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朱建论[1]
(清)戴钧衡
小人之于君子也,必多方交之。一与之交,则其势不能中绝。交之既深,则有事或且为小人用。此其道在严之于先,不可稍有苟且之心,而又能持之艰难困苦之中,小人之计,乃不得间而入。汉平原君朱建,史称其刻廉刚直,行不苟合,义不取容。辟阳侯欲知建,建不
肯见。其气节亦可谓卓卓者矣。乃居母丧,贫不能备服具,辟阳侯奉百金实实     2],受之
不辞。夫受人之德,必有以报;受不义之思,其报之也,亦必将出于不义。以不义为小人谋,则不至于自杀其身不已。朱建受金,故遇辟阳侯之难,不得不求为之脱。既为辟阳之客,闻文帝追案,不得不自刎。
呜呼!以百金之故,丧失名节,遂杀其身,士君子取与之间,宜何如哉?不惟是也。孔子曰:“丧事,称家之有无。有,毋过礼;无,则敛手足形,悬棺而窆。’’建果贫也,服具不备可也。受金治丧,,贤者不为也。然则建即终不不为辟阳之客,而受不义之金以营丧,是污其亲以不义也。不惟不廉,亦不孝实甚。
且辟阳侯不奉于建也,谁使之哉?建之友陆生也。君子之于友也,曲成其美,不
陷以恶。辟阳奉陆生当为辞而却之;不然,于其受也,责而归之。而乃教辟阳故陷建于
不义,何哉?吾意建平日所称廉不苟者,皆饰行欺世。贾欲有以尝之,故藉辟阳以验其真伪,否则知其伪而故以败之。不然,则欲藉以成其名,而不意建之果受之也。夫人惟无名于世,世亦无所短长。苟孑孑[3]自好,著声称于时,则人所以尝试之者百端,稍有不诚,未有不败者也。
建之初不见辟阳也,知其为小人,不可近也。既百金,亦知其不可受,而特困于贫
窘不得已,且以为受之有名,未必遽伤义也。不知天下之貌为君子,著行立节,而卒至一败涂地不可赎者,皆此“不得已”之情,与未必遽伤于义之念误之。夫苟以义衡之,亦乌在其不得已也。
注释:[1]朱建:西汉人,原本是刚直正廉洁之士.后因其母丧无钱,接受辟阳侯审食其馈赠,审本是奸党,文帝时被杀,朱建曾为审说情,受牵连自杀。[2]  (shui):赠给死者的衣被。[3]孑孑:才能、人品等特立、出众。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不得间而入间:空隙
B.贫不能备服具服具:办丧事的用具
C.于其受也,责而归之责:负责
D.贾欲有以尝之尝:尝试--

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表明朱建“有苟且之心”和“丧失名节”的一组是(    )
A.辟阳侯欲知建,建不肯见     B  以不义为小人谋,则不至于自杀其身不已
不惟不廉,亦不孝实甚           而乃教辟阳故陷建于不义
C  且以为受之有名,未必遽伤义也   D 建果贫也,服具不备可也
辟阳侯奉百金   受之不辞          夫苟以义衡之,亦乌在其不得已也
下列对原文有关问题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建原本瞧不起辟阳侯这样的小人,当初辟阳侯笼络他时,朱建不肯与之相见。
B.朱建对待小人辟阳侯能“严之于先”,又能在艰难困苦中坚守,但他常怀苟且之心,最后落得丧失名节,自刎而死。
C.治丧的原则,富有的也不可过礼,贫困的就可以薄葬。但朱建收了不义之财葬其亲,本身就有错。
D.朱建平素所谓“廉直不苟”,只是一种“饰行欺世”,像这种人没有不落败的,这也是向社会上一些伪君子发出的警告。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俞通海,字碧泉,其先濠人也。父廷玉徙巢。元末,盗起汝、颍。廷玉父子与赵普胜、廖永安等结寨巢湖,有水军千艘,数为庐州左君弼所窘,遣通海间道归太祖。太祖方驻师和阳,谋渡江,无舟楫。通海至,大喜曰:“天赞我也!”亲往抚其军。
通海为人沉毅。治军严而有恩,士乐为用。巢湖诸将皆长于水战,而通海为最。从克宁国,下水阳,因以师略太湖,降张士诚守将于马迹山,舣舟胥口。吕珍兵暴至,诸将欲退。通海曰:“不可,彼众我寡,退则情见,不如击之。”乃身先疾斗,矢下如雨,中右目,不能战,命帐下士被己甲督战。敌以为通海也,不敢逼,徐解去。由是一目遂眇。
友谅大举围南昌,从太祖击之。遇于康郎山,舟小不能仰攻,力战几不支。通海乘风纵火焚其舟二十余,敌少挫。太祖舟胶,友谅骁将张定边直前犯太祖舟。常遇春射中定边,通海飞舸来援。舟骤进水涌,太祖舟得脱。而通海舟复为敌巨舰所压,兵皆以头低舰,兜鍪尽裂,仅免。明日复战,偕廖永忠等以七舟置火药,焚敌舟数百。逾二日,复以六舟深入。敌连大舰力拒。太祖登舵楼望,久之无所见,意已没。有顷,六舟绕敌舰出,飘摇若游龙。军士欢噪,勇气百倍,战益力。友谅兵大败。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湖,水路结衢。友谅不敢出,居湖中一月,食尽,引兵突走,竟败死。是役也,通海功最多。师还,赐良田金帛。
