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不差钱,就缺朋友
①“人一生最痛苦的事情是人死了,钱没花掉。人一生最最痛苦的事情是人还活着,钱花没了”,这是2009年春晚小品《不差钱》中的台词。“钱不是问题,就缺朋友”,这是2009年贺岁片《非诚勿扰》中秦奋的感叹。这些话语和感慨折射着现时代的社会“症候”:社会史无前例地物化,人情冷漠,人际关系庸俗化。
②现代社会作为时代症候的人际关系物化,深深遮蔽了人际交往的本真性维度。造成个体生命的生存危机,刨去人们生存的精神之基是交际物化的危害之一。当物化关系遮蔽了人的精神维度时,人作为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就失去平衡,甚至被肢解或摧毁。同时,交际物化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让人感觉到“尘世如同冰窟”。人们不禁唏嘘,什么都是假的,都不可信了,甚至包括自己的爱人、父母和朋友。交际物化也可以导致人的孤独感等心理疾病,进而导致一系列社会疾病。有研究表明,物化关系导致人的生命内在的失衡,其为了调节失衡,很可能转化成一种社会性的破坏行为。
③下面让我们从客观和主观两个层面来探究交际物化产生的原因。
④物化时代的社会物化。人类拜倒在以金钱为核心的“物神”的面前。人类社会的精神空间被物质主义的论调挤压得不能再小,人文维度被物化社会的物化现实遮蔽得严严实实。没有健康的社会,就没有健康的人际关系。在这样的物化社会中,交际不被异化和物化实在不易。
⑤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重新弥合,私人空间消失。在现代社会中,公私领域两分畸变为公共领域的的无限扩大,以致侵占了原有的私人空间。私人领域也失去了原有的“感情第一”的原则。如此以来,人用于悠游的空间被功利化的事务塞满了。人际物化危机的发生势所必然。随着私人空间的消失,时间也宰制着人的本质性的活动,时间伦理出现异化。如果一次交往行为失去了直接的或间接的功利目的,就是浪费生命。由此,精心计算投入产出比的物化交际形式在今天的凸显就不难理解。高.考.资.源.网.独.家
⑥社会的流动性、易变性所带来的“我是谁”的认同危机。在现代技术的作用之下,人们被抛进了陌生的城市,“陌生化”、“我是谁”是生活的普遍感觉。由于没有传统的熟人社会的舆论和风俗等制约,交际的唯一目的就可能变为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除此之外,人性物化也是交际物化的原因之一。在物欲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把交往的对象仅仅当作工具来满足自己的自利目的,“利”字当头,除此之外,全是鬼话。
⑦其实,我们觉察到和不满于这些问题并批判与考问个中缘由本身已经表明,社会物化和交际物化危机并未弥漫于社会的第一个角落,社会昌明、交际“人化”的前景依然存在。作为物化社会中的我们的确需要多一份清醒,多一份持存,多一份守望。只有这样,突围物化世界,摆脱物欲之壑,走出物化时代和交际物化危机,才具有现实的可能性。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差钱》《非诚勿扰》中的台词折射着现时代社会史无前例地物化,人性冷漠,人际关系庸俗化的社会“症候”。
B.在陌生的城市里,传统的熟人社会的舆论和风俗制约的缺失,使交际的目的演变成为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成为可能。
C.物化社会的物化现实把人文维度遮蔽得严严实实,人生活在这样一个被物化的社会中不被异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可能。
D.作为物化社会中的我们要想摆脱难填的物欲之壑,走出物化时代和交际物化危机,必须要多一份清醒,多一份持存,多一份守望。

根据文意,下列不属于“交际物化”危害性的一项是                     (   )

A.遮蔽了人际交往的本真性维度,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
B.造成了个体生命的生存危机,刨去人们生存的精神之基。
C.使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重新弥合,私人空间消失,进而时间伦理出现异化。
D.导致人的孤独感等心理疾病,进而导致一系统社会疾病。

