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传统国际法认为,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是合法的,国际油诉诸战争的不容置疑的权利,即所谓的“诉诸战争权”
材料二国际联盟约规定:“缔约各国,为增进国际间合作并保证其和平与安全起见,特允许承受不从事战争的义务”
材料三在国联成立前,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大家都认为每个国家都是判断自身行动的唯一和最高的裁判,因为国家再不服从任何更高的权利,对于其他国家的批评或质问,国家都有权利表示愤慨。
材料四国联是人们为组织一个世界性的政治和社会秩序而采取的第一个有效步骤。在这个秩序中,人们可以超越国家传统、种族差异和地理上的隔阂看到并促进人类的共同利益
——摘自华尔脱斯《国际联盟史》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二,在战争问题上国际社会的观念发生了怎样的转变?比较材料三、四,在国家权力问题上国际社会的观念又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2)材料二所体现的国联的宗旨是否得以实现?为什么?
(3)结合当今世界各种国际组织迅猛发展的现实,你认为当年的国联为我们提供了哪些经验教训?
【历史一一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英国宗教改革中发布的《三十九条信纲》的条文,回答问题。
第六条论圣经足以使人得救
圣经包含得救的要道,所以凡未载于圣经,或未为圣经证明之道,即不必信为或视为得救的要道。
第十一条论称义
我们在神面前得称为义,只因信我们救主耶稣基督-勺功德。而非因我们自己的善行,或功劳。因此只因信称义乃是极其有益,最足安慰人心的教理,这在讲道集中“称义讲辞”中较为详细阐明了。
(1)归纳材料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分析其历史作用。
(2)英国的宗教改革和日本的明治维薪都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君权,分析对两国发展的不同影响。
城市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窗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方学者比较中世纪的中国和西方的城市后认为:中国城市处于朝廷行政官僚的控制之下,城市在司法审判上表现出随意性。相比之下,欧洲的城市则更为自治和独立。大多数城市都有宪章和民法法典保护公民的法律权利。欧洲城市中的商业影响也要强大得多。而中国城市工商业中,国家起了主导作用,诸如国家制铁厂和皇家陶瓷厂(官窑),食盐贸易的许可证制度等等。
——A.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
(1)依据材料一,比较中世纪中国和西方城市的不同。
材料二近代中国出现的新兴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中,香港、青岛等长期为列强占据:上海、天津、汉口筹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近代工矿企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郑州、石家庄等因地处铁路枢纽得到很大的发展。
一一摘编自周谷城《现代中国社会变迁概论》
(2)依据材料二:分析中国近代城市兴起的原因。并简要分析其影响。
14-16世纪的东西方,都有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但其性质和对历史发展的作用却是迥异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先秦的人文主义思潮就以道德人本主义和民本主义的形式在诸子百家的相互辩难、相互补充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为中国古代哲学宝库增添了丰富的内容”。
—一乔根锁《论中国先秦儒家哲学中的人文主义思想》
(1)结合所学,指出先秦儒家和墨家人文主义思想的表现。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先秦人文主义思想的历史影响。(4分)
材料二 “我是人,凡是人的一切特性我都有”“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一一被特拉克(意大利诗人,1304---1374)
“每个人具有追求金钱的天生欲望”
一一一波吉奥(意大利历史学家,约1380---1459)
(2)归纳材料二中所体现的人文主义的基本内函。简要分析该思想产生的原因。(6分)
材料三他(李贽)不是一个哲学体系的创立者,确切些说,他是一个时代主导价值观的“反叛者”、主体价值观的“补漏者”一一正如他临死前说的,我的所作所为,于“圣教”有益无害,然其所说之“漏”,且言辞之烈,毕竟痛彻挡权者之内心深处。
——《试论李贽人性论思想及其局限》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从性质和历史作用两个方面谈谈东西方人文思想的不同。(8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陶行知是杜威的学生,但他正视中国的问题,则超越了杜威。他在群众教育运动方面非常积极,为工人和贫民办夜校。他展开“小先生”运动,让文盲学好后以他们的新知识教育其他文盲。对于1927 年的反共产主义分子来说,这就好像一颗政治炸弹一样。在城市里搞群众教育被视为叛逆而遭禁止,陶行知就到农村进行教育和推行农村复兴计划。美国的进步教育推行现成的学校制度,陶行知则发现中国普通群众只能在他们生活和工作的农村、家庭和车间的所在地受教育。在所有美国训练出来的教育者中间,陶作为一个穷人出身的人异常地同情普通人民的需要,而这终于使他比别人更接近中国共产党。
——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二:以我愚见,匪无非是那些自以为正统的人给和他们立场不同或反对他们所作所为的人乱扣的帽子……俺觉得最好笑的事情还是有些人自己明里暗里干着土匪的勾当,却诬蔑善良可爱的人是“匪”,偏要要拿冲锋枪去剿“匪”扮正义!
——陶行知《剿匪与造匪》 (1932年发表于《申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孔子和陶行知在教育领域贡献的异同。
(2)根据上述材料,评价陶行知。
[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1)公开的和平条约,必须公开缔结……(2 )领海以外……必须保持公海航行的绝对自由……(3)……尽可能地消除一切经济壁垒,建立平等的贸易条件。(4)应采取充分保证措施,使各国军备必须裁减至符合维持国内安全的最低限度。(5)对所有殖民地的要求做出自由的、坦率的和绝对公正的调整……(14)为了大小国家都能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必须成立一个具有特 定盟约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
——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
材料二:第一,他们两个国家不寻求任何领土的或其他方面的扩张;第二,他们不希望看见发生任何与有关人民自由表达的意志不相符合的领土变更;第三,他们尊重所有民族选择他们愿意生活于其下的政府形式之权利,他们希望看到曾经被武力剥夺其主权及自治权的民族,重新获得主权与自治; 第四,他们要在尊重他们现有的义务下,努力促使所有国家,不分大小,战胜者或战败者,都有机会在同等条件下,为了实现它们经济的繁荣,参加世界贸易和获得世界的原料……第七,这样的和平将使所有人能够在公海上不受阻碍地自由地航行;第八,他们相信,世界上所有国家,为了现实的和精神上的理由,必须放弃使用武力。如果那些在国境外从事或可能以侵略相威胁的国家继续使用陆海空武器装备,则未来的和平将无法维持;所以他们相信,在一个更普遍和更持久的全面安全体系建立之 前,解除这些国家的武装是必要的。……
——罗斯福、丘吉尔《大西洋宪章》
(1)对比材料一、二,概括两则材料在内容上的相同之处。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所倡导的原则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