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我们需要现时代的“处世哲学”
一个有着五千年浩瀚文明的国家,未来的建设不只是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在国际政治、文化语境中,还应有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话语,以及影响世界、感染世界的思想、文化和理念。
具有国际感染力的理论观念首先应当“具有国内感染力”,而理论的感染力、思想观念的感染力,则在于其所蕴含的核心价值具有文化覆盖性,在于其体现了人类的普遍旨趣与价值。所以,具有国际感染力的理论观念,体现在国家行为、国民行为上,则表现为人格形象、国格形象,是一个国家、一个国民的处世哲学。
崛起的中国需要一种怎样的处世哲学,即一种怎样的文化形象?对于我们来说,在和平、发展、合作这一现实的国际主题之上,还需要一种更高的哲学精神主题,这就是“超越与整合”。只有超越历史和前人的视野,超越当下存在的问题,同时又能够整合历史和前人的智慧,创新时代的精神价值,才能真正形成一种大国公民乃至世界公民的文化形象。超越即是复兴。复兴不只是整体经济的强大,而是中国人新文化形象的复兴,是崛起的中国处世哲学的复兴,这就是全球视野、东方情怀、善待他人、和合共生。
由于跨国经济流通和文化频繁交流互动,地球村已然不是一个概念,而成为活生生的事实,各个国家和地区密切联系在一起,谁也不能完全孤立。钱学森称此为“世界社会形态”,它将逐渐打破地区、国家的界限,日益促进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世界社会”应当成为今日中国人了解和对待事物的新起点。我们倡导的“全球视野”,不仅富有东方文化底蕴,更将天下、世界、社会了然于心,毫无阻碍地克服和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和盲动主义心态。只有这样,我们才有资格、有能力进入整合色彩斑斓的世界文化,引发推动人类文明的新纪元。
全球视野离不开固有文化的精神支撑。人要富有尊严而自信,富有尊严而包容。所谓东方情怀或东方神韵,即在于此。东方伦理道德与哲学精神的核心,即在指出人的尊严、维护人的尊严,将天、地、人并立于世。中国人的精神重建,首先就要复兴富有东方情怀的尊严,只要这种神韵情怀成为每一个中国人行为方式的现在进行时,中国人的精神重建也就开始上路了。
东方神韵情怀的展现,需要内在心灵的安顿。在现时代,中国人需要唤醒内在的灵商。因为,人类面对的一切危机,归根到底是文化的危机、人性的危机和价值的危机。当代中国精神重建的核心命题,依然是华夏先贤们提出的良心、良知、良能,其原理或道德律就是“善待他者”。“善待”,就是公正、无私、真诚、平等、自主、无差别、无障碍的对待。今日中国人,应当树立起这样的信念:善待他者的人格形象、国格形象、文化形象。
如果说“善待他者”还有目的,那么其终极目的就是和合共生。今天,人类的生产、生活、生态已然走向“三大极限”,同时还面临着三大融合:经济生活领域里“增长的极限”与全球融合。政治生活领域的“对抗的极限”与天下相安,文化生活领域的“施恶的极限”与全民身心的安顿。因此,人们应认识到保护地球、呵护生命、尊重生态高于一切,认识到和合共生、和衷共济、和谐共享的价值高于一切。和合共生,真正体现出人类“敬畏生命”的情怀和“他者高于一切”的哲学伦理原则。
实现不同文明与文化的国家、地区和族群的共生,就会共同面对和解决全球性的气候变化、能源安全、外层空间、族群冲突、重大自然灾害及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不确定性增加等重大挑战。和合共生是精神重建和文化再造的时代主题。
(选自《中国教育报》201O年/4月/7日有删改)下列对“处世哲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一个国家、一个国民的处世哲学,是具有国际感染力的理论观念体现在国家行为、国民行为上而表现出来的人格形象、国格形象。 |
