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人类历史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战争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也引发了人们对国际关系和国际局势的思考。据此回答7-10题。美国的史学家鲍德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史纲》中说:“民族主义使人们对人类任何一部分的权利和利益漠不关心,……‘除了民族,其他一切均不在话下,而民族就是惟一和全部,就是人类思想和行动的最高指南’……”。鲍德温在此:( )
A.批评了极端民族主义 | B.表达了自己的民族观念 |
C.肯定了民族解放运动 | D.总结了人类历史的行为 |
丘吉尔在他的《二战回忆录》中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悲剧本来是很容易避免的,善良的软弱强化了邪恶的刻毒”。丘吉尔这句话的意思是:( )
A.第二次世界大战没有必然性 |
B.第二次世界![]() |
C.捷克斯洛伐克的软弱助长了希特勒的野心 |
D.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是法西斯 |
1938年希特勒说:三年前,我们曾派小股部队进军莱茵兰,那是我事事都要冒险的时候。是我一生中神经最紧张的时刻。那时,如果法国出来阻止我们,我们只有撤退。……但是现在,对法国来说已为时太晚了。希特勒所说的法国可以阻止德国的依据是:( )
A.《九国公约》 | B.《四国条约》 | C.《凡尔赛和约》 | D.《色佛尔条约》 |
德国入侵波兰是对绥靖政策的致命打击,许多人提出了疑问:“他们已经扔出了两个‘小孩’,再扔出另一个‘小孩’给‘狼群’以求躲避灾难的政策还能有收益吗?”其中,两个“小孩”指 :( )
A.西班牙和埃塞俄比亚 | B.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 |
C.奥地利和波兰 | D.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 |
五四运动被称为创造一种新的现代的文明以挽救中国。“新”的主要表现是
A.知识分子发挥着移风易俗的重要作用 | B.激发人们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 |
C.弘扬科学和民主成为五四的精神核心 | D.爱国主义与宣传马克思主义逐步结合 |
中华文明一直是相对独立地发展的,并以其优越性向外输出,在东亚地区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汉文化圈……中国人习惯于以居高临下的姿态,环视四方。清王朝正是在这种历史沉淀中,发展完备了“天朝”对外体制。这一“对外体制”
A.使清朝君臣大多不了解世界局势 | B.是造成中国落后挨打的根本原因 |
C.在鸦片战争后被统治者完全抛弃 | D.客观地反映了清朝时期的世界形势 |
梁启超在《新民说》中指出:“新民云者,非欲吾民尽弃其旧以从人也。新之义有二,一曰淬厉其所本有而新之,一曰采补其所本无而新之。二者缺一,时乃无功。”在此梁启超强调了
A.新文化的民族性 | B.新文化的排外性 |
C.新文化的创新性 | D.新文化的差异性 |
晚清一著名人士提出,“机器厂可兴作业,小轮舟可便通达,今各省皆为厉禁……徒使洋货流行”。建议“宜纵民为之,并加保护。”这种主张被正式推行是在
A.19世纪40年代 | B.19世纪60年代 |
C.19世纪90年代 | D.20世纪20年代 |
《国富论》写到:“中国幅员是那么广大,居民是那么多,气候是各式各样,因此各地方有各种各样的产物……所以单单这个广大国内市场,就够支持很大的制造业,并且允许很可观的分工程度。……假使能在国内外市场之外,再加上世界其他各地的国外市场,那么更广大的国外贸易,必能大大增加中国制造品,大大改进其制造业的生产力。”100多年后严复折服于这些关于中国的论述,是因为亚当·斯密
A.羡慕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条件优越 | B.建议西方工业资产阶级尽快打开中国市场 |
C.指出当时中国工商业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 D.代表工业资产阶级盛赞康乾盛世有利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