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摄于1993年的照片震惊了世界,它向世人揭示了非洲依然存在的状况.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第三世界一直为改变这种状况而努力,这种努力是( )
A.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 B.倡导和平共处 |
C.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 D.建立多极化的世界格局 |
张德彝是目击法国巴黎公社革命的中国人。他记述道:“夫乡勇之叛,由于德法已和;盖和局既成,勇必遣撤。撤而穷无所归,衣食何赖?因之铤而走险,弄兵潢池。”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法德当时政体相同 | B.“乡勇”指马克思主义者 |
C.作者对原因记述准确 | D.记述有一定参考价值 |
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A.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 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 D.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
据《中国报学史》统计,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0多家迅速发展到500多家,总销量达到4200万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 | B.《临时约法》规定有言论、出版等自由 |
C.大力提倡白话文使阅读报纸的人数激增 | D.人们普遍赞成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 |
1923年,孙中山和越飞达成了一项联合宣言,主要包括四个要点:(1)目前在中国不适宜实行共产主义或苏维埃体制;(2)苏维埃政府再次确认早在1920年9月27日发表的有关放弃在华特权与利益的宣言;(3)就未来中东铁路的管理与重组达成相互谅解;(4)苏维埃否认在外蒙古有任何帝国主义企图或政策。材料突出表明了孙中山是一个
A.民主主义者 | B.民族主义者 |
C.亲共产主义者 | D.三民主义者 |
传教士师古德说:“整个中国渴望改变;科举制成为过去,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政府也开始懂得其存在不是为了统治者的私利;爱国的精神正在产生,抵制美货运动是最初的表现;对宪法和重组军队的要求已经得到回应;禁止缠足、女子教育、新建筑风格、治外法权都是热烈讨论的问题。”材料反映的年代应该是
A.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 B.民国初期 |
C.北洋军阀时期 | D.清朝晚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