B.崛起的中国现时代需要的处世哲学,就是形成一种怎样的文化形象。只有做到“超越与整合”,才能真正形成一种大国公民乃至世界公民的文化形象。 |
C.复兴崛起的中国处世哲学,需要我们拥有全球视野、东方情怀、善待他者与和合共生来复兴中国人新文化形象。 |
D.崛起的中国现时代需要的处世哲学,不仅富有东方文化的底蕴,而且还具有一定的文化覆盖性,体现了人类的普遍旨趣与价值。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我们倡导的“全球视野”是要将“世界社会”作为今日中国人了解和对待新事物的起点,将整个世界了然于胸,克服和超越狭隘民族主义和盲动主义心态。 |
B.东方情怀是指人要富有尊严而自信,富有尊严而包容。它是今日中国人精神重建的核心命题,直接关乎中国人精神重建的成功与否。 |
C.由于面对的一切危机,归根到底是文化、人性和价值的危机,因此,今日中国人需唤醒内在的灵商,以“善待他者”为道德之律来树立人格、国格、文化形象。 |
D.如果说“善待他人”还有目的,那么,“和合共生”是“善待他者”的终极目的,它真正体现出人类“敬畏生命”的情怀和他者高于一切的哲学伦理原则。 |
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浩瀚文明的国家,复兴,不是指以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来求得整体经济的强大,而是指中国人文化形象的复兴,是崛起的中国的处世哲学的复兴。 |
B.在作者看来,中国人的精神重建,首先就要复兴富有东方情怀的尊严。今日中国人只有把这种情怀或神韵践行在当下的行为方式上才能真正重建起中国人的精神。 |
C.今天人类即将面临着生产、生活、生态“三大极限”和经济、政治、文化、生活领域“三大融合”,因此,人们应认识到保护地球、呵护生命、尊重生态高于一切,认识到和合共生、和衷共济、和谐共享的价值高于一切。 |
D.和合共生是精神重建和文化再造的时代主题,因为实现不同的国家、地区和族群的共生,就会共同面对诸如气候变化、能源安全、族群冲突、自然灾害、经济发展等方面的重大挑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当下长篇创作的“有”和“无”
⑴文艺创作政策环境的空前宽松,给文学创作带来了空前的繁荣。而长篇小说的创作,更像一条刚直而妩媚的山脉,从文学的海洋里拔地隆起,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遗憾的是,在这条整齐的文学风景带上,缺乏众望所归的巅峰之作。写现实的,我们没有看到《平凡的世界》那样的震撼;写历史的,我们没有看到《白鹿原》那样的厚重;写民族的,我们没有看到《尘埃落定》那样的深沉。
⑵当下长篇作品题材广阔,现实的、历史的、民族的、军事的、环保的、航天的、职场的,涉猎甚广。题材广度的开拓。使得长篇小说的创作繁花似锦,斑斓多彩。探索广度的开拓使得小说家对文本的记叙,也不再拘泥于传统的表达模式。但是在阅读之后,我们总感到,洋洋洒洒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字,实际上外强中干,弱不禁风。
⑶现实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历史文化的复杂性和深刻性,都为文学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不少长篇作品也在现实和历史的描摹与回望里显得质地优良。或风吹人生,温暖生命;或雨润年华,鼓舞斗志。遗憾的是,有不少小说没有文学的艺术美感,没有文学的精神美感。或以审丑为美,丑化现实;或以恶俗为乐,躲避崇高。
⑷有位华裔作家曾说过一句话,他认为中国目前的小说家不具备创作“伟大小说”的条件,这话不无道理。
⑸我们常说,作品要上来,生活要下去,可是,我们的小说家有几个人真正地下去了?他们往往会在不清楚自己文学生活的家底时,就急于表现,急于出名,急于获利。经济大潮的冲击,喧嚣的社会,也让他们变得浮躁消沉,一些因匆忙而留下的缺陷总是像阴影一样缠绕着他们,读者怎么能够在这样的作品中获得心灵的愉悦和享受呢?
