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说:“善人总是相似的,也是彼此友好的”;“没有人会愿意干恶事,或干他自己认为是恶的恶事。人的本性,决非弃善从恶”。与上述思想比较相近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是
A.孟子 | B.荀子 | C.韩非子 | D.吕不韦 |
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据此判断;普罗泰格拉认为国家治理好坏的标准应是
A.是否人人都遵守习俗和法律 | B.是否民主和强盛 |
C.是否对人有利和符合人性 | D.是否有“哲学王”来做统治者 |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与这一经济现象相关,产生了一股具有批判色彩的思潮。其中,最能从本质上体现时代发展要求的是
A.“穿衣吃饭,即是人伦天理”强调人欲的合理性 |
B.提出“工商皆本” |
C.主张“经世致用” |
D.批判君主专制 |
某中学研究性学习课上,针对教师提出的“对比宋明理学和文艺复兴的不同之处”,某学习小组得出下列四个结论, 其中观点正确的是
①前者以儒家道德压制个人欲求,后者提倡思想自由
②前者以农耕经济为基础,后者以工业经济为基础
③前者服务于官僚政治,后者服务于新兴的资产阶级
④前者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后者遭到封建专制王权的压制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③④ |
南北朝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儒学家沈重,被士人称为“当世儒宗”,他通晓儒、释、道三家经典,曾受到南朝梁武帝、梁元帝、北朝周武帝的器重。沈重的个人经历体现了当时
A.统治者大兴儒学,维护其正统地位 | B.儒学家已经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 |
C.儒家学者对佛教、道教思想的借鉴 | D.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转而渴求宗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