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分)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所追求的目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石漠化”,全称石质荒漠化,主要是指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面裸露,地表呈现出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它严重阻碍了地区经济的发展,成为当地贫困和多发灾害的根源,也逐渐演变成继沙漠化和黄土地区水土流失之后的我国第三大生态问题。
材料二:有关坡度与土壤厚度的实测数据:
坡度 |
5°~10° |
10°~15° |
15°~20° |
20°~25° |
25°~30° |
30°~35° |
>35° |
土层厚度(mm) |
120 |
81 |
80 |
78 |
71 |
42 |
20 |
有机质层厚度(mm) |
28 |
20 |
17 |
15 |
12 |
9 |
7 |
(1)根据以上资料可以推知,石漠化主要发生在我国的 、 、 等省区。(2) 土层厚度、有机质厚度可直接影响土壤的肥力。通过资料分析,简述坡度与土层厚度、有机质厚度的关系。
(3)简要分析造成该地区石漠化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他们赋有理性和良心,并应以兄弟关系的精神相对待。“任何人不得使为奴隶或奴役;一切形式的奴隶制度和奴隶买卖,均应予以禁止。”
——《世界人权宣言》
材料四: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北方的工商业日益发达起来以后,工商业资产阶级要求建立统一的国内市场,坚持奴隶制的南部就越来越成了发展的障碍,不能任其长期存在下去。另一方面,于十八九世纪之交,欧美自由主义思潮汹涌,“人
人生而平等”的口号日益深入人心,奴隶制在绝大多数地区都已废
除,只有在美国南部反而恶性膨胀,与世界大潮相悖。因此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废奴运动在美国北方兴起,势不可挡。
——《美因历史十五讲》
材料五:中国西藏农奴制的终结,起于1959年3月西藏上层反动集团发动武装,叛乱被平息后,从6月起中国中央政府在西藏进行的民主改革:废除农奴,家奴对农奴主的人身依附美系,对极少数参与叛乱的贵族、僧侣和农奴主的财产全部予以没收,对未参加叛乱的总数占98%的农奴主、贵族、僧侣,在保证他们生活水平不比改革前下降的前提下,赎买其多余的土地等生产资料,连同没收的财产全部分给昔日的农奴。存在了数百年的西藏封建农奴制被废除了,西藏杜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中国西藏封建农奴制的废除与欧美“废奴”纵横谈》
(4)分析指出材料三反映的主要观点。
(5)结合材料四,分析十九世纪美国废奴运动兴起的原因?(4分)请举出同时期其他国家地区废除农奴制的事件。(2分)
(6)依据材料五,指出在西藏进行的民主改革使西藏人民获得了哪些基本的人权?(4分)并概括当时中央人民政府在西藏进行的民主改革的特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主改革对西藏发展的历史意义。(4分)
材料六 在八级地震的废墟上重建家园,是一项极其艰难繁巨的任务。“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对口援建,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被誉为最具中国特色的赈灾试验。2009年9月12日,广东惠州对口援建汶川县三江乡的46个工程项目全部竣工。三江成为汶川地震极重灾区第一个恢复重建项目整体竣工的乡镇。三江的重建,严格统筹于“恢复提升‘水乡藏寨’特色”、“发展旅游为主,发展新型特色农业为辅”的规划之下,在倾力打造经济造血功能的同时,悉心保护当地的自然与文化特质,为未来持续发展存续了最宝贵的资源。
(7)根据材料六,运用经济常识知识分析“三江奇迹”的合理性。
材料七 2009年7月5日晚上,新疆乌鲁木齐发生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这是一起典型的境外指挥、境内行动,有预谋、有组织的打砸抢烧事件。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各方面共同努力,迅速平息了事态。目前,新疆社会大局总体趋于稳定。
(8)根据材料七,运用政治常识知识分析党和国家为什么要采取措施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
材料一,2010年10月15---18日,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五中全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
材料二,国务院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制定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纲要草案》
材料三,2011年,3月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经过代表们的充分讨论,全会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纲要》
上述材料体现了政治常识的那些道理?(13)
材料一 2010年3月9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听取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作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吴邦国从六个方面总结去年工作取得新进展。一是坚持一手抓法律制定一手抓法律清理,在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上迈出决定性步伐。二是坚持围绕中心突出重点,在推动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上取得积极成效,2009年每次常委会会议都听取审议国务院有关工作报告,听取审议了“一府两院”11个专项工作报告,有6个直接涉及民生问题,全年安排的3项执法检查,全部与民生问题息息相关。
材料二 2010年3月3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在10天里,来自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的全国政协委员将围绕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积极建言献策,切实履行职能。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强调,2010年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一年,也是人民政协服务科学发展、实现自身科学发展的重要一年。
(1)材料一体现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了哪些职权(4分)
(2)运用我国政党制度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给新时期人民政协如何履行好职能提供几点合理化建议(10分)
邓小平同志曾深刻地指出:“中国由共产党领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由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不能动摇。”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是什么?(5分)
(2)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为什么必须由中国共产党来领导?(9分)
申纪兰是惟一连任十届的全国人大代表。“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几十年来,她生活在人民群众中间,深知群众在想什么、干什么,她也非常珍惜履行代表职务的机会。每次参加代表大会前,她都要走访群众,收集第一手资料。讨论发言时,也敢于替山区 群众说话。由于申纪兰的知名度高,山东、河南、河北、 云南、四川等地有人来找她反映情况。面对素不相识 的人们,申纪兰热情接待,耐心地听取他们的意见,尽心竭力地帮助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如果你将来有幸当选为一名人大代表,你准备怎样履行自己的职责?(9)
材料一 2010年6月29日,两岸“两会”(海协会与海基会)领导人签订《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简称ECFA)。其基本内容涵盖海峡两岸之间的主要经济活动,包括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市场开放、原产地规则、早期收获计划、贸易救济、争端解决、投资和经济合作等。
材料二 ECFA序言指出:考虑海峡两岸的经济条件,逐步减少或消除彼此间的贸易和投资障碍,创造公平的贸易与投资环境;通过签署《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进一步增进海峡两岸的贸易与投资关系。
(1)结合材料一,分析两岸签订ECFA的经济意义。
(2)简要说明材料二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