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0年5月 1日—10月31日,世博会将在上海举行,已有240多个国家和组织参展。预计吸引7000万人次前往参观。世博园区位于南浦大桥和卢浦大桥之间,并沿着上海城区黄浦江两岸进行布局。 用地5.28平方千米。


材料二 洋山港位于浙江省的小洋山岛上,由东海大桥与上海南汇区相连,大桥全长 32.1千米。该天然港址具备 15米以上水深条件,承担国内远洋箱源和国际中转箱业务,将成为世界最大规模集装箱港区之一。随着洋山深水港及其他港区的新建,2008年上海港的货物吞吐量达到 5.82亿吨,成为世界第一大货运港。
(1)结合资料一和图,分析世博园区的优势区位条件。
(2)对比外高桥港、洋山港港口建设的自然条件差异。

(3)简述包括洋山港在内的上海港区建设,对上海市在区域发展中作用的影响。
阅读下面引自周秀琴、李近明的《文明的辉煌——走进世界博览会历史》一书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注重科技成就来治疗战争和经济的创伤,鼓起人们的士气去忘记困苦,着限于发展和创造未来。主办者首次明确地指定博览会的主题是“进步的世纪”,在科技馆展示了一个世纪取得的科技成就,要求参展者也围绕这一共同的题目设计和选择展品。这一先例从此成为传统。
材料四 1958年在布鲁塞尔博览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第一个大型博览会。……主题为“科学、文明和人性”。……美国在博览会上着重介绍美国的自由和美国的生活方式,……为了抗议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使用原子弹,他们(苏联)推出了和平使用原子能源的展览。
材料五 现在世博会主办国的分布开始发生变化,几个大国垄断的局面已经过去,发展中国家对世博会这个舞台越来越重视。与上海同时申办2010年世博会的还有韩国、墨西哥、波兰和阿根廷,这说明不少发展中国家现在也有了实力,能登上世博会舞台唱主角了。这是世博会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代表了世博会的必然发展趋势。
(4)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芝加哥世博会召开的背景,并分析本次博览会主题的基本含义。
(5)据材料四指出,1958年布鲁尔博览会所反映的时代特征,该特征对当时世界的主要影响。
(6)材料五中的“重大转折”指什么?促成该“转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材料六 世博会已经有150多年的历史。早期以商品展览为主,
而后逐步演变为不同文化以及先进理念的交流。从 1933年芝加
哥世博会开始设定参展主题,各参展国围绕某一主题展示自己
对该主题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历史与文化。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
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 Civy, better Life),这是
世博会历史上第一次围绕“城市”主题展开交流合作。
2010年上海世博会会徽以中国汉字“世”宇书法创意为形,图案从形象上看犹如一个三口之家相拥而乐,表现了家庭的和睦。在广义上又可代表包含了“你、我、他”的全人类,表达了世博套“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和上海世博会以人为本的积极追求。
(7)结合材料六,说明世博会的变化发展过程是如何体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
材料七 预计到2020年,将有三分之二的人口居住到城市。现代化城市将促进工业化的集约发展;能够提供便利的文通、快捷的信息,使传统服务业功能更加丰富,内容更为广泛;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方向,以低碳生活为消费理念,实现城市与人的和谐发展。现代化城市发展,承载着人们的幸福梦想。
(8)结合材料分析,现代化城市的发展对人的生活将产生哪些积极影响?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2011年9月20日,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颁奖典礼——《德耀中华》在北京举行。典礼分为诚实守信、见义勇为、助人为乐、敬业奉献、孝老爱亲5个板块,每个版块分别采用播放短片、现场访谈、情景再现、歌舞表演和朗诵等形式,描绘了震撼人心的道德“群英谱”,生动展示了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国家举办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的原因。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请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在文化建设中应怎样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材料一:为了进一步提升收费公路通行效率和服务水平,方便群众快捷出行,交通运输部、财政部、国务院纠风办等部门联合制定了《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实旅方案》,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实施方案》与2012年8月2日向社会公布。今后,春节、清明节、劳动节、国庆节等4个国家法定节假日,以及当年国务院办公厅文件确定的上述法定节假日连休日,免收7座及以下小型客车通行费。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说明我国政府制定和实施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政策的依据。(12分)
材料二:在出台《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实旅方案》之前,有关政府部门“问政于民”,通过网络进行了广泛的民意调查。大批网友登录网络,反映民意,畅所欲言。“网络问政”拉近了公民与政府的距离,畅通了公民与政府的关系,增强了公民的幸福感。
(2)请从政治生活的角度,分析公民应如何参与“网络问政”?(13分)

十八大报告强调,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权力正确运行的重要保证。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1)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具体途径和方式有哪些?
(2)从“公民的政治生活”说明为什么要信息公开化?

材料一: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材料二: 2013年3月5日全国人大十二届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参会的2987名全国人大代表中,少数民族代表409名,全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代表;归侨代表35名;妇女代表699名;来自一线的工人、农民代表401名;专业技术人员代表610名;党政领导干部代表1042名。代表中,其中74名代表为“80后”,2名代表为“90后”。
材料三:建国六十多年来,我国人权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和从温饱到小康的两次历史性跨越。我国至今已制定了有关公民基本权利的法律、法规1000多件,使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有了具体的法律依据。1988年以来,全国农村普遍进行了3~4届村民委员会的换届选举,多数村民委员会建立了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和村务公开制度。我国公民的选举所需经费均由政府开支,在选举期间,国家掌握的报刊、电视、广播等都要为选举活动服务。
(1)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分别反映了什么政治现象?
(2)材料一和材料二、材料三之间有什么联系?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