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产生了三位历史巨人:孙中山、毛泽东和邓小平。
回答下列问题:
“我们革命的目标,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这三种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的中国当成为至完美的国家”。
——孙中山《民报》创刊周年纪念会的演说
(1)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孙中山所谓的“三样目的”,概括地说要达到什么目标?所谓“至完美的国家”又是什么意思?“三民主义”的核心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说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2)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每一位思想巨人的共同特点,这在孙中山先生的身上有着鲜明的体现。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在理论认识方面,对三民主义进行了哪些改造和发展?
(3)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关于中国革命道路问题,毛泽东思想的主要贡献是什么?什么著作的发表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形成了完整体系?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思想进一步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继承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形成邓小平理论。相比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主要是创造性地解决了什么核心问题?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故记者既据最高之地,代表国民,国民而亦即承认为其代表者。一纸之出,可以收全国之观听;一议之发,可以挽全国之倾势。
——《国民日日报》发刊词(1903)
材料二 20世纪《申报》大事年表
——根据宋军《申报的兴衰》整理编制
材料三下图是中国1940~1947年报刊上“民主”出现频率统计图。

(1)材料一中,给我们提供了怎样的信息?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2)根据材料二,《申报》为我们研究当时社会的进步现象提供了哪些视角?并简要说明理由。
(3)据材料三指出这一时期“民主”出现频率的变化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对外贸易状况,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政策和对外关系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正德九年(1514年),广东布政司参议惊呼“近许官府抽分,公为贸易,遂使奸民数千,驾造巨舶,私置兵器,纵横海上”。
16世纪,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国殖民者先后窥探、染指中国市场,争相将中国的瓷器和丝绸遍销其本土和殖民地,以牟取暴利。……世界市场对江南丝、丝织品和布匹等商品的大量需求,极大地刺激了江南地区商品生产和商业贸易的发展,从而推动了市镇商业化的进程。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19世纪40年代,英国大幅度降低了关税,同时与法国等国家签署了减免关税的双边协议。……德意志经济学家李斯特……认为一个国家要从农业社会成功地向工业社会过渡,必须采用贸易保护。……美、德在19世纪中后期都实行了较高的关税政策,贸易保护对两国经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民族国家与世界经济》
材料三 1930~1932年,由美国开始,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大幅度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或实行商品输入限额制度。……1929年至1931年间,日本对外贸易减少了近50%。美国向欧洲出口总值1929年为23.41亿美元,1932年下降为7.84亿美元。
日本军界人士说,……应征服一个使日本能自给自足、在经济上不依赖世界其它地区的帝国。……英国可得到印度和澳大利亚的原料,美国可以得到加拿大和南美洲的资源。但是在日本,粮食供应和原料同人口相比在减少。如果我们只希望发展贸易,最终将被打败。……最后,我们将一无所获。
——据(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整编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6世纪初明朝时期海外贸易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
(2)材料二表明,英国和美、德分别实行了什么贸易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它们实施不同贸易政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各国对外贸易政策产生的影响。材料反映出日本提出了怎样的对外政策目标?为此,日本在30年代采取了哪些重大军事行动?

文明是流动的,其进程和影响因素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伏尔泰认为,在举世所有的宗教中,基督教徒是“全人类中最不容异己的人”。中国儒学虽为国家宗教,但它博大而无所不容,多种宗教教派在中国和平共存的事实,足以证明中国的宽容精神。他将儒家学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规范作为崇尚自由、维护理性和科学的自然神论的思想基础。
——摘编自张丽艳、苗威《伏尔泰与中国儒家思想》
材料二据梁启超在《西学书目表》中统计,到1895年,共翻译西学书籍354种(不包括宗教类),其中大部分是科学技术书籍,也有少量史地、政法类书籍。……据《译书经眼录》记录,在20世纪初年翻译的书籍中,有自然科学类164部,占总数的19.6%;社会科学类327部,占60.9%。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1927年8月以后,同时出现了两条道路的选择,一条是仿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进行城市武装暴动,如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等;另一条是在边远的农村进行武装暴动。革命从以城市为中心转到以乡村为中心,这在以往是没有前例的。法国的巴黎公社和俄国的十月革命,都是首都的暴动。但中国仍属于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各地区发展又极不平衡,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据石仲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程》等整编
(1)根据材料一,指出伏尔泰颂扬儒学“博大而无所不容”的根本目的。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你对“多种宗教教派在中国和平共存”的理解。根据材料说明中国儒家文化对当时欧洲社会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20世纪初同1895年之前相比,翻译著作种类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十月革命开创的无产阶级革命道路有何特点?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中国革命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正确道路的重要因素。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应该怎样对待人类的文明成果?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5年,凯末尔党人废除了一夫多妻制;1926年,强制推行文明婚礼;1934年,国家规定妇女和男人在担任公职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1926年上半年,土耳其开始采用欧洲历法,并同时照搬瑞士民法和意大利刑法;在社会生活中取缔封建时代的敬称;1925年9月,土耳其封闭了所有的宗教神殿和托钵僧修道院;同年11月,国家禁止男人戴传统的土耳其费兹帽,代之以西方式的礼帽。
——昝涛《对土耳其现代化进程的历史反思》
材料二 M·哈坎·雅乌兹在评价凯末尔政权的世俗化改革时,认为尽管国家实行世俗化的政策,但对于民众来讲,伊斯兰教仍保留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世俗化政策使得土耳其国家和社会逐渐疏离。国家与社会疏离是传统社会的特征,而凯末尔是以一种专制代替了另一种专制,同样造成国家与社会的疏离,似乎说明其改革少有进步可言。
——周术情《现代化语境中的权力重构》
(1)据材料一,概括凯末尔改革的主要特点。
(2)材料二的观点是否正确?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加以论证。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在波兰建立了奥斯威辛集中营,共有110万人在这里被杀害。1945年1月27日,苏联红军解放了该集中营。在瑞典、英国、波兰等许多国家,1月27日已经成为大屠杀遇害者的法定纪念日。1996年,德国也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纳粹受害者纪念日”,告诫人们要永远记住这段惨痛的历史。
材料二 《联合国宪章》第一次庄严宣布:“欲免后世再遭近代人类身历不堪言之战祸,重申基本人权、人格尊严与价值,以及男女与大小各国平等权利之信念。”经历了法西斯的浩劫和战火的洗礼,战后人类的理性进一步得到弘扬,民主、人权与和平的思想深入人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法西斯的反人类政策。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奥斯威辛集中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谈谈你对此举的看法。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二战后国际社会为防止战争悲剧重演做出的努力。其效果如何?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