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回答下列代谢与调节的相关问题:
Ⅰ、下图表示在25℃时,A、B两种植物随着光照强度的变化,CO2吸收量或CO2释放量的变化曲线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 。
(2)比较A、B植物呼吸作用,其中呼吸作用较强的是 植物。当二氧化碳净吸收为0时,植物细胞中可以产生ATP的细胞器有 。
(3)当光照强度在达到Z点之前,限制A植物光合作用的因素主要是 。如B是C4植物,其完成光合作用的细胞依次是 。
(4)当平均光照强度在X和Y之间(不包括X、Y),假设白天和黑夜的时间各为12h,A植物一昼夜中有机物积累量的变化是 (减少或增加)。
(5)对B植物而言,假如白天和黑夜的时间各为12h,平均光照强度在 klux以上才能使CO2的吸收量超过CO2的释放量。
(6)若已知A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是25℃和30℃,若将温度提高到30℃(其它条件不变),理论上图中P、M的位置如何变化? 。
(7)某同学想探究温度对A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则应选择图中M点对应的光照强度,在该实验中,自变量是 ,观察测量因变量的指标是 。
Ⅱ、(9分)给动物注射促甲状腺激素后最终导致下丘脑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减少。对此问题的解释有两种观点:
①促甲状腺激素直接对下丘脑进行的反馈调节;
②通过促进 对下丘脑进行的反馈调节。这两种观点是否成立?为此,某生物兴趣小组做了以下的实验进行探究。
(一)材料用具:实验动物、可能用到的试剂、药品、手术器械、测量仪等。
(二)实验思路:
(1)将实验动物平均分为A、B两组;A为实验组,B为对照组。并测定两组动物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
(2)用手术器械将A组动物的 器官切除,B组做切除手术,但不摘除此器官。
(3)对A、B两组动物注射 。
(4)一段时间后,再测量A、B两组动物血液中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含量。
(三)实验结果及结论(支持的观点):
(1)若A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不减少(或增加),B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减少,则 ;
(2)若A组和B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减少的量相等,则 ;
(3)若A组和B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减少的量不相等,且B组减少得要多,则 。
(14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研究了玉米的一系列问题,并绘制出相应的曲线图,请据图回答:
(1)下图表示玉米种子在暗处萌发过程中初期淀粉和葡萄糖含量的变化情况,在此环境中约经过20天左右幼苗死亡,并被细菌感染而腐烂。
①图中表示葡萄糖变化情况的曲线是______,种子萌发过程中有机物总量的变化趋势为____,在此环境下种子萌发过程中会发生的生理活动有____(从下列选项中选择)。
A.光合作用 | B.细胞呼吸 | C.有丝分裂 | D.减数分裂 |
②幼苗死亡后,仍能测到少量CO2释放出来,这是由于_________。
(2)下图分别表示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环境中某些因素与玉米植株光合作用的关系。
①如图甲所示:即使CO2浓度超过B点,光合作用强度也不再增强,此时若能为暗反应提供更多的______,光合作用强度还会继续增强。请说出叶绿体中类囊体薄膜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特点____________。
②如图乙所示:B点处限制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外界因素主要是_______,C点时,玉米叶肉细胞中产生ATP的结构有_________。
(3)将某植物体形态、大小、生理状况相同的绿叶分成四等份,在不同温度下分别暗处
理1h,再用适当的相同的光照射1h,测其重量变化(假设在光下和黑暗条件下,细胞呼
吸消耗有机物量相同),得到下表的数据。请分析并回答问题:
组别 |
1 |
2 |
3 |
4 |
温度/℃ |
27 |
28 |
29 |
30 |
暗处理后重量变化/mg |
-1 |
-2 |
-3 |
-1 |
光照后与暗处理前重量变化/mg |
+3 |
+3 |
+3 |
+1 |
①根据本实验所测数据:暗处理时,随温度升高,叶片重量,其原因是;
②在28℃条件下每小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为mg,氧气产生量最多的是第组叶片。该绿叶细胞呼吸速率最高的温度是;27℃时绿叶的净光合速率是mg/h。
(13分)下图示细胞中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某种化合物的形成,请回答:
(1)A是指____________,其中细胞内的重要能源物质是_____________,参与生物体内遗传物质组成的________________。
(2)若B是由2分子的A脱水缩合形成的,则B是___________,在植物细胞中最重要的B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其中_________的溶液中加入新配制的_________________并加热煮沸2min,会出现砖红色沉淀;在人和哺乳动物乳汁中含量丰富的是______________。
(3)若B是由大量的A脱水缩合形成的,则B是____________,在人和动物的肝脏中存在的是__________,在高等植物细胞分裂末期,能在高尔基体内形成的是_____________,在小麦、玉米种子胚乳中大量存在的是__________。
单克隆抗体实验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小白鼠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能融合在一起,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_的特点。
(2) 制备单克隆抗体用到的动物细胞工程技术手段有____________________。
单克隆抗体是由___________细胞产生的。单克隆抗体与肿瘤细胞结合并发挥作用的过程属于___________免疫。
(3) 静脉注入而不是口服单克隆抗体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鼠的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后,在培养时通过_______________(有丝/减数)分裂方式大量繁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淋巴细胞相比有何特点?_____________;要观察融合后的细胞中的染色体形态、数目,可用一定浓度的__________________处理。
(5)融合的细胞具有两种细胞的特性,即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
继哺乳动物乳腺生物反应器研发成功后,膀胱生物反应器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最近,科学家培育出一种转基因小鼠,其膀胱上皮细胞可以合成人的生长激素并分泌到尿液中。请回答:
(1)将人的生长激素基因导入小鼠受体细胞,常用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
(2)进行基因转移时,通常要将外源基因转入_________中,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常采用___________技术检测外源基因是否插入了小鼠的基因组。
(4)在研制膀胱生物反应器时,应使外源基因在小鼠的___________细胞中特异表达。
(5)为使外源基因在后代长期保持,可将转基因小鼠体细胞的___________转入___________细胞中构成重组细胞,使其发育成与供体具有相同性状的个体。该技术称为___________。
1990年对一位缺乏腺苷脱氨酶基因,而患先天性体液兔疫缺陷病的美国女孩进行基因治疗,其方法是首先将患者的白细胞取出作体外培养,然后用逆转录病毒将正常腺苷脱氨酶基因转入人工培养的白细胞中,再将这些转基因白细胞回输到患者的体内,经过多次治疗,患者的免疫功能趋于正常。
(1)在基因治疗过程中,逆转录病毒的作用相当于基因工程中基因操作工具中的___________,此基因工程中的目的基因是___________,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是___________。
(2)将转基因白细胞多次回输到患者体内后,兔疫能力趋于正常是由于产生了___________,产生这种物质的两个基本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