⑹我们读格拉斯的《铁皮鼓》、帕慕克的《我的名字叫红》,都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对文本结构的精巧设置,对每一个细节的精妙处理,对叙述节奏的控制,他们对长篇小说的驾驭能力总是让我们震撼。再有,语言是整个文学作品最闪光最有魅力的所在,而我们有些小说家不是把语言当作歌去唱,而是当作砖去码,不能深得语言魅力的精髓。
⑺当下的文学批评越来越忽视文本细读,越来越迷恋庸俗社会学,具有市侩化倾向,只有表扬没有批评,这也使虚荣的小说家们躺在廉价的温床上沾沾自喜。文坛一团和气。用鲁迅的话说,看似平静。实则了无生气。
⑻艺术有刻度和准星,却没有终点和顶峰。只要艺术没有止境,长篇创作就应该是永远在爬坡,从一个高度达到另一个高度。
⒖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能为当下文学的成长提供肥沃的土壤,开拓题材广度,小说家将会创作出众望所归的经典之作。 |
B.作者对外国作品大加赞赏,既是肯定外国小说家的才情,同时也批评了部分小说家忽视文本,把语言当作砖去码的现象o |
C.引用鲁迅的话意在说明,当下长篇小说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导致文学的发展没有生机和活力。 |
D.有的小说家不提炼现实生活中的美,而是展示生活中的丑,把审丑当作艺术的标准去追求。 |
⒗作者认为当下长篇创作整体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
⒘根据文意,小说家应该如何去“爬坡”才能创作出“伟大小说”?(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桃花坞木刻年画
⑴在苏州众多的传统民间工艺里,桃花坞木刻年画,是一个值得苏州人骄傲的文化符号,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美术史、民俗史上确立了它应有的地位。桃花坞年画不仅广泛流传于全国,而且流传到日本、英国和德国,特别是对日本的“浮世绘”有相当影响,被誉为东方古艺之花。
⑵明朝中叶的苏州是富庶的江南名郡,商业繁荣,风景秀丽,人文荟萃,除文人书画异常活跃外,还聚集了一批民间美术匠师。富裕的苏州人讲究生活情趣,家中悬画,随月令不同而更换,年节风俗更是丰富多彩,这些都为年画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清雍正、乾隆年间是桃花坞年画最繁盛时期,这里聚集着数百名画工和印刷工匠。清末战乱,桃花坞年画的生产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此后一直萎靡不振,到民国末年只剩下鸿云阁、王荣兴等两三家。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才由政府组织艺人成立“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社”,在整旧创新方面,有了很大进展。近年来,桃花坞年画以苏州小桥流水、黑瓦白墙、枕河人家、民风民俗等作为主要题材,既体现了年画的拙朴,又有很高的艺术趣味。
⑶桃花坞年画继承了明代精湛的分版分色套印技术,一幅年画作品,由构思、起稿到完成,经过画稿、刻版、套印等步骤,工序繁多复杂。画师画出白描稿,刻工刻出墨线版和色版,一般分为红、黄、蓝、绿、紫五色,印刷工负责印刷。画师创作的图画要适宜雕刻,线条清晰,画稿要求构图丰实饱满,形象简洁生动,富有民间木刻版画的装饰趣味和审美情趣。
⑷桃花坞年画的题材有祈福迎祥、驱凶避邪、时事风俗、戏曲故事,可谓“巧画士农工商,妙绘财神菩萨;尽收天下大事,兼图里巷所闻”。如《姑苏阊门图》生动地再现了苏州的市井生活。《黄金万两》为商贾所欢迎的题材之一。《玉堂富贵》中多是“落难公子做状元,小姐私会后花园”的故事。
⑸旧时卖年画,往往在新年前后,肩贩们把年画背在肩上走村串镇,每到一地,油纸一铺,年画一摊,有说有唱,十分生动。这些唱词各有传授、或祖传、或创新、唱腔也不尽相同,唱词大多使用苏州方言俚语。如《老鼠娶亲》唱词有“年三十夜里闹嘈嘈,老鼠做亲真热闹。格只老鼠真灵巧,编掮旗打伞摇了摇。格只老鼠真苦恼,马桶夜壶挑仔一大套”。通俗诙谐,成为颇具特色的节俗文化现象。
⑹不同的地方贴的年画各不相同。大门由门神秦叔宝把守,客厅则多贴《花开富贵》,卧室挂的是《麒麟送子》,书房里则贴《五子夺魁》。悬挂年画要随月令不同而更换,各有各的名堂,内容也从门神衍生出了其他民俗风物的题材,像祈福迎祥的《天官赐福》,刻画时事风俗的《春牛图》等。
⑺从久远历史中走来的桃花坞年画,一路风尘,一路辉煌,送走一个个旧岁,迎来一个个新春,它寄托着吴地百姓祈福的夙愿,演绎着苏州民俗百态的变迁。
