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中体西用”思想是近代以来,中国学习和借鉴西方文明的一种政治文化理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欲强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讲西学。然不先以中学固其根柢,端其识趣,则强者为乱首,弱者为人奴,其祸更烈于不通西学者矣……今之学者,必先通经以明我中国先圣先师立教之旨,考史以识我中国历代之治乱、九州之风土,涉猎子、集以通我中国之学术文章,然后择西学之可以补吾阙者用之。”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二 ……在梁启超看来,“中体西用”论者所要学习的西方技艺,都是不值一提的末枝小节;相反,被他们视为“本”或“体”而不愿加以改变的……才是应该先变、大变的。
——吴一泉《“中体西用”说及其历史作用》
材料三 “中体西用”没有引导中华文化成功地进行转型,一方面是“中体西用”模式下的“中体”已不具有先进的凝聚核心作用,在现实中成为阻碍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障碍。……另一方面,“中体”在吸收代表资本主义文化的“西用”之后,并没有实现“中体”本身的更新和发展,使中国封建文化形成一个新质的文化肌体。相反,中国文化在封建主义的故道上苟延残喘。
——王艳华《从“多元一体”文化发展模式角度评析“中体西用”》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张之洞提出“中体西用”思想的直接目的。
(2)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文化两方面理解材料一中的“中学为内学”的主张。
(3)概括说明材料二、三分别从什么角度去否定“中体西用”思想的?
(4)面对当今全球化的趋势,你能从“中体西用”思想的借鉴中得到哪些有益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科目 历史   题型 简答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新思想的萌发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彩瓷-般分为釉上彩和釉下彩两大类。明代最著名的彩瓷属于釉下彩,清代出现了粉彩珐琅彩。等新型的釉上彩彩瓷。珐琅器制作技术约在元代从西亚传入,明清时期的珐琅器在制作过程中吸收了中国青铜器、瓷器工艺的一些制作特点,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工艺品。清代出现了画珐琅、錾胎珐琅等新型产品,不少还绘有西方神话故事。到了18世纪,通过日益频繁的中外贸易,中国商品尤其是工艺品被不断输往欧洲。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材料二

17-18世纪,以中国商品为代表的亚洲奢侈品涌入欧洲,很多欧洲贵族和富裕家庭以使用中国产品和效仿中国生活习俗为时尚。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英国的制造商和工匠们积极寻求仿制东方奢侈品的方法,他们对来自亚洲的商品进行研究,吸收其特点并加以改造,进而制造出了全新的、为市场所追捧的、具有英国风格的产品,白棉布印花工、制陶工和油漆匠是其中最具活力的创新群体。这类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以至于新消费品已然成为不列颠的代名词。从18世纪后半期开始,一股"盎格鲁热"出现了,这是一波针对英国新式商品的热潮。

--摘编自【英】马克辛.伯格《奢侈与逸乐:18世纪英国的物质世界》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珐琅彩瓷生产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世纪后半期英国"新式商品"的形成过程,并分析盎格鲁热"的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世界近代史上东西方文明交往的现象,谈谈你的认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61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其中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共33处,包括古田会议会址(图4)和中共七大会址(图5,属于延安革命遺址的一部分)。

有学者阐述古田会议会址的入选理由:

古田会议总结了红四军成立以来军队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确立了新型人民军队建设的原则,重申了党对红军的绝对领导,强调了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的重要性,从而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古田会议在我党我军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共七大会址的入选理由,并简述革命遗址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意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学者以"科学家"为检索词,选取相关时间尺度,对《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进行检索,得出语义网络图谱统计结果(字体大小与出现频次正相关),如图3、图4、图5、图6所示。

--据徐素田、汪凯《社会语境变迁下的中国科学家媒介形象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出一个论题,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历史上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国之大者"。鲁成公十三年(公元前578年),刘康公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汉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诏曰:"农,天下之大本也。"唐德宗贞元二年(786年)敕曰:"漕运通流,国之大计。"明洪武十年(1377年)太祖曰:"赏罚者,国之大权,人君操赏罚之权,以御天下。"

--据《左传》《汉书》《唐会要》《明实录》

材料二

光绪二十七年(190年),张之洞连上《通遵筹议变法谨拟整顿中法十二条折》及《遵旨筹议变法谨拟采用西法十一条折》,认为:"盖立国之道,大要有三:一曰治,二曰富,三曰强国。"

--据《张之洞全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刘康公,汉文帝、唐德宗,明太祖,张之洞提出"国之大者"主题的时代背景。

(2)让人民生活幸福是我们今天的"国之大者",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古今确立"国之大者"主题的因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宋代比较重视培养儿童的礼仪。宋代家礼主要有冠、婚、丧、祭四大类。司马光根据古礼及民间冠礼实际情况,把"男子二十,冠而字"改为"年十二至二十皆可冠",朱熹将下限改为十五岁。祠堂是家训的主要实施场所,如金溪陆氏家族,"(陆)九韶以训戒之辞为韵语,晨兴,家长率众子弟谒先祠毕,击鼓诵其辞,使列听之"。儿童在家礼中得到了"洒扫应对进退"的礼仪规范训练。

--摘编自陈戍国《中国礼制史》等

材料二

宋人笔下涌现出诸多"好孩子"形象。比如,赵令赫"幼而秀颖,自异于群儿中。或戏之,则正色俨然,笑语不妄。记识敏悟,四岁受《孝经》,六岁通《论语》,七岁能为二韵诗。丧父,哀毁如成人"。周谔"生而秀颖,十岁如成人,十四入太学,力学勤苦,登元丰二年进士第"。董仲永"幼而端谨,不为儿嬉事,便若成人"。

--摘编自周扬波《宋人的儿童观》等

(1)根据材料一、三,概括宋代培养儿童的途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人心目中"好孩子"形象确立的原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