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言文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19.用斜线 (/) 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6分)
盖夫秦虽无道无为尽诛荆轲之里荆轲之闾何罪于秦而尽诛之如刺秦王在闾中不知为谁尽诛之可也。荆轲已死,刺者有人,一里之民,何为坐之?始皇二十年,燕使荆轲刺秦王,秦王觉之,体解轲以徇,不言尽诛其闾。
注:①一里:整个乡里。
(节选自王充《论衡》)
20.作者认为秦不会“尽诛荆轲之里”的理由是什么?请依据文中语句回答。(3分)
答: ▲ ▲
21.“荆轲刺秦王”最早见于《刺客列传》,请写出原作者的姓名。(1分)
答: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下列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咸:都 |
B.列坐其次次:旁边 |
C.况修短随化化:自然 |
D.齐彭殇为妄作齐:使……相等 |
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4分)
(1)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2分)
(2)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2分)兰亭集会,作者有“信可乐也”的感受,请你从文中概括出两点最主要的原因。(3分)
结合文本,简析作者的生死观。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22分)
庖丁解牛
《庄子》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目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车瓜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写出下列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乃中《经首》之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技经肯綮之未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善刀而藏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恢恢乎其于游刃有余地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虛词的意义与用法。(4分)
(1)技盖至此乎?
(2)官知止而神欲行
(3)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4)手之所触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8分)
(1)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而止,行为迟。(4分)
(2)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4分)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可以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朱修之,字恭祖,义兴平氏人也。曾祖焘,晋平西将军。祖序,豫州刺史。父谌,益州刺史。修之自州主簿迁司徒从事中郎,文帝谓曰:“卿曾祖昔为王导丞相中郎,卿今又为王弘中郎,可谓不忝尔祖矣。”后随到彦之北伐。彦之自河南回,留修之戍滑台,为虏所围,数月粮尽,将士熏鼠食之,遂陷于虏。
拓跋焘嘉其守节,以为侍中,妻以宗室女。修之潜谋南归,妻疑之,每流涕问其意,修之深嘉其义,竟不告也。后鲜卑冯弘称燕王,拓跋焘伐之,修之与邢怀明并从。又有徐卓者,复欲率南人窃发,事泄被诛。修之、怀明惧奔冯弘,弘不礼。留一年,会宋使传诏至,修之名位素显,传诏见即拜之。彼国敬传诏,谓为“天子边人”,见其致敬于修之,乃始加礼。时魏屡伐弘,或说弘遣人修之归求救,遂遣之。
元嘉九年,至京邑,以为黄门侍郎,累迁江夏内史。雍州刺史刘道产卒,群蛮大动,修之为征西司马讨蛮,失利。孝武初,为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加都督。修之在政宽简,士众悦附。及荆州刺史南郡王义宣反,檄修之举兵;修之伪与之同,而遣使陈诚于帝。帝嘉之,以为荆州刺史。义宣闻修之不与己同,乃以鲁秀为雍州刺史,击襄阳。修之命断马鞍山道,秀不得前,乃退。及义宣败于梁山,单舟南走,修之率众南定遗寇。时竺超民执义宣,修之至,乃杀之,以功封南昌县侯。
修之治身清约,凡所赠贶,一无所受。有饷,或受之,而旋与佐吏分之,终不入己,唯以抚纳群蛮为务。征为左民尚书,转领军将军。去镇,秋毫不犯,计在州然油及牛马谷草,以私钱十六万偿之。然性俭克少恩情,姊在乡里,饥寒不立,修之未尝供赡。尝往视姊,姊欲激之,为设菜羹粗饭,修之曰:“此乃贫家好食。”致饱而去。
——(节选自《宋书·朱修之列传》)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谓不忝尔祖矣忝:辱没 | B.妻以宗室女妻:妻子 |