⒖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桃花坞木刻年画这一传统民间工艺,是一个值得苏州人骄傲的文化符号,而且因其在国外的广泛影响,被誉为东方古艺之花。 |
B.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在清朝和民国末期,桃花坞木刻年画的生产遭到了很大破坏,此后在很长时间一直萎靡不振。 |
C.桃花坞年画继承了明代精湛的分版分色套印技术,工艺精湛,和民间木刻版画有着很多相同的装饰趣味和审美情趣。 |
D.卖年画时,肩贩们使用苏州方言俚语说唱的通俗诙谐、颇具特色的唱词为桃花坞木刻年画更增添了一种节俗文化气息。 |
⒗桃花坞木刻年画有哪些独特之处?请分条概括。
⒘从文中看,桃花坞木刻年画在苏州发端、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7题。
“我的朋友胡适之”
据胡适自言,他一生得过35个博士学位,而学者袁同礼的考证结论是只得过32个博士,不管32个还是35个,都非常人所能及。
新文化运动中,胡适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鼓吹白话文学的“八不主义”:一不言之无物,二不摹仿古文法,三不讲求(拘泥)文法,四不作无病呻吟,五不用滥调套语,六不用典,七不讲对仗,八不避俗字俚语。他以自己的白话诗文创作实践自己的文学主张。1916年8月23日,他写了一首诗,这就是被公认为中国第一首白话诗的《蝴蝶》。
胡适是文学家,对现代物理没有什么研究,可是,被誉为“中国的居里夫人”的著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吴健雄女士,却以自己是胡先生的学生而终生自豪。吴健雄道出了个中奥秘:“要有勇气去怀疑已成立的学说,进而去求证,也就是胡院长说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两句话。”这两句话,正是在文化界,特别是一代学子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所谓“胡适名言”。胡适生时,对自己的这一原则是身体力行的。
胡适和钱穆同任北大教授时,都在研究《老子》。胡适继承传统说法,认为老子略早于孔子;钱穆则创立新说,认为老子略早于韩非,后于孔子。两人的观点不一样,但是胡适的研究论著先出,钱穆著书批评他,他却按兵不动。钱穆很气愤。有一次,两人在一个会上相遇。钱穆说:“胡先生,《老子》成书的年代晚,证据确凿,你不要再坚持你的错误了!”胡适回答说:“钱先生,你举出的证据还不能说服我;如果你能够说服我,我连自己的亲老子也可以不要的。”
胡适为人宽厚、热情、真诚。他在上海时,“左翼”作家在鲁迅领导之下,曾向他“围剿”多次。鲁迅逝世后,许广平为《鲁迅全集》的出版而四处奔走,却无人愿意帮忙,不得已求助于胡适,胡适马上着手运作,促成鲁迅文学和思想的传播。他做北京大学教授时,每到星期六家中总是高朋满座,各界人士,包括商人和贩夫,都一律欢迎。一时间,京华之地,他的朋友,或自称是他朋友的人,实在太多了,“我的朋友胡适之”曾经是许多人的口头禅。他的人缘之好、人格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⒗“钱先生,你举出的证据还不能说服我;如果你能够说服我,我连自己的亲老子也可以不要的。”这句话透露出胡适怎样的性格特点?(6分)
⒘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胡适一生取得杰出成就的原因。(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一代学人傅斯年
来新夏
①傅斯年先生在我这一代人中,是一位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人。他的学术、为人,特别是独特的性格,在我们这些人心目中也多有一定的好感。上世纪50年代以后,因为地处两岸,他又未及下寿而英年早逝,于是渐渐淡出于内地学术界,甚至有些后起的文史学者已不太熟悉其人。傅斯年先生的一生,至少有三点值得注意。
②民族意识是一个民族赖以存在的脊梁,傅斯年先生在青年时代,就奋不顾身地参加了“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的五四爱国运动,“九·一八事变”后,他向青年学生宣传抗日爱国,组织社会各界,讨论“书生何以报国”的严肃论题,强化民族意识。抗战胜利消息传来,他毫不矜持,豪饮闹市,与民众同在街头载歌载舞,共庆中华民族的伟大胜利。体现了中华学人激越的民族感情和爱国意识,而这种感情意识对反击当前海内外形形色色否定民族意识的谬论,仍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强烈的民族意识,那么在心怀叵测的强敌压境时,只有一盘散沙似地束手就擒,坐以待毙了!
