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6月5日,周恩来在外事工作会议上说:“两大阵营的对立当然是基本的,但当前的矛盾主要表现在战争与和平、民主与反民主、帝国主义与殖民地以及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四个方面。我们政策的基本点是敢于在制度不同的国家间实行和平共处和和平竞赛。”这表明新中国
A.放弃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 B.敢于打破意识形态对外交工作的限制 |
C.外交工作迎来宽松的环境 | D.外交工作在国际社会取得重大的影响 |
一位学者这样描述中国近代社会:“上层的知识界自1840年以后不断涌现出关心国家大事的开明人物,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勇于实践;下层则是广大农民,他们永远怀恋着土地,只关心乡村生活和传统。这两个世界间没有了解、没有交往、没有宽恕。”下列事件不能印证以上观点的是
A.戊戌变法 | B.辛亥革命 |
C.新文化运动 | D.国民革命运动 |
20世纪初,陈独秀在其文章中写道:“我们国民……应该有两种彻底的觉悟:公民不能单纯依赖公理的觉悟,不能让少数人垄断政权的觉悟……由这彻底的觉悟,而应该抱定两大宗旨,即以强力拥护公理,平民征服政府。”他写这篇文章的主要背景是
A.清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
C.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 D.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
有史家认为,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接连发生,层次分明的连在一起,形成一场“总运动”。这场“总运动”的基本趋势是
A.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型 | B.政治上由专制向民主化转变 |
C.由农耕经济向工业化的飞跃 | D.技术、制度、文化渐次转型 |
下图所示为1917年山西某县教育会副会长的一则日记。该日记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A.维新变法的必要性 | B.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
C.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 | D.国民革命的不彻底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