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下表看,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
193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下降幅度(与1929年相比)
| 美国 |
德国 |
英国 |
法国 |
日本 |
| 46.2% |
40.6% |
28.4% |
16.5% |
8.4% |
①对经济的破坏特别大
②迫使西方国家联手应对
③波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④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破坏程度相同
| A.②③ | B.①②③ | C.①③ | D.①②③④ |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家为便于经济掠夺,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兴办了一些企业,这类企业当时主要有印刷、船坞、船泊修理等业。这带来的新变化是
| A.便利列强经济侵略 | B.产生了中国最早的无产阶级 |
| C.有利于自然经济的瓦解 | D.激化了中外之间的民族矛盾 |
清代前期,扬州有首童谣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可见,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被摒弃 | B.官商勾结官商身份难以界定 |
| C.商业发展推动社会风气变动 | D.地方商业由官员垄断经营 |
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八月诏:“自今除台官(即御史),毋得用见任辅臣所荐之人”。钦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又诏宰执不得荐举台谏官”。这样做是为了
| A.防止结党,限制宰相 | B.实现选贤任能 |
| C.推动理学传播 | D.削弱地方势力,加强集权 |
成语“数典忘祖”“不肖子孙”跟下列哪一制度关联
| A.井田制 | B.宗法制 | C.分封制 | D.世袭制 |
在经济全球化全球高峰论坛上,一位经济学家指出:“从地域的维度看,全球经济不可能同时实现一体化,而是部分地区先通过签订契约实现区域内国家经济的一体化。”这表明( )
| A.经济全球化的先决条件是经济区域集团化 |
| B.经济区域集团化最终决定经济全球化的实现 |
| C.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两者不可分割 |
| D.经济区域集团化对经济全球化具有双重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