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每天走过一个广场上学,可以看到马克思与列宁的铜像,后来铜像拆了,国歌换了,就连使用的钱也改了。原本哪里都不可以去,现在可以在世界各地旅行。倒是最近又换了一种钱,还不太适应。”这是一位年轻人叙述自己国家的变化,你觉得这位年轻人最可能来自( )
| A.前民主德国 | B.英国 | C.俄罗斯 | D.联邦德国 |
当看到农民用铁犁牛耕技术耕作的场景时,我们知道这一现象最早出现在()
| A.神话传说时期 | B.春秋战国时期 |
| C.汉朝时期 | D.唐朝时期 |
蒲松龄在他的代表作《聊斋志异》中写了许多妖鬼狐仙的故事,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这说明
| A.蒲松龄对现实生活了解不多 |
| B.妖鬼狐仙的故事确实存在 |
| C.清朝时期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政策,蒲松龄只能以此表达对现实的不满 |
| D.清朝时期市民阶层开始形成,这类故事符合他们的口味 |
欧阳修注意到地方政府中的腐败风气、“枉直乖错”;张载在本乡“以礼化俗”;吕大钧兄弟在蓝田建立“乡约”;范仲淹创立“义庄”等等。这些举措体现了儒家传统思想所追求的
| A.通过道德自觉建立和谐的人间秩序 |
| B.通过克服私欲、回复良知成为圣贤 |
| C.进行内心反省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 |
| D.注重气节以理统情凸显人性的庄严 |
《三国志》载:“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其中的表白体现出
| A.中国古代官员具有勤政廉洁的传统 |
| B.三国时期的监察制度具体完善 |
| C.“修身齐家”的儒学观念深入人心 |
| D.西汉确立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影响深远 |
有学者认为:“法家之学在先秦诸子中是最为新颖的,但亦有落伍之处。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只是在一定的限度内是一致的,过此以往,便相冲突。法家不知此义,误以为两者始终是一致的。所以说法家的思想,也是落伍的。”这一认识的主旨是
| A.揭示了法家国家社会利益并重的实质 |
| B.批判了法家的专制思想 |
| C.辩证分析了法家在统一国家中的作用 |
| D.否定了法家的进步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