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上半叶,英国海外扩张的三个主要方向是
①在亚太地区积极拓殖 ②地中海和东印度的商业贸易开发 ③纽芬兰湾的渔业开发和北美殖民地的农业拓殖 ④在非洲大陆抢夺殖民地 ⑤在北爱尔兰进行拓殖活动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⑤ | D.②③⑤ |
下表为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分析图表,可以得出的主要结论是
A.北宋“不抑兼并”,农业渐趋衰退 | B.北宋“抑商”力度逐渐加大 |
C.王安石变法“理财”,收效显著 | D.北宋时期封建经济持续繁荣 |
唐朝前期,大力推行均田制,农民按均田法占有的土地,关东最多,长江流域次之,关中最少。关中农民均田所得最少最可能是由于
A.关中不宜农业,土地、人口少 | B.关中动荡,农业人口大量南迁 |
C.关中大量土地为地主占有 | D.贵族门阀干预,均田执行不力 |
汉字中许多形声、会意字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如读下图这个“耕”字,我们可以确知
A.土地私有得到发展 | B.精耕细作开始确立 |
C.小农独立经营普遍 | D.生产力水平较低下 |
清朝皇帝上谕分两种,明发上谕和廷寄上谕。明发上谕内容是公开的,传达方式与明以前旧制相同,“由内阁拟好,皇帝看过,再由内阁交到六部。”廷寄上谕则“是清代特有的,直接由皇帝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旁人谁也不知道。”由此可见
A.至清代我国封建政治制度最终成熟 | B.清中央机构设置注重兼容满汉旧制 |
C.内阁身份更正式,地位高于军机处 | D.军机处成核心机枢“隐然执政之府” |
下图为西汉州(部)设置情况简表(局部),皇帝给刺史规定了“六条问事”的基本职责,其中五条都是针对两千石郡守的,而对国王的监察却未列入明文,这主要是由于
A.惩戒秦亡,着意涵养同姓 | B.王国气盛,中央暂时隐忍 |
C.郡守掌军,威胁中央集权 | D.推恩令行,王国患已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