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传统国际法认为,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是合法的,国际油诉诸战争的不容置疑的权利,即所谓的“诉诸战争权”
材料二国际联盟约规定:“缔约各国,为增进国际间合作并保证其和平与安全起见,特允许承受不从事战争的义务”
材料三在国联成立前,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大家都认为每个国家都是判断自身行动的唯一和最高的裁判,因为国家再不服从任何更高的权利,对于其他国家的批评或质问,国家都有权利表示愤慨。
材料四国联是人们为组织一个世界性的政治和社会秩序而采取的第一个有效步骤。在这个秩序中,人们可以超越国家传统、种族差异和地理上的隔阂看到并促进人类的共同利益
——摘自华尔脱斯《国际联盟史》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二,在战争问题上国际社会的观念发生了怎样的转变?比较材料三、四,在国家权力问题上国际社会的观念又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2)材料二所体现的国联的宗旨是否得以实现?为什么?
(3)结合当今世界各种国际组织迅猛发展的现实,你认为当年的国联为我们提供了哪些经验教训?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华盛顿在担任总统时期的主要事迹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提取图一、图二中的重要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对提取信息进行简要说明。
(2)试从实质、目的、作用方面说明图一、图二不同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最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其用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有关诚信经商的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不成仁义在”等。
———《明清晋商的经营文化》
材料二 我国修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必不可得……朕(雍正帝)四方(土、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商皆未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工作之人,即由每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大清会典事例》
材料三 “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苏州风俗考》
(1)依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出现的新现象和晋商发达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清王朝实行的主要经济政策是什么?并依据材料二指出请王朝强化这一政策的依据
(3)材料三反映了苏州丝织业出现了什么新现象?材料二对材料三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探究性学习是高中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我们以“东西方文明的对话”为主题展开探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探究主题一东西方政治文明的并存(古希腊)这种自然环境导致多种经济形态并存,……人员的频繁扩散、迁入、交流,侵蚀、瓦解着古希腊血缘亲族组织。在进入阶级社会时,地缘战胜血缘、私有制战胜原始氏族共产制,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
中华文化主要发祥地中原地区,属于辽阔领域精耕细作型农耕经济,生产力的发展并没有使这里的血缘纽带遭受侵蚀,导致氏族首领直接转化为统治阶级新贵,形成君主集政权、财权、神权于一身的格局。
探究主题二东西方经济文明的交流美洲作物引进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总数超过二十种。……在不长的时间中获得了相当快的发展,不少在今天的作物构成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究其原因,与明清以来人口激增导致的人地矛盾加剧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王宝卿《明清以来美洲作物的引种推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探究主题三东西文明的碰撞中国古代长期以来以文明自居,而把其他没有中国式行为和举止的国家和民族包括西方国家视为野蛮,称西方人为夷、番、鬼。20世纪初中国把西方的“Modem”翻译成“文明”,“文明”一词被指为西方传来的文化,非常盛行,如看“文明戏”。
探究主题四东西方思想文化的冲突近代中外文化交流是在冲突中进行的,并且中国文化处于劣势。中西文化之间的这种落差,影响了一些中国人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倾向:一是“保存国粹”,一是“醉心欧化”……以上一方趋于保守,另一方又过于盲目,他们对中西方文化优劣问题的评价都过于偏激。——张腾《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冲突及其作用》
(1)依据探究主题一的材料,指出中西两种政治文明的差异及存在差异的原因。
(2)依据探究主题二的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洲作物的引入对明清时期社会发展的影响。
(3)阅读探究主题三的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0世纪初中国“文明”内涵的变化,反映了当时中国对西方认识的什么特点?原因是什么?中国近代接受西方“文明”给中国近代带来怎样的影响。
(4)探究主题四的材料中作者认为应运用怎样的观点评价近代中西方文化?针对中西方文化“两种极端的倾向”,请选择其中一个,谈谈你的看法。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因素的综合互动,引发社会结构以及人们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圈地运动、城市化和商业化的发展,人口流动现象增加,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同父母和亲属分开,脱离了家庭、亲属、父母和保护人的控制,使得家长的权威受到削弱。大机器协作生产方式兴起,使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业和手工作坊被排挤、吞并,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功能也就日益让位于工厂中组织的大规模工业,家庭生产性功能消失。此时年轻人不需要向长辈学习技术,而是在工厂里学。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就业挣工资,不再依赖、受控于长辈或者亲属。角色的颠倒有时达到了顶点,那就是父亲失了业,工资由继续被雇用的孩子带回家来。家庭生产功能的消失彻底削弱了家长制,父亲不再具有劳动组织领导人的地位。
——摘编自孟庆芳《试析16—18世纪英国家庭的演变》
(1)依据材料分析16—18世纪英国年轻人家庭地位发生的变化,并说明变化原因。
材料二 民国成立后,要求废除满式的官服顶戴,以新礼服代替旧式官服。“民国新建,亟应规定服制,以期整齐划一”……不分级别的高低,也不分地区和民族的差异,凡在国家任职的官员,一概统一着装……服制上,明确规定“自大总统以至平民其式样一律”,服装形制已不按职位、身份来加以区别,而只是按性别不同、场合不同给以区分。譬如在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参议院公布的男子礼服服制中明确规定:常礼服除了传统的长袍马褂外,另一种为西式。西式服装在男子的礼服中占了极为重要的位置:从制度上确立了西方服饰文化在中国服饰领域的地位。
——摘编自竺小恩《中国近代服饰变革与古代服饰变革之比较》
(2)依据材料分析民国成立后礼服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依据所学分析变化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学家无从否定理学家增强了以后中国儒生的正直观念和坚决的态度……他们仍无法脱离一种被安排的环境,即一种大而无当的官僚组织治理一个大而无当的农民集团。在这前提之下,他们的主静与主敬,和西方文艺复兴时的人物观感不同。后者自由思想之展开,与当日趋向商业化运动的同时。但丁抛弃了衰落贵族身份而参加了富豪政治圈;乔叟为伦敦一位关税监督所雇用;从米开朗琪罗至伦勃朗,他们的赞助人或为教皇或为大绅商。与之相较,上述5位宋朝的哲学家和他们无数的僚友全穿着中国官员之袍服,他们是官僚的教师。然则中国缺乏商业革命,不能产生文艺复兴,乃是因为地理环境与技术因素,而不由于意识形态。
——摘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下表是17、18世纪中西方主要思想对比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认为宋朝理学和西方文艺复兴的不同之处是什么?为什么有这种不同?
(2)材料二中反映了17世纪的中国和18世纪的西方都产生了启蒙思想,概括中西启蒙思想家最主要的共同主张。并归纳其产生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3)从阶级属性指出中西启蒙思想的不同之处。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