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无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请回答
(1)材料一评论商鞅变法的主要标准是什么?谈谈你对这一标准的认识。
(2)材料二对商鞅变法肯定了什么?否定了什么?指出评论者的基本立场。
(3)材料三评论商鞅主要着眼于什么?与材料二的观点有何不同?
(4)材料二中庶人是指哪个阶级?并从该材料中举一例说明商鞅变法后秦国阶级关系的变化
(5)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地评价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与必然结果。跨国公司有力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
材料一 国际商品的流动和生产要素的流动推动国际经济规则的发展……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的对比,决定了国际经济规则的主导权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
材料二 跨国公司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有选择地向第三世界国家投资。贸易自由化所创造财富的70%被发达国家获得,占世界人口85%以上的100多个发展中国家只获得30%。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年增长速度每下降3%,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就有可能下降1%。发达国家占据着高层次的工业部门,而发展中国家拥有的工业部门的层次是比较低的。
请回答:
(1)材料2反映了世界历史进程中经济全球化的哪些特点?
(2)结合材料1、2及所学知识,说明发达国家主导国际经济规则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经济全球化是近年国际问题中的热门话题,专家认为:“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球化之所以在这个时候,第一靠全球的信息网络化,第二靠全球向市场化的变革。前者为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后者为全球化提供了体制上的保障。”──陈宝森《经济全球化进程刚刚开始》
材料二 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凭借全球性技术(如无线电通讯技术、核武器、洲际运载火箭、计算机网络等)而形成的经济、军事力量,无疑会为掌握这些力量的国家带来巨大利益。准确地说,全球化将处在掌握全球性技术力量的国家主导之下。” ──赵英《技术演变与全球化》
材料三 “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用来打开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敲门砖’,是新殖民主义的一种形式,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团结起来,抵制全球化。”──江学时《发展中国家怎么办──拉美国家的实践》
材料四 2001年11月10日,世界贸易组织通过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决定。从1980年7月10日中国政府正式提出申请,要求恢复中国在关贸总协定中的缔约方地位,到中国正式入世,经历了15年的谈判,“黑头发都谈成了白头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和材料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原因。
(2)根据以上材料,评价材料3的观点。
(3)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问题上,中国政府坚持既要争取,又不放弃原则的立场。试结合材料4及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说明中国采取这种立场的原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尽管《独立宣言》的思想来自洛克,但是宣言所述与洛克所述仍然有所区别,……洛克的理论多以上帝为出发点,《独立宣言》虽也有宗教色彩,却是为人世设计的、世俗的。……洛克将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当成人的自然权利,杰斐逊却只把生命权和自由权作为“天赋人权”写入《独立宣言》,把财产权改成了追求幸福的权利。
——李涛《美国的梦想》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美国《独立宣言》所表现的政治思想与洛克的政治思想有何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材料二 1963年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牧师在林肯纪念堂前向25万人发表了著名的演说——《我有一个梦想》:……我梦想有一天,在佐治亚州的红色山冈上,昔日奴隶的儿子能够同昔日奴隶主的儿子同席而坐,亲如手足。我梦想有一天,我的四个孩子将生活在一个不是以肤色的深浅,而是以品格的优劣为评判标准的国家里……
请回答:
(2)根据材料二,概括马丁·路德·金的梦想。为什么《独立宣言》通过近200年后,马丁·路德·金仍在追求这一梦想?它反映了民主政治演进历程有何特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数千年之腐败,其祸及于今日,推其大原,皆必自奴隶性而来,不除此性中国万不能立于世界万国之间。而自由云者,正使人自如其本性,而不受钳制于他人。今日非施此药,万不能愈此病。
——摘自《梁启超年谱长编》
材料二国者何?积民而成也。国政者何?民自治其事也。爱国者何?民自爱其身也。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爱国必自兴民权始。
——摘自梁启超《爱国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病”与“药’’分别指什么?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其核心思想。
材料三 20世纪初,中国近代诗人蒋智由作《卢骚》云:“世人皆欲杀,法国一卢骚。民约开新义,君威扫旧骄。力填平等路,血灌自由苗。文字收功日,全球革命潮。”
请回答:
(2)分析材料三中的“世人皆欲杀”卢骚的原因。“文字收功日,全球革命潮”概括了该历史人物的影响,试举中外历史各一例说明。

(17分)通过变革而图强是许多政治家的梦想。阅读材料,探讨下列主题。
主题一变革策略
材料一康有为在接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戊戌变法》
(1)根据材料一指出,康有为为变法采用了怎样的策略?
主题二变革措施
材料二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城郊有个叫克里埃尼图斯的青年。他出身平民,家庭贫困,不具备担任官职的财产资格。后来,克里埃尼图斯开办手工作坊,生产葡萄酒并销往市场。5年后,他的年总收入达到了280麦斗,跻身于第三等级。
(2)按梭伦立法,跻身第三等级的克里埃尼图斯能享受什么政治权利?如果生活在秦国,依据商鞅之法,他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提高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
主题三变革图强
材料三就中世纪西方宗教改革而言,它首先抨击的是久已成为无上权威并且排斥任何不同理解的天主教会正宗教义。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历史性功绩,就在于确认人的信仰应当取决于人内心的理解,而非取决于外在的强制。
——吴于廑《一份是非杂糅的遗产——(西欧宗教改革与近代社会思潮)序》
(3)材料三说明了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有何意义?(4分)
主题四变革反思
材料四论者曰:中国之当改革不待言矣,然此次之改革,得无操之过蹙,失于急激,以自贻蹉跌之忧乎?辩曰:中国之言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具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凡改革之事,必除旧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可有效也。苟不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4)关于材料四中的这场变革失败原因的争论,你的观点是什么?阐明理由。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