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分)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役缺陷病毒(HIV)"引起的.HIV存在于艾滋病患者的细胞中,其遗传物质RNA逆转录形成的DNA可整合到患者细胞的基因中,这样每个被感染的细胞就成为产生HIV的工厂,每个被感染的细胞裂解都可释放数百万个HIV,人若感染HIV,潜伏期一般2~10年(如图所示),一旦确诊为爱滋病,一般2~3年死于其他疾病或癌症.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曲线ⅠAB段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效应T细胞作用于_ __ _ _,HIV失去藏身之地后,再经________作用,使HIV形成沉淀,被吞噬细胞吞噬分解.
(2)B点中有少量HIV的遗传物质逆转录形成的互补DNA潜伏在____ __细胞中,潜伏期过后,经过_ _的过程,使HIV在血液中的浓度迅速上升.
(3)科学家研究发现HIV的表面抗原经常发生变化,这给治疗和预防爱滋病药品的开发带来了极大困难.请你根据以上材料分析,科学家应从何入手开发治疗艾滋病的特异性药物 。
(18分)下图甲为光合作用的实验,乙为黑藻,图丙表示植物细胞与外界环境间、叶绿体与线粒体间气体交换,图丁表示光强度与光合作用速率的关系。请据图回答:
(1)图丙中光反应发生[ ]____中。
(2)如图甲所示,该实验的因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
(3)黑藻的叶肉细胞处于丙图状态时,对应图丁曲线中____。
(4)如果A点时CO2释放量为aμmol/m2.s,C点时的CO2吸收量为bμmol/m2.s,则在C点时O2的产生量为____ μmol/m2.s。
(5)将黑藻放在特定实验装置内,研究温度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影响(其余的实验条件都是理想的),实验以二氧化碳的吸收量与释放量为指标。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若在昼夜不停的关照下,则该植物的最适宜温度是____,在35℃时,该植物每小时实际光合作用速率为________。(用C02吸收量表示)
温度(℃) |
5 |
10 |
15 |
20 |
25 |
30 |
35 |
光照下吸收CO2(mg/h) |
1.00 |
1.75 |
2.50 |
3.15 |
3.75 |
3.53 |
3.00 |
黑暗中释放CO2(mg/h) |
0.50 |
0.75 |
1.25 |
1.75 |
2.25 |
3.00 |
3.50 |
图甲为一只果蝇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成及其部分基因,其中灰身(A)对黑身(a)为显性,红眼(B)对白眼(b)为显性。该果蝇与“某个体”杂交,F1代个体数量统计如图乙所示。
⑴“某个体”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
⑵ F1代中与甲图果蝇基因型相同的几率为_______________。
⑶若去掉F1代中所有的灰身果蝇,剩余果蝇的基因型有_______种,如何利用这些果蝇培育出只根据表现型即可判断性别的果蝇(用遗传图解表示即可)。
图1表示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联系,图2为一定时间内该生态系统几个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
(1)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上看,图1中E处于______,其代谢类型通常是________。
(2)图1中能构成群落的是__________,图2中的丙相当于图1中的__________。
(3)图1中所示的由捕食关系形成的食物链为_______________(用字母和箭头表示),碳在食物链中以__________形式流动。
光是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但不知光是否影响植物的呼吸作用。甲同学所用的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并设置A、B两组。A组给予植物适宜强度的光照, B组不给光照。实验开始时,刻度玻璃管内的有色液滴在位置X。20min后观察A、B两组有色液滴的移动情况(呼吸作用以葡萄糖为原料,不考虑气体在水中的溶解)。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⑴乙同学认为甲达不到实验目的,要对装置进行改进(材料任选):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写出乙同学改造后所得的实验结果及相应的结论。
若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光不影响植物的呼吸作用;
若____________________ ,则说明光促进植物的呼吸作用;
若____________________ ,则说明光抑制植物的呼吸作用。
下图①②③表示人体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三种方式。
⑴当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可能涉及到图中的信息传递方式有__________(填图中标号)人体对寒冷刺激的感觉中枢是__________。
⑵信息传递方式①②较③作用范围__________。且存在__________调节机制。
⑶方式③的信息传递要通过人体内环境中的__________才能完成。
⑷信息传递方式①中的内分泌腺产生的为胰岛素,其靶细胞为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