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是我国实施“十一五”规划并实现良好开局的第一年,国民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10.7%;企业整体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品产销两旺,经营效益明显提高;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走向合理。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支出的比重明显增加,10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首次超过7%。居民家庭支出结构发生变化,轿车日益成为大众消费品。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支出比重增加,使
①城乡居民收入同步增长 ②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
③财政支农政策效果显著 ④农村经营体制得到完善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志;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智慧;感激蔑视你的人,因为他觉醒了你的自尊。”这首小诗蕴含哲理与下列名句体现的哲理最为一致的是
A.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
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
C.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
D.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
“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这一观点所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先导力量 |
B.只要尊重群众实践,就能找到合适的发展道路 |
C.认识对实践具有重要的反作用 |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
为建设文化强省,山东坚持环境整治、道德建设、文化惠民、新农村新生活培训等同步推进,不断深化乡村文明行动。实施乡村文明行动
①有利于承袭农村传统习俗,保护乡村文化
②有利于营造良好氛围,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③能有效引领良好风尚,杜绝落后和腐朽文化污染
④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文化软实力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中国制造”遍及世界各地,但中国制造更多的是“物美价廉”的代名词。如何在产品中蕴藏文化,在商业中传递精神,创造出更多让世人喜爱的优质产品,对促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具有重要意义。这表明
A.文化竞争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
B.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对经济具有决定作用 |
C.商业贸易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
D.增强产品的文化底蕴有利于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
近两年来,中国积极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提出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据此回答下列问题。“一带一路”的提出与实践
①形成了新的政治联盟,推动了世界多极化发展
②符合我国国家利益和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③表明我国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④意味着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形成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③ | D.②④ |
从文化生活角度看,弘扬丝绸之路精神,应当
A.重塑文化发展秩序,促进各国文化一体化 |
B.立足中华文化传播,发挥中华文化主导作用 |
C.认同本民族文化,自觉抵制外来文化 |
D.尊重文化多样性,加强文化交流与互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