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请回答:
(1)活字印刷术是我国古代何时哪位发明家发明的?指南针在我国古代何时开始应用于航海?
(2)“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是指什么?
(3)“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主要指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4)中国三大发明传入欧洲后,对欧洲历史发展最重要的影响是什么?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第三次科技革命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美国历史学家墨菲认为,宋朝是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的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
命”。……中国首次出现了聚集了大量人口的商业大都市,与以前不同的是这些都市是商业中心而非政治中心。
——费正清(美国)《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到宋朝,已呈现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其中的三项——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在宋朝有了划时代的突破。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三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子文集》卷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宋朝“商业革命”出现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在宋朝有了划时代突破的表现。并分别概括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历史意义。
(3)宋代儒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依据材料三,说明宋代儒学发展的新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9年10月3日,美国国务院发言人表示,美国政府继续承认国民党政府,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美国副国务卿韦伯、国务卿艾奇逊先后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没有作出“接受国际义务”的诺言,美国政府暂时不能决定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二战后的时局)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说:“一个国家,不在美国领导的阵营内,便在苏联的阵营内,任何中间道路的幻想都是不明智的。”美苏对抗的格局使中国没有中间道路可以选择。
——谢益显《中国当代外交史》
材料二 1969年,毛(中国)的外交政策走到了一个转折点。毛给当时的四位解放军大元帅(陈毅、聂荣臻、徐向前、叶剑英)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分析当前的国际局势和中国的战略选择。四大元帅引用了《三国演义》中(一本当时的禁书,但他们肯定毛熟读过“三分天下”)的典故,建议与当时的头号敌人美国打开关系。……在中国与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的冲突中,毛和他的最高同僚们用围棋的概念化解了战略包围的威胁。
——基辛格《论中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美国不承认新中国的借口。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的外交选择,分析影响此时两国关系的主要因素。(6分)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欲与美国“打开关系”的战略意图。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两国“打开关系”的史实。 (4分)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中华民国建立之初,孙中山提出“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国民,合一炉以冶之,成为一大民族”;南京临时政府将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作为国旗;在国家统一基础之上容纳中国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观念初步形成。
1934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中提出:“中国人民只有自己起来救自己——中国人民唯一自救和救国的方法,就是大家起来武装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就是中华民族武装自己。”此后进一步指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之总称”。于是“中华民族”概念完全明确了。
——摘编自王希恩《全球化中的民族过程》
材料二 中国的少数民族公民不仅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所有公民权利,还依法享有一些特殊的权益保障。……2000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国家把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首要任务。
——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
材料三:

概括材料一中关于民族问题的两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进步意义。(4分)
材料二和材料三体现的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是什么?
通过上述材料所反映我国民族关系的演进趋向,论述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4分)

辛亥革命是20世纪初的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我们考察19世纪末叶以来华中出现的新的经济结构、新的社会阶级和社会思潮,追溯湖北革命党人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遵循孙中山民族民主革命大纲领,在乡邦所作的英勇而坚实的努力,便会发现:辛亥首义决非一只从云端掉下来的幸运之果。
——冯天瑜《辛亥武昌起义是现代文明所赐》
材料二 辛亥之役,本预定湖南首举义旗,举事后,湖北必调兵往援。计划以往援之师前途倒戈,内外夹击,到武汉长岳立时即可光复。不意湖南举事,一再延期,八月十八日,突发生汉口俄租界总部爆炸之事……
——《辛亥革命资料汇集》(2)《糯公随笔》
材料三 “按武昌起义之成功,乃成于意外,其主因则在瑞澂一逃;倘瑞澂不逃,则张彪(注:驻武昌新军第八镇统制)断不走,而彼之统驭必不失,秩序必不乱也。”
——《中国近代史资料选集》孙中山语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为什么说“武昌起义绝非一只从云端上掉下来的幸运之果”。(3分)
(2)概括材料二、三观点的共同之处?(2分)
(3)恩格斯曾说过:革命一天等于二十年。综合上述材料,你如何认识武昌起义的爆发和成功?(5分)

阅读下列《大国崛起》解说词中的部分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德国慕尼黑应用政治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约瑟夫·亚宁:我们可以说文化因素很重要, 比如说国民教育水平很好,这非常重要。
正如一位学者所说:“凡不曾培养出真正受到良好教育公民的国家不能称其为泱泱大国。”
教育是政治的一面镜子。
德国在统一前后, 广泛深入地推行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思想: 学生必须绝对服从老师的教育管理,就像中世纪的奴仆一样驯服。与此相反,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理念是:学生是“太阳”,是学校教育的中心,老师要围着学生转。
(1)德国学生像“奴仆”,美国学生是“太阳”,反映了各自政治制度的特征是什么?(2分)
(2)从政治因素上分析两国的教育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显著的差异?(8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