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欧洲一体化大事记(1951~1995)
1951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建立煤钢共同体。
1958年,上述六国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决定建立关税同盟,实施共同农业政策,组成农产品共同市场。
1967年,上述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1973年,英国、爱尔兰和丹麦加入欧共体。其后,希腊、葡萄牙和西班牙相继加入。
1975年,欧共体首脑会议正式定名为“欧洲理事会”。
1979年,欧共体各国成立欧洲议会,加强各国的政治联系,协调彼此的对外政策。
1991年,欧共体通过了欧洲联盟条约。两年后欧洲联盟正式成立,成为一个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
1993年,欧洲统一大市场正式启动,实现了人员、货物、资本和服务的自由流动。
1995年,奥地利、苏格兰和瑞典加入欧洲联盟。
请回答:
(1)概括欧共体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规模的变化,指出其经济一体化的演进趋势。
(2)欧洲理事会和欧洲议会的成立,表明欧共体出现了什么新的发展趋向,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出现这一趋向的内部和外部原因。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法西斯轴心国集团的形成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概括洋务派、维新派、新文化运动领袖们“向西方学习”的主要主张、社会实践和各自特点,指出他们在目标追求上的共同之处,并分析这一追求过程中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
材料一: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岁以九月,令,佐分地计量,验地色好,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
材料二:王安石变法手段中有一个注意的问题,就是他更多的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反映了宋代商品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也证明了王安石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
材料三: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抚,莫安其居…… 材料四:苏轼在给宋神宗的上书中说:“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灭亡。”
请回答:
(1)材料一所涉及王安石变法的法令是什么?从关注民生的角度分析推行这些措施的目的。
依据材料二指出王安石变法手段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在符合这一特点的许多措施中既有成功的,又有埋伏着失败隐患的。请结合一项符合上述结论的措施来说明理由。
(2)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项各举—条)?(4)如果通过时间隧道与王安石对话,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提出合理化建议,助其变法成功。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魏无乡党之法,唯立宗主督护;民多隐冒,三五十家始为一户。内秘书令李冲上言:“宜准古法:五家立邻长,五邻立里长,五里立党长,取乡人强谨者为之。”……太尉丕曰:“臣谓此法若行,于公私有益。但方有事之月,校比户口,民必劳怨。请过今秋,至冬乃遣使者,于事为宜”。……群臣多言:“九品差调,为日已久,一旦改法,恐成扰乱”。文明太后曰:“立三长则课调有常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何为不可!”甲戌,初立党、里、邻三长,定民户籍。民始皆愁苦,豪强者尤不愿。既而课调省费十余倍,上下安之。
材料二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还者听逐空荒……诸宰民之官(各地的地方长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与上任)相付。卖者坐如律。
材料三( 490 年》)王欲(京师平城)之内,颇为少雨,关外诸方,禾稼仍茂。苟动之以礼,绥之以和,一岁未收,未为大损。
(1)在地方行政体制方面,北魏曾实行过哪两种政治制度?根据材料一分析,对于第二种制度北魏政府内部有哪几种观点?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2)材料二反应的是北魏实行的哪一制度?据材料三指出这一制度的作用?结合材料二、三分析该制度的实行能否消灭“富强者并兼山泽”的现象?简要说明理由。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材料二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之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思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材料三 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为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材料四(公元前338年)孝公已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髟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王,大王更为臣也。”
请回答:
(1)材料一对商鞅变法持何态度?如何评价“民以殷盛”的说法?材料二是如何评价商鞅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2)材料三对商鞅变法持什么态度?“务本”“王制遂灭”各指什么?材料四客观上代表了哪个阶级的利益?它说明了什么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
克里斯提尼改革的出发点是以地域组织代替氏族组织,设立了10地域部落取代原有的4个血缘部落。这项措施有助于削弱氏族贵族对地方政权的控制,促进不同部落之间公民的融合。在划分新行政区的基础上,克里斯提尼进一步改造国家政权机构。他创立新的五百人会议代替原来的四百人会议。新会议由500人组成,每部落选出50人参加,议员名额依各居住区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从而创立了最早的比例代表制选举法。议员的当选没有财产资格限制,30岁以上的公民均可成为候选人。选举采取抽签方式,由运气或“神意”来决定。当选议员可以连选连任,但一位公民一生只可担任两届议员。
请回答:
(1)梭伦改革财产等级制度在削弱氏族贵族势力的作用方面,与克里斯提尼的哪项改革措施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为什么?
(2)在国家权力机构和公民参政议政方面,克里斯提尼改革与梭伦改革有何具体的进步措施?用抽签的方式来选拔议员,体现出怎样的民主原则?有何弊端?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