从徐达平安丰,又从克湖州,略太仓,秋毫不犯,民大悦。围平江,战灭渡桥,捣桃花坞,中流矢,创甚,归金陵。太祖幸其第,问曰:“平章知予来问疾乎?”通海不能语。太祖挥涕而出。翌日卒,年三十八。太祖临哭甚哀,从官卫士皆感涕。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二十一》)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遣通海间道归太祖间道:从小路
B.天赞我也赞:称道
C.太祖舟胶胶:搁浅
D.师次左蠡次:驻扎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俞通海“沉毅”的一组是
①谋渡江,无舟楫②因以师略太湖③退则情见,不如击之
④命帐下士被己甲督战⑤兜鍪尽裂,仅免⑥莫若入江,据敌上流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俞通海元末投奔太祖。他与父亲俞廷玉等人在巢湖聚集了千艘战船,太祖正苦于无法渡过长江时前往投奔,太祖非常高兴。
B.俞通海擅长水站,作战勇猛。在胥口与吕珍的战斗中,他力排众议,身先士卒,右眼被射中,因此失明,仍坚持击退敌军。
C.俞通海治军严明,对下属有恩德,士兵作战勇猛。在南昌与陈友谅作战的战役中,正式凭着将士们的死战,俞通海才得以脱险。
D.俞通海深受百姓爱戴和皇帝器重。平定湖州和太仓后,军队秋毫无犯,百姓欢悦,在他去世后,太祖亲往吊唁,哀伤落泪。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从克宁国,下水阳,因以师略太湖,降张士诚守将于马迹山,舣舟胥口。
(2)友谅不敢出,居湖中一月,食尽,引兵突走,竟败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故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是故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纣用恶来,齐用苏秦,秦用赵高,而天下知其亡也。
齐景公伐宋,至于岐堤之上,登高以望,太息而叹曰:“昔我先君桓公,长毂八百乘以霸诸侯,今我长毂三千乘,而不敢久处于此者,岂其无管仲欤!”弦章对曰:“臣闻之,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昔有桓公,故有管仲;今桓公在此,则车下之臣尽管仲也。”
杨因见赵简主曰:“臣居乡三,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简主闻之,绝食而叹,跽而行,左右进谏曰:“居乡三逐,是不容众也;事君五去,是不忠上也。今君有士,见过八矣。”简主曰:“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妇之仇;盛德之士,乱世所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遂出见之,因授以为相,而国大治。
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雠之。贤者怨之,不肖者雠之;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无常安之国,无恒治之民;得贤者则安乱,失之者则危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明镜所以昭形也,往古所以知今也。夫知恶往古之所以危亡,而不务袭迹于其所以安乱,则未有异乎却走而求逮前人也。
(节选自刘向《说苑·卷八·尊贤》,有改动)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荣名者垂:流传
B.故江海者托于船绝:横渡
C.臣居乡三,事君五去逐:被流放
D.盛德之士,乱世所也疏:疏远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阐述“尊贤兴国”道理的一组是( )
①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②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
③昔有桓公,故有管仲④简主闻之,绝食而叹,跽而行
⑤因授以为相,而国大治⑥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

A.①④⑥ B.①②⑤ C.②③⑤ D.③④⑥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人君树立功名、成就霸业抑或破家亡国、身败名裂,根本的原因在于能否尊贤而下士。
B.齐景公感慨自己有三千辆兵车却不敢在宋国久留,弦章告诉他,要多有几个管仲一样的贤臣就可以实现愿望。
C.杨因是一个有争议的人,而赵简主用鞭辟入里的分析力排众议,委以重任,表明赵简主能够尊贤用贤。