C.累迁江夏内史迁:升职 | D.时竺超民执义宣执:捉拿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留修之戍滑台,为虏所围若属皆且为所虏 |
B.见其致敬于修之,乃始加礼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C.修之伪与之同,而遣使陈诚于帝蟹六跪而二螯 |
D.乃以鲁秀为雍州刺史余船以次俱进 |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朱修之能守节的一组是()
①留修之戍滑台,为虏所围②修之潜谋南归③复欲率南人窃发
④而遣使陈诚于帝⑤修之率众南定遗寇⑥凡所赠贶,一无所受
A.①②⑤ | B.②④⑤ | C.②③④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修之和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一样,都担任不小的官职。后来跟随到彦之北伐,在留守滑台的时候,被敌人围困,虽坚持数月,但最终被俘。 |
B.虽然拓跋焘很赏识他,但朱修之毕竟是南方人而时时想着回去。后来在随拓跋焘讨伐冯弘时,终于找机会逃走,最终在传诏的帮助下回到了宋国。 |
C.在平定义宣的叛乱中,朱修之先是假装同意和义宣一起叛乱,然后又断了鲁秀的进攻道路,让他无功而返,最终杀了被竺超民抓住的义宣。 |
D.朱修之虽然非常节约,但对生活贫困的姐姐显得薄情少恩。他看望姐姐时,姐姐准备了很差的饭菜来激他,但他并没有为之所动。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魏屡伐弘,或说弘遣人修之归求救,遂遣之。
(2)及义宣败于梁山,单舟南走,修之率众南定遗寇。
(3)有饷,或受之,而旋与佐吏分之,终不入己,唯以抚纳群蛮为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马周,博州荏平人也。时太宗令百官上书言得失,何陈便宜二十余事,事皆合旨。太宗怪其能,问何,何对曰:“此非臣所发意,乃臣家客马周也。”太宗即日召之,未至间,凡四度遣使催促。及谒见,与语甚悦,令直门下省。周有机辩,能敷奏,深识事端,故动无不中,太宗尝曰:“我于马周,暂时不见,则便思之。”十八年,历迁中书令,兼太子左庶子。周既职兼两宫,处事平允,甚获当时之誉。又以本官摄吏部尚书。太宗尝谓侍臣曰:“周见事敏速,性甚慎至。至于论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之,多称朕意。既写忠诚,亲附于朕,实籍此人共康时政也。”
(选自《贞观政要》)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以本官摄吏部尚书摄:代理 |
B.周有机辩,能敷奏敷:敷衍 |
C.太宗怪其能怪:以……为怪 |
D.令直门下省直:通“置”,安置 |
下列句子最能说明马周“深识事端”的一句是()
A.马周通过“何陈便宜二十余事,事皆合旨。” |
B.我于马周,暂时不见,则便思之。 |
C.周既职兼两宫,处事平允,甚获当时之誉。 |
D.太宗即日召之,未至间,凡四度遣使催促。 |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信任马周推荐的人,这是因为他推荐的大多数人都能合太宗的心意。 |
B.马周看问题全面深刻,能说会辩,亲近忠诚太宗,因此深得太宗赞赏。 |
C.马周机敏善辩,办事谨慎周到,评论人和事能秉公直言,因此官至吏部尚书。 |
D.太宗求贤若渴,而且一旦给像马周这样有才的人委于重任,就会十分信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选自《季氏将伐颛臾》)
(二)
“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岂徒孔子知之,冉有亦知之,即季孙亦未尝不知之。探其意中所怀挟者而告之曰,吾恐在此不在彼,亦因其所惧者而惧之也。季孙之忧,自在萧墙而其欲则在颛臾知忧不在此而曰忧是以为君子之所疾。
(选自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七)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乃尔是过与过:过错 |
B.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就:担任 |
C.既来之,则安之安:使……安定 |
D.岂徒孔子知之徒:只是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
B.危而不持,颠而不扶襟三江而带五湖 |
C.今由与求也,相夫子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
D.冉有亦知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请用“/”给下面文言文断句。(限3处)
自 在 萧 墙 而 其 欲 则 在 颛 臾 知 忧 不 在 此 而 曰 忧 是 以 为 君 子 之 所 疾。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因其所惧者而惧之也”中两个“惧”的内涵分别是什么?结合两段选文简要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