③他一生中主要以教读和著述为业,主持过中研院、史语所、北京大学、台湾大学等教育、学术机构的领导工作,同时承担着繁重的课题,又笔耕不辍地研究撰写了不少有价值的著述。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前后,他领导安阳考古大发掘的工作,不仅为发掘工作扫清大量障碍,还为发掘工作创造了种种有利条件。他还抢救和整理了行将散失的明清内阁大库档案,为明清史的研究提供和遗存了大量参考资料。20世纪初期,中国四大文献的发现,傅斯年先生居其二,实为功不可没。他对办教育有其独到的见解,“九·一八事变”后,他走出书斋,以身教带动学生,还向学生宣传抗日爱国思想,他曾重点探讨学校教育问题,接连写出《教育崩溃之原因》、《教育改革中几个具体事件》和《再谈教育问题》等文章以针砭时弊。而1950年冬,他在省议会对议员质询台大有关问题而进行论辩时,特别强调大学招生必须公平而不徇私,更不能放低录取水平的意见,由于慷慨陈词,情绪激昂而倒在讲台下,以身殉教育,成为壮志未酬的殉道者。
④许多人多以傅斯年先生好发脾气,说话直率而呼之曰“大炮”,这在知识分子中应是难得一见的。他能甩掉一些知识分子唯唯诺诺、谦谦君子、明哲保身等等惯习,努力摆脱在社会上的从属地位,而我行我素地走自己的路,说自己的话。抗战时期,他不满意国民党政府四大家庭中的孔、宋二家,激烈抨击孔祥熙,并写出《这个样子的宋子文非走开不可》的时论文章,一时广泛流传,终于迫使宋子文的辞职。试问知识分子中究有多少能有此壮举?!他对后学热情关注,有时甚至会爱之深,责之切。这种真率性格,可能会得罪一些人,但却是知识分子中少有的可爱性格。
⑤任何人都会有过与不及的缺点,像傅斯年先生这样性格的人,更所不免,尤其常会有某些过头的事。最近著名学者袁良骏教授曾写有一篇题为《不必为贤者傅斯年先生讳!》的文章,议论傅先生某些过头的事,举出了两点:“一曰提倡‘全盘欧化',对西方文化崇拜得过了头”,“二曰对中国传统文化否定过了头”。文中举出了若干例证,也确是傅先生青年时期的一些过激言论;但袁先生并未忘记人物所处的历史氛围而做出分析说:“傅先生当时正是一名年轻气盛的大学生,有比较大的偏激情绪,并不为怪。成熟后,很多观点便修改了。”这就给历史人物一个比较公允的评论。
⑥从学术成就和性情为人看,傅先生应该说是20世纪前半世纪有代表性的一类知识分子典型。他能古今相通,本土与域外兼容,并以独立特行的人格标准处世,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知识分子典型,把他放到“一代学人”的位子上来研究他,我看是比较恰当的。
(选自2009年3月20日《中华读书报》)
15.下列各项表述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傅斯年先生关心教育问题,终以身殉教育,成为壮志未酬的殉道者,令人扼腕。 |
B.由于种种的历史原因,后起的文史学者们不熟悉“一代学人”傅斯年先生其人。 |
C.傅斯年先生在“九·一八事变”后参加了“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的爱国运动。 |
D.傅斯年先生甩掉了惯习,“我行我素”,使知识分子摆脱了在社会上的从属地位。 |
16.阅读②~④段,分条归纳出傅斯年先生是一位具有怎样品德的学人?
