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美国正在打一场伟大而成功的战争。这不仅是一种反对匮乏、贫穷与经济不景气的战争,而且是一种争取民主政治生存的战争。我们正为挽救一种伟大而珍贵的政府形式而战;既为我们自己,也是为全世界。
——罗斯福(1936年)
(1)材料一中罗斯福所说的“伟大而成功的战争”是指什么?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它的主要目的。这场“伟大而成功的战争”对“我们自己”和“全世界”有何影响?
材料二 在现有条件下,国家必须有计划和有调节地为经济确定目标并且提出方向性的经济政策原则。在这个意义上,国家的主动性就是而且应该是无可辩驳的。但是进而想把企业家弄成官府意志的奴隶和单纯的执行机器,那就必须毁灭一切人格价值并剥夺经济界最宝贵的动力。            ——(德国)路德维希·艾哈德
材料反映二战后联邦德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经济发展模式的特征。
材料三 我国(指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特点,不是每个企业经济活动的简单累加,而是政府亲自定调,采取一切手段来协助企业进行高积累.最优先是发展经济……因而舆论称之为“GDP第一主义”的政治,即一切为了GDP。——【日】林直道:《现代日本经济》
在日本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谁?材料二、三的经济政策与材料一的“战争”有什么共同点?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二战后,日本教育开始实行9年免费义务教育制度。日本政府1957年提出《科学技术振兴教育方案》,1958年决定按“充实基础学力,提高科学技术教育”的方针改革中小学课程。60年代开始强调产学研相结合,由各大企业集团对大学提供资助,大学则为工业界培养人才。1967年这一做法扩大到农业、商业和水产业。1961年决定增加理工科大学数量,扩大招生,1962年创办高等专科学校。1965-1970年培养出19万工科中级技术人员。研究生教育也在发展,1957年获理工农医专业博士学位的占博士总数的88%。
——摘编自刘天纯《日本改革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私学教育和智者学派的教育产生影响的相同之处。
(2)宋代书院是著名学者授徒讲学、培养人才的地方。江西的白鹿洞书院是当时朱熹讲学的地点。根据材料二,指出白鹿洞书院在办学方面的特色。
(3)根据材料三,概括二战后日本教育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对日本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就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谈谈你的看法。

“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概述“一五”计划强调“工业增速”、 “超英赶美”的背景。
(2)结合史实分析“大跃进”与“大倒退”之间的必然联系。
(3)2006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将延续了五十多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表述改为“规划”。简述造成这一变化的体制性原因及其过程。
(4)“十二五”规划与“一五”计划、“二五”计划相比,体现了中国政府的经济发展理念有何变化?

近代以来,民族主义受到全世界不同制度的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的普遍接受和信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末(1899年),欧洲诗人拉迪亚德.吉卜林在其著名的短诗中写道:“承担起白人的责任,将你们培育的最好的东西传播开来,让你们的子孙离家远去,去满足你们的俘虏的需要。……”
——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我们鉴于古今民族生存的道理,要救中国,想中国民族永远存在,必要提倡民族主义。要提倡民族主义,必要先把这种主义完全了解,然后才能发挥光大,去救国家……所以虽有四万万人结合成一个中国,实在是一片散沙,弄到今日是世界上最贫弱的国家,处国际中最低下的地位。“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我们的地位在此时最为危验。如果再不留心提倡民族主义,结合四万万人成一个坚固的民族,中国便有亡国灭种之忧!我们要挽救这种危亡,便要提倡民族主义,用民族精神来救国。
——摘自《三民主义·民族主义·第一讲》(l924年)
材料三至于欧洲人现在所讲的世界主义,其实就是有强权无公理的主义,英国话所说的武力就是公理,这就是以打得胜的为有道理。中国人的心理,向来不以打得胜为然,以讲打的就是野蛮,这种不讲打的好道德,就是世界主义的真精神。我们要保守这种精神,扩充这种精神,是用什么做基础呢?是用民族主义做基础;象俄国的一万万五千万人是欧洲世界主义的基础,中国四万万人是亚洲世界主义的基础,有了基础,然后才能扩充。所以我们以后要讲世界主义,一定要先讲民族主义,所谓欲平天下者先治其国;把从前失去了的民族主义,从新恢复起来,更要从而发扬光大之,然后才有实际,再去谈世界主义。
——摘自《三民主义·民族主义·第四讲》(1924年)
(1)概括材料一反映出的狭隘民族主义的内容。分析这种观念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为什么要强调民族主义?
