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德意志帝国首相俾斯麦说:“我们位于欧洲中部。我们至少有三条会遭到进攻的战线,而法国却只有一条东部的国界,俄国只有在西部的边界上有遭到进攻的可能。”“我们所需要的是法国让我们安宁,要防止法国—假如它不愿和我们保持和平的话—找到盟友。只要法国还没有盟友,法国对我们就没有什么危险。”“除了法国以外,各国都需要德国,德国应尽力利用它们的彼此关系,不让它们联合起来反对自己。”
——摘自迪特尔·拉夫《德意志史》
材料二:1888年即位的新皇帝威廉二世与首相不和,迫使俾斯麦于1890年辞职。他曾说:“我认识到我身负严峻的任务,来拯救王位摆脱首相的巨大阴影。……我把他打翻在地。”
——摘自迪特尔·拉夫《德意志史》
材料三:俾斯麦下台后,威廉二世表明其对外政策时说:“在我们德意志军旗的保护标志之下,我们有理由提出要求:凡是外国人给予一切其他国家的某些权利,也同样是德意志商业、德意志商人和德意志船只所要取得的权利。”
——摘自《世界近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四:威廉二世的外交大臣比洛说:“当其他国家分割世界时……我们不会消极地躲在一旁。……如果英国人谈大不列颠,法国人谈新法兰西,俄国人侵占亚洲,那么我们也要求建立大德意志。”
——摘自《世界近代史教学资料选辑》(二)
(1)据材料一,俾斯麦对外政策的主要着眼地域在哪里?对外政策的核心是什么?
(2)据材料三、四,德国对外政策有了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种变化?
(3)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三、四,如何理解材料二的内容?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首先是“权利法案”(1689),规定非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停止实施任何法律和征收任何新税……第三是“三年法案”(1694),规定每三年必须召开一次议会,每届议会的任期不得超过三年……英国的王权还从来没有被套上这么多的“紧箍咒”。这个以往一直自以为只受制于上帝的权威,如今已完全受制于议会了,其神圣的光环已荡然无存。至此,国王的专权在英国已了无可能。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的制定者们在热切希望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的同时,一刻也没有放松对于一切形式的专制政治的警惕……现代民主政治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性要素应运而生。这些制度性要素主要就是一套“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亦即通过各州与联邦政府的分权……,来实现各种政治权力之间的全面制衡,以防止任何一个政治势力单独控制全国的政治生活。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由皇帝任命帝国宰相” ……(皇帝)“有创制法律之权” ……“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以及使议会延期或结束。”
-------《德意志帝国宪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权利法案》使英国的王权发生了什么变化? 18世纪初,英国王权是如何被进一步架空的?
(2)据材料二概括美国联邦制体现的权力结构特点? 1787年《美国宪法》体现哪些原则?
(3)从君主的权力方面谈谈材料一和材料三反映的政治体制有何不同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材料二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摘自《贞观政要·政体》
材料三:自古……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穏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
——《明会典》卷二《皇明祖训》
材料四: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者(军机大臣)亦只供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
(2)据材料二、三分析,唐太宗与明太祖在丞相作用的看法上有何不同?
(3)依据材料四,指出军机处的职能,它的设置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

伴随着列强的炮火、西学的浪潮和传统文化的衰微,中国文化同其政治、经济一样,艰难地迈上了追寻中国梦也就是实现近(现)代化的征程。阅读下列几则史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国依然不富,兵还是不强,而东洋人却真的崛起的时候,这种从容和自信的心理崩溃了,人们发现中国实际上还没有醒,他们真正醒来,正是在这个令中国人真正感觉到痛彻心脾的1895年……这种紧张和焦虑的反应,恰恰导致了后来一系列激烈改革甚至革命思路和策略的出现。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材料二 1840年以来,坚船利炮、声光化电、西艺西政曾依次成为中国人概括外来之物的用语。这个次序反映了认识的逐层深化。但在这些称谓里,外来之物仍然是具体之物。而“欧风美雨”则并不一一而指言其物。在一片风雨之势中,来自异域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急速地渗入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欧风美雨包含着凶暴的腥风血雨,也包含着润物无声的和风化雨。
材料三 我们对西方文化和外国文化,当然要重视“拿来”,就是把外国的好东西“拿来”。这里涉及有关文化的三个方面,物的部分、心物结合的部分、心的部分,都要拿。
——摘编自季羡林《东学西渐与东化》
(1)材料一中1895年发生了什么事件“令中国人真正感觉到痛彻心脾”?为此许多先进的中国人各自走上不同的救国救民道路,试列举其典型的代表人物和选择。(两例即可)
(2)就材料二里的“欧风美雨”,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声光化电方面的两项重大发明。并分析“欧风美雨”对近代中国产生的影响。
(3)甲午战争后,中国人对于西学的学习发生了什么重大转变?属于材料三中的哪个方面?并对“心的部分”的学习加以简述。

阅读有关民国初期政治设计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四条 临时大总统得参议院之同意,有宣战、媾和及缔结条约之权。
第五条 临时大总统制定官制、官规,兼任免文武官员,但制定官制、官规,及任命国务员及外交专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
第十八条 行政各部设部长一人为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办理各部事务。
——节选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1912年1月2日)
(注:《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是民国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后被《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取代)
材料二 第三十四条 临时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员,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
第三十五条 临时大总统经参议院之同意,得宣战媾和及缔结条约。
第四十三条 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
第四十四条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节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11日)
材料三 第一条 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摘编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四 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权建立初期,它(《临时约法》)首开了因人立法之风。因人立法反映出很大的封建人治主义色彩。因为法随人变,就造成了人的意志高于法的意志。 ——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有关条款内容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材料三体现了哪些民主原则?
(3)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评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有学者认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为主要蓝本而制定。您是否赞同该观点?请说明理由。(只判断不说理由不给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管仲制定政策时对老年人进行社会救济。据记载,桓公“再会诸侯令曰:养孤老,食常疾,收孤寡”,并且要求“食如言而勿 遗”。管仲在粮价上涨时抛出粮食,利用粮食差价收入来抚恤包括贫病无子老年人的社会弱势群体。对于子弟战死沙场或无子的老年人去世,由国家负责安葬。
材料二:除西周礼制影响外,汉代朝野格外践行“长幼有序、事亲至孝、敬老崇文”的理念。汉朝规定:60岁以上者,免除赋税;70岁以上的老人“虽有罪,不加刑焉”。《唐律》规定“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南北朝的“孤独园”到了宋代发展出多种官办养老机构。明洪武十三年下诏:“文武官年六十者听致仕(告老还乡),给以全俸诰敕。”六十岁退休遂成官场惯例。
(1)根据材料一概括管子解决养老问题的主要途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汉至明朝养老政策的特点?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