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上午9时,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开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向大会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回答下列问题。
(1)图10反映了什么经济问题?
材料一: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中国经济应对世界竞争之必须,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必然要求。中国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2009年12月26日武广客运专线开通,投资总额1166亿元。目前,武广客运
专线已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里程最长、技术标准最高、投资最大的铁路客运专线。它演绎的“中国速度”表明,我国的科研制造水平、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技的发展又迈出了重要一步。武广高铁采用当今世界先进的无砟轨道技术。其铁轨、轨枕直接铺在混凝土路上,减少维护、降低粉尘、美化环境。创造了多项世界之最、中国之最。这是中国铁路人在世界铁路建设史上创造的又一新里程碑,它充分展示我国高速铁路技术的最新成就。对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2)运用哲学常识知识分析中国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原因?
(3)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下列地区或企业是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
某市过去以加工贸易为主。2009年以后,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通过科技园区的 设把所有高端行业租研发企业集中到一起,形成板块。 |
分析: |
某软件公司提出由产品经营向客户经营转变,即按照客户的要求,来配置解决方案,提供专业服务。 |
分析: |
某企业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就业、医疗和教育的环境,及时了解员工的想法和需求,从而引凤来巢。 |
分析: |
某市由于历史等各种原因,一直是东富西贫。为改变这一局面,该市加大对西部投入,建设大型商业开发区、休闲度假区。 |
分析: |
某市立足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区域实际,引导农民分层次的向城市、向农村的新型社区集中,引导农民的土流转,进行集约经营。 |
分析: |
材料三 面对粗放式经济发展的瓶颈和当前的环境压力,北京市委提出发展低碳经齐。经过组织专家论证和广泛征集群众意见,决定开展低碳经济试点,打造低碳示范园区;平倡导政府机关、党员干部率先垂范,过绿色低碳生活。
(4)结合材料三,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提高执政能力的。
图一
(1)图一和图二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2)两图表明商品生产和交换受什么规律支配?简述这一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
材料一 当前大学生总消费额主要集中在600~1200元之间,而饮食方面支出居于450~800元的人数最多,“吃饭消费”占消费的比例较高。
材料二 大多数大学生们在花钱上往往十分谨慎,力求“花得值”,他们会尽量搜索那些物美价廉的商品。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当今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都较以前有所增加,加上城市生活氛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他们不会考虑那些尽管价廉但不美的商品;相反,他们比较注重自己的个性形象,追求品位和档次,虽然不一定买名牌,但质量显然是他们非常关注的内容。
材料三 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者换上一款时下最流行的手机,有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甚至牺牲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有些男同学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有些女同学为了一套名牌化妆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不惜向别人借钱甚至偷钱以满足自己的欲望。
(1)结合材料一,对大学生的消费结构作出分析。(6分)
(2)结合材料二、三,分析大学生的消费心理。(6分)
(3)有针对性地给大学生提出一些消费建议。(6分)
材料一太阳能是未来最清洁、安全和可靠的能源,光伏产业就是从事太阳能的开发利用的产业。利用太阳能的最佳方式是光伏转换,就是让太阳光射到硅材料上,产生电流,直接发电。与水电、风电、核电等相比,太阳能发电没有任何排放和噪声,应用技术成熟,安全可靠。正日益成为国际上继IT、微电子产业之后又“一个创造神话的新兴产业”。
材料二我国76%的国土光照充沛,光能资源分布较为均匀,光伏发电的发展潜力巨大。但是,我国缺乏制造太阳能光伏发电所需要的多晶硅提纯技术,进口相关组件使光伏发电生产成本大幅度增加,发电成本数倍于水电、火电、核电的价格,无法广泛普及。2010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随之出台一揽子政策,扶持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一时间,从沿海到内地,“光电基地”遍地开花,形成巨大产能,造成光伏产品价格持续下降。最近,美国商务部又作出针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反补贴”税和继续调查“反倾销”问题的决定,对此,多数国内公司表示不会放弃美国市场,继续致力于美国光伏市场的开发。
材料三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 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建立促进新能源利用的机制,加强统筹规划、项目配套、政策引导,扩大国内需求,防止太阳能、风电设备制造能力的盲目扩张”。
运用所学的经济生活知识,分析说明我国重视发展光伏产业的必要性,并为中国继续开拓国外光伏产品市场提出合理化建议。(14分)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的全过程。
材料一 2006--2012年我国环境治理、科研投入和经济成就
年份 |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 (亿元) |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 (亿元) |
GDP (万亿元) |
2006 |
2566 |
3003 |
21.6 |
2008 |
4490 |
4616 |
31.4 |
2010 |
6654 |
7062 |
40.2 |
2012 |
—— |
10242 |
50.8 |
材料二
2006--2012年我国节能减排主要指标情况
注:①我国每万元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4倍,美国的2.3倍,欧盟的4.5倍,日本的8倍。
②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空气污染指数PM2.5(细颗粒物)经常超过300微克/立方米的重度污染标准。
结合材料,运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关知识,说明如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中。(12分)
材料一
材料二 2012年是我国实施“十二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政府一方面根据经济运行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政策协调配合,注重分类指导,统筹处理增长、结构、物价关系,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另一方面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通过办实事、好事、难事,让人民群众更好享受发展成果,把稳增长、调结构、保民生、促稳定更好地协调起来。
(1)指出材料一中图表蕴含的经济信息
(2)依据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阐明“稳增长与保民生”协调发展的理由。(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