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铁路建设出现了快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A.洋务运动的开展 | B.辛亥革命的影响 |
C.收回利权运动的蓬勃发展 | D.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
20世纪,人类历史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战争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也引发了人们对国际关系和国际局势的思考。据此回答7-10题。美国的史学家鲍德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史纲》中说:“民族主义使人们对人类任何一部分的权利和利益漠不关心,……‘除了民族,其他一切均不在话下,而民族就是惟一和全部,就是人类思想和行动的最高指南’……”。鲍德温在此:()
A.批评了极端民族主义 | B.表达了自己的民族观念 |
C.肯定了民族解放运动 | D.总结了人类历史的行为 |
丘吉尔在他的《二战回忆录》中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悲剧本来是很容易避免的,善良的软弱强化了邪恶的刻毒”。丘吉尔这句话的意思是:()
A.第二次世界大战没有必然性 |
B.第二次世界![]() |
C.捷克斯洛伐克的软弱助长了希特勒的野心 |
D.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是法西斯 |
1938年希特勒说:三年前,我们曾派小股部队进军莱茵兰,那是我事事都要冒险的时候。是我一生中神经最紧张的时刻。那时,如果法国出来阻止我们,我们只有撤退。……但是现在,对法国来说已为时太晚了。希特勒所说的法国可以阻止德国的依据是:()
A.《九国公约》 | B.《四国条约》 | C.《凡尔赛和约》 | D.《色佛尔条约》 |
德国入侵波兰是对绥靖政策的致命打击,许多人提出了疑问:“他们已经扔出了两个‘小孩’,再扔出另一个‘小孩’给‘狼群’以求躲避灾难的政策还能有收益吗?”其中,两个“小孩”指 :()
A.西班牙和埃塞俄比亚 | B.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 |
C.奥地利和波兰 | D.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 |
在20世纪先后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二战结束后虽然世界进入了冷战阶段,但是局部地区仍是热战不断。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很多,如:战争是否具有正义性、国际力量对比、战略战术、武器装备对比情况等。据此回答4-6题。 一战前,德皇威廉二世对战争的胜利信心百倍,他对即将开往前线的士兵宣布:“叶落之前你们就能返回故乡” ,然而在一战爆发当年,德军参谋总长毛奇就向德皇报告:“陛下,我们输掉了战争。”是什么导致德国有如此巨大反差的预测:()
A.施里芬计划的破产,让德国陷入难以承受的长期战争的消耗 |
B.美国的参战使战局向有利于协约国集团的方向发展 |
C.德国海上封锁能力不及传统海上强国——英国 |
D.同盟国意大利倒戈 |
二战初期起到保存英法实力,创造了二战史奇迹的是:()
A.兴登堡防线 | B.马奇诺防线 | C.敦刻尔克大撤退 | D.沃土诺防线 |
不列颠之战中英国皇家飞行员功不可没,而中途岛海战美国之所以能够开始取得太平洋战场战略主动权,其关键因素在于:()
A.美国拥有绝对数量的航空母舰、战列舰、巡洋舰等先进的军事装备 |
B.日军特混舰队担负攻击中途岛和引诱美军舰队的双重任务 |
C.日军的大部分兵力被牵制在中国战场 |
D.美军事先破译日军作战计划,提前做好伏击 |
在1919年巴黎和会上最失败的战胜国是:()
A.法国 | B.苏俄 | C.中国 | D.美国 |
毛元佑著《世纪初的列强混战》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敌军在火炮的数量上占强大的优势,发射了数百万发炮弹,敌机机群完全控制了天空,当代不可战胜的战斗大象──坦克的出现,这一切,使作为德军核心力量的步兵受到极大的震动’,‘军队对长官的信任和对胜利的信心发生了动摇’。”这描述的战役最有可能是:()
A.凡尔登战役 | B.马恩河战役 |
C.索姆河战役 | D.普罗霍罗夫卡地区的坦克会战 |
19世纪60—90年代中期,英国在欧洲大陆奉行“光荣孤立”的外交政策。英国海军大臣戈申对此解释道:“它是一种故意选择的孤立。”此话表明英国:()
A.力图保持欧洲大国之间势力平衡 | B.关注世界霸权,无意卷入欧洲事务 |
C.力图使欧美大国之间相互牵制 | D.势力开始衰落,无力插手欧洲事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