(3)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关于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关系的观点。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美国的白皮书,选择在司徒雷登已离开南京,快到华盛顿,但是尚未到达的日子——八月五日发表,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是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的象征。
美国出钱出枪,蒋介石出人,替美国打仗杀中国人,借以变中国为美国殖民地的战争,组成了美国帝国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世界侵略政策的一个重大的部分。
——摘自毛泽东写的《别了,司徒雷登》
材料二 25年前我们在军事上是世界第一。由于我们垄断着原子武器,甚至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曾向我们挑战。当然,我们那时在经济上也远远超过别国,处于世界第一。事实上,美国当时的生产占全世界总产量的50%以上。……从经济学角度来说,现在美国已不再是惟一的世界第一流国家,已经不再是力量超群的世界强国,世界上也不再只有两个超级大国。……所以现在我们有三个力量中心——美国、西欧和日本。西欧和日本都是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朋友,是的。盟国,是的。但是他们正在与我们竞争,在经济领导地位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非常激烈。                                        
——摘自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一次演说
材料三我走完阶梯时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周恩来)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1972年访问中国)
——摘自《尼克松回忆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回答“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指什么,“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后”,对中国采取怎样的政策?对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了什么外交政策? 
(2)根据材料二分析美国与另外两个力量中心在二战后的关系。
(3)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的知识,说说尼克松访问中国的背景。
(4)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美国二战后到70年代末的对外政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83年李鸿章写给醇亲王的一封信:“火车铁路利益甚大,东西洋均已盛行,中国阻于浮议,至今未能试办。将来欲求富强制敌之策,舍此莫由。倘海多铁舰,陆有铁道,此乃真实声威,外人断不敢轻于称兵恫吓。尚祈主持大计为幸。”1884年,两广总督张树声的遗折中说:“夫西人立国,自有本末,虽礼乐教化远逊中华,然驯致富强,具有体用。育才于学校,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
材料二 铁路既修,首要的问题是确定轨距。为了省钱,有人主张采用2英尺5英寸,有人主张采用日本式的3英尺6英寸,但是英国工程师金达力主采用4英尺8英寸半的标准轨距(1.435米)。经过一番争论,金达的主张占了上风。1881年6月9日,中国第一条铁路——唐山至胥各庄铁路,历经磨难终于动工兴建。因清廷怕震惊了东陵的先王神灵而禁止使用机车,所以特别声明,路成之后,火车用骡马拖拉。这段铁路用骡马牵引货车,所以被世人称为“马车铁路”。
材料三 1898年3月6日订立的《胶澳租界条约》便规定:“于所开各道铁路附近之处三十里内……允准德商开挖煤斤等项及须办工程各事”;“在山东省内如有开办各项事务,商定向外国招集帮助为理,或用外国人,或用外国资本,或用外国料物,中国应许先问该德国商人等愿否承办工程,售卖物料。”后来又补充规定:“在三十里内,除华人外,只准德人开采矿产。”这是当时众多欺压中国的不平等条约的标准文本之一。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李鸿章怎样的认识?两广总督张树声与其相比有何高见?
(2)综合上述材料,试归纳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的不利因素。
材料四:中国经济现代化必须抓住机遇,我们在历史上曾经错失三次机遇,第一次是1793年错失第一次工业革命扩散的机遇,第二次是1842—1860年错失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步的机遇,第三次是1957—1976年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
(3)我们错过第一次工业革命机遇的原因?
材料五:中国经济现代化曾发生两次进程中断,1937年—1945年工业化水平倒退,约到1952年才恢复到1936年的水平,1960—1977年工业化水平倒退。
----------《中国经济现代化报告,2005》
(4)1937—1945我国工业化水平严重倒退的原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