D.孔子认为尊贤与贱不肖是治国的重要方略,中行氏因为“尊贤而不能用”“贱不肖而不能去”而导致灭亡。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3分)
(2)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雠之。(4分)
(3)则未有异乎却走而求逮前人也。(3分)

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2分)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2分)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天下,亦如是肉矣。”陈涉起而王陈,立魏咎为魏王,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说魏王不听,或谗之,陈平亡去。平遂至修武降汉。
其后,楚急攻,围汉王于荥阳城。久之,王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廉节好礼多归之。至于行功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顾楚有可乱者,彼项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咸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昧等。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项王使!”复持去,更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史记·陈丞相世家)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平得天下,亦如是肉矣宰:治理
B.久之,汉王之患:担忧
C.行功邑,重之爵:封爵
D.大王诚能出数万斤金捐:捐献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善,陈孺子为宰臣壮也,犹不如人
B.士之廉节好礼多归之太子及宾客知其事
C.汉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不如善遇之
D.吾以为亚父使,项王使荆轲废,引其匕首提秦王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陈平的“离间奇谋”的一组是()
①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②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④宣言……咸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⑤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⑥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平少有大志,足智多谋。刘邦荥阳被围,他利用楚军中存在的可以导致混乱的因素,行反间计,使得项羽怀疑刚直忠诚之臣,成功地分裂了楚军。
B.刘邦能够用贤不疑,不吝重金。他接受了陈平的反间计,让陈平便宜从事;又依计而行,故意降低规格接待楚使,加深了项羽疑心。
C.项羽听信谗言,猜忌多疑。这样的性格弱点,使得他无法招致天下正直有节的人才,也使他生疑中计,贻误了战机。
D.范曾颇有谋略、性情刚直。他欲急攻荥阳,体现了正确的战略主张;但他又任气使性,面对项羽的生疑,他忿而离去,最终使敌方的计谋得逞。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
译:                             
(2)楚使归,具以报项王。
译: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译:                             

文言文阅读,请解释下文中加点的字(每空1分,共4分)
赵广,合肥人,本李伯时家小史。伯时作画,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画,尤工画马,几能乱真。建炎中陷贼。贼闻其善画,使图所掳妇人。广毅然辞以实不能画。胁以白刃,不从,遂断右手拇指遣去;而广平生实用左手。乱定,惟画观音大士而已。又数年,乃死。今士大夫所藏伯时观音,多广笔也。
1. 尤画马:
2. 使所虏妇人:
3. 胁白刃:
4. 而广平生用左手: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