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与美国、印度钢和电产量的比较(人均)见下表,鉴于表中所反映的情况,1953年开始的“一五”计划决定要
| A.超过印度 | B.优先发展重工业 | C.追赶美国 | D.重点发展轻工业 |
欧盟与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的不同点是
| A.各区域范围内的国家生产力与分工发展的产物 |
| B.既是区域性经济集团,又有政治联盟的性质 |
| C.典型地反映了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趋势增强 |
| D.说明经济相互依赖加深,导致保证经济稳定联系的相关组织产生 |
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
| A.加强国家政权对经济的管理 | B.改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
| C.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 D.为了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
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是阳光灿烂。”这里“阳光灿烂”最有可能是因为
| A.农民无偿获得永久属于自己的土地 |
| B.农民纳税后能自由支配剩余的粮食 |
| C.苏维埃政府免去了农民的赋税 |
| D.农民享有优先处理农产品的权利 |
苏联小说《静静的顿河》中的一位暴动士兵说:“青天白日里就进行疯狂的抢劫!把我们家的粮食全搞走啦,连小石磨都抬走啦,法令上是说这样为劳动人民吗?”。士兵的话主要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
| A.余粮收集制 | B.企业国有政策 |
| C.粮食税 | D.劳动义务制 |
2004年7月,美国权威杂志《福布斯》评出了一份“战后美国总统经济成就”的排名,克林顿排名首位。以下属于克林顿时期经济增长原因的是
| A.实施“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 | B.以“伟大社会”为施政纲领 |
| C.经济繁荣、通货膨胀与失业率走低 | D.以“新边疆”为施政纲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