿二史札记·九品中正》
问题: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隋唐科举制产生的原因。(3分)
2)宋朝时期科举制进一步完善的举措有哪些?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3)“清末新政”废除了科举制。“新政”还有哪些与教育相关的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