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伦把“好的政府”解释为“平衡公民互相冲突的利益”,后来的哲学家叔本华把它归纳为“不要伤害任何人,但要尽力帮助所有人!”在梭伦改革中充分体现这一点的是
A.帮助工商业奴隶主获得更多的权利 | B.帮助平民避免沦为奴隶的可能 |
C.尽力维护各个阶层的利益,避免冲突 | D.为所有的雅典居民谋福利 |
“书坊自经史子集事类,州县所试程文,专刊小板,名曰夹袋册,高价竞售,专为怀挟(夹带)之具,则书不必读日期矣。”下列对这段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反映的内容与印刷术发展有关 | B.反映了科举考试中存在的问题 |
C.反映出商品经济渗透到科举考试中 | D.肯定了书坊在普及知识上的贡献 |
《红楼梦》第二回中,贾宝玉有言:“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与他的这种精神最为类似的是
A.董仲舒 | B.李白 | C.朱熹 | D.李贽 |
顾炎武认为,“王学末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已非儒学之正宗。”从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顾炎武批判“心学”的空谈 |
B.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的学风 |
C.顾炎武批判“心学”对儒学正宗的背弃 |
D.顾炎武主张废除儒学的正统地位 |
“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故人乃知不善犹为不善,是亦未尝真知,若真知,决不为矣。”这段话体现出的思想是
A.无为而治 | B.心即理也 | C.格物致知 | D.致良知 |
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中曾感叹说:“唐人诗歌,其于先世及当时事,直辞咏寄,略无避隐。”即使那些“非外间所应知”的宫闱秘闻,诗人“反复极言”,“上之人亦不以为罪”,“今之诗人”则绝不敢如此。这段论述说明了
A.宫廷秘史为内容的诗歌更加引人关注 |
B.唐朝诗歌内容丰富程度空前绝后 |
C.唐代文化政策的开明开放 |
D.宋代文人地位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