17.结合文本⑤⑥两段,概述文中对“一代学人”傅斯年先生作出了怎样的评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刘叔雅
⑴刘叔雅是民初学术界的知名之士。关于他的情况,有张文勋为他作的传,要点是这几项:一是年轻时候有革命朝气。在安庆读书时,得到陈独秀的赏识,18岁入同盟会;东渡日本即师事章太炎;辛亥革命后回国,在上海创办《民立报》。二是二十几岁到北京大学任教,用了不少力量治旧学,写成《淮南鸿烈集解》和《庄子补正》等,受到许多专家推重。三是抗战以后到云南,思想消沉,生活颓废,直到解放以后才回到正路。
⑵三十年代初,他任清华大学国文系主任,在北京大学兼课,讲六朝文,我听过一年。他的大名。我早有所知。这少半是来自读他的著作,其中有《进化与人生》、《进化论讲话》等译作和介绍叔本华等哲学著作的文章。大名的多半是来自他的不畏权势。一九二八年,他任安徽大学校长,因为学潮触怒了老蒋。蒋召见他,说了既无理又无礼的话,据说他竞伸出手指指着蒋说:“你就是新军阀!”蒋大怒,要枪毙他。幸而有蔡元培先生等全力为他解释,说他有精神不正常的老病,才以立即免职了事。不论什么时代,像这样常人会视为疯子的总是稀有的。
⑶他偏于消瘦,面黑,一点没有出头露角的神气。上课坐着,讲书,总像是沉思,自言自语。现在还有印象的是一次讲木玄虚《海赋》,多从声音的性质和作用方面发挥,当时觉得确是看得深,说得透。
⑷抗战时期,他在西南联大任教,仍然表现怪异。上课时讲到得意处,他就一边吸着旱烟一边解说文章中的精义,不理会下课铃响,俨如《世说新语》中的魏晋人物。一次跑警报,一位新文学作家,早已很有名,也在联大任教,急着向某个方向走,他看见,正言厉色地说:“我跑,因为我炸死了,就不再有人讲《庄子》。可是该死的,你干嘛跑!”那位作家尊重他是前辈,没还言,“桃之天天”了。再是不只一次,他讲书,吴宓①也去听,坐在教室内最后一排。他仍是闭目讲,讲到自己认为独到的体会时。总是抬头张目向后排看,问道:“雨僧兄以为何如?”吴宓照例起立,恭恭敬敬,一面点头一面答:“高见甚是。”惹得全场为之暗笑。
⑸他反对标点,又坚持用文言古句,无古文根底者,阅读困难,有人劝他即使不用现行的标点符号,也应该用圈点分句,便于理解。他说,既读不通,何必读呢?
⑹1945年抗战胜利,西南联大散伙,各自回各自的老窝,他因为已经不在联大,就没有跟回来。十几年之后,他就真正凋谢了。
【注】①吴宓,(1894,--1978):字雨僧、雨生,著名文学家。
⒖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课不理会下课铃响,跑警报正言厉色地训斥同事,都是刘叔雅言行怪异的表现。 |
B.对抗权势却只能以“精神不正常”才幸免于难,结果刘叔雅到云南后思想消沉,生活颓废,最终真正凋谢了。 |
C.不畏权势无论哪个时代都少见,而且会被常人看作疯子,那么屈服权势则会普遍存在,这样的常人“常情”令人深思。 |
D.作者取例典型,叙写形神毕肖,吴宓应答的恭敬和对魏晋人物的联想,侧面烘托了刘叔雅的独特形象,也表达了作者敬慕之情。 |
⒗刘叔雅在学术研究上颇有建树。请分条概述他的学术才能。(6分)
⒘请分析刘叔雅诸多怪异表现产生的原因。(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