文章最后一段说“作为物化社会中的我们的确需要多一份清醒,多一份持存,多一份守望。”作者认为人们需要“持存”和“守望”什么?请联系全文分条概括。6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实用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龚宝珠
金秋水暖,正是垂钓的好季节。
青苇丛生的的湖边,父子俩坐在小凳上,戴着遮阳帽,手持钓竿,静静地盯着水面上的浮标。
半个时辰过去了,水面上的浮标纹丝不动。儿子耐不住性子,看了看父亲。父亲还是静静地盯着浮标,一动不动。虽然没钓到鱼,父亲却很平静。
一个小时过去了,浮标像钉子一样钉在水面上。儿子有点沉不住气,轻轻地唤了声爸。父亲微笑着摆摆手,示意儿子别出声。
儿子赌气地扭过头,不说话了。回家好几天了,儿子本想找机会和父亲谈谈,可父亲却执意拉着他来湖边钓鱼。父亲已有多年不钓鱼了。
过了一会,可能是父亲打的“窝子”起了作用,儿子这边的水面有了动静。浮标先是轻轻地点了几下,接着又加重了许多,突然一沉向水里扎去。
儿子猛地扯动钓杆,呵!一条斤把重的草鱼上岸了。
今晚有鱼吃了。儿子很兴奋。
父亲笑了笑说,有酒香和美食,鱼儿挡不住诱惑啊。
不到半个时辰,儿子又钓了一条草鱼,两条大鲫鱼。父亲还没开张。父亲并不着急,悠闲地看着青山绿水。
一阵手机铃声打破了沉寂。父亲看了看号码,冲儿子摆摆手说,钓鱼的伙伴来了。儿子放下钓竿,疑惑地看着父亲。
郑总你好,我是劳资处的老齐,听说大侄毕业在家,我想把他安排在劳资处工作……大侄学的是农业也不要紧嘛,你放心!一定能安排好……
齐处长的电话刚挂线,手机又响了。父亲打开一看:新山矿的王矿长,老同学。
老哥,你好啊,大侄毕业回来了,怎么也不打电话,是不是嫌新山矿没用武之地啊……你可得给我这个薄面啊,让大侄来矿上挂职锻炼吧,有我在,你还顾虑啥……
王矿长的电话刚挂线,手机又闹腾开了。
父亲刚摁下接听键,那边传来了甜甜的女中音:郑总,你的电话真难打哟……嗯——晓峰工作的事,我已经提前安排好了,明天就来我这上班……我的好领导哟,连我的声音也没听出来呀,我是刚调任董事长助理的艳玲呀……就这样定哟——嗯……
不等父亲有所表示,对方挂了电话。
这几天的电话一直很频繁。父亲叹了口气,索性关了手机。
父亲从小包里取出拌酒的小米,抓了一把酒米向湖面撒去。父亲说,去吧,爸一个人呆一会。
儿子咬着嘴唇,默默地走开了。
时近中午,湖面没有一丝风,静。儿子又钓上几条鲫鱼,父亲还是没开张。
儿子从包里取出糕点、饮料,轻轻地唤了声爸。
父亲说,你坐下,咱爷俩谈谈。
其实爸说过很多次了,可爸还想说。父亲点燃一根香烟,目光暖暖的。孩子,还记得那年的淹井事故吗?
记得。你都说十几遍了。
那年我上初中,爸带领技术人员在井下与洪水搏斗了三天三夜……涌水越来越大,工友全身都湿透了,你果断地要求大家撤离……最后眼睁睁地看着部分矿用物资无法抢运出井,工友们都哭了,你也哭了,爸!
是啊!复产后,由于工作面的水还没抽净,顶棚低,工友们都是佝偻着腰,踩着腿肚深的水拼命撅煤。他们的心里急啊!父亲的眼睛湿润了。爸只是普通矿工的一员,你能理解吗?孩子。
儿子点了点头,没有说话。
孩子,明白他们电话里的意思吗?
明白,他们早就安排好了,可我……儿子看着父亲鬓前的银丝,嘴边的话又咽了下去。
不,你不明白的。爸现在是集团公司的总经理,煤城的掌门人。在他们眼里,爸就是一条大鱼啊!鱼一旦咬钩,早晚就是自取灭亡!
爸,你的意思是……
是的,他们把你当成最好的鱼饵。孩子,爸不能留你在身边啊!
爸……
孩子,当初爸没有征求你的意见,固执地让你选择报考非矿业类大学,如今你能理解吗?
嗯,我早该想到的,爸。其实我一直没敢告诉你,怕你和妈伤心。
儿子挺直了身子。爸,我和几个同学已经报名参加市里组织的村官竞选,我想我更适合在农村发展。
父亲绽开了笑容,狠劲地拍了拍儿子的肩膀——好小子!
傍晚,夕阳的余辉暖暖地映着儿子的脸庞。一阵微风拂过,湖面上漾起一片涟漪。
儿子准备收拾鱼具,扯起父亲的鱼竿——长长的鱼线缓缓地滑出了水面:鱼线上挂的竟是一个空钩。
(摘自2014年《中国小小说欣赏》,有删节)
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的开头描绘湖畔父子钓鱼的情景,点明事件、地点,暗示父子关系和睦,为后文做铺垫。
B.文章结构严谨,讲究伏笔和照应,前面父亲鱼竿上的浮标纹丝不动是伏笔,结尾父亲的鱼竿上没有鱼钩是照应。
C.文中“有酒香和美食,鱼儿挡不住诱惑啊”,一语双关,既说鱼儿上钩的眼前情景,又在告诫儿子要经得住诱惑的考验。
D.文章运用双线结构展开,明线是父子钓鱼,暗线是对父亲艰苦创业、不图私利的一生的回顾,两者交错进行,错落有致。

E.文章中间插入若干人打来电话说给“儿子”安排工作这一情节,是交代社会背景,让父亲告诫“儿子”这一主要事件显得重要,使主题鲜明。
分析文章结尾处画线句子的作用。
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特征。
结合全文,探究标题“钓”的作用。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中庸之道
王泽民
中庸思想起源很早,《尚书》中就已经记载了很多关于古代圣王执中、行中的例子。由此,我们可以把《尚书》中强调“执中”的政治智慧,看作是中庸之道的思想源头。“中庸”一词,语出《论语·雍也》。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意思是,中庸乃至高的道德修养境界,长久以来,很少有人能做得到了。
孔子这样推许的“中庸”,其含义到底是什么?其境界到底又有多高呢?朱熹解释说:“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这样,中庸一词的含义就是,中是一种凡事都追求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最为恰当的状态;庸,则是说这样做是不可更易的常理。概括而言,中庸的含义就是一种常理。另一种解释来自汉代的郑玄。他注解说:“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意思是,中庸,就是中道之运用。这两种解释,在“中”的含义为中道上没有差别,只是在“庸”的含义上有一点分歧,而这一点分歧实际并不是本质性的。如果一定要从文字学的角度分析,参照许慎《说文解字》的说法,“中,内也;上下通也”、“庸,用也,”则“中庸”的本义就是中道的运用,郑玄的解释更符合中庸的本意。
不管怎样,中道本身便是极高极难的标准。这一点,也可以通过孔子的其他言论来参证:“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之比。”(《论语·里仁》)、“过犹不及”(《论语·先进》),意思就是凡事都要尽可能追求最为恰当合理的处置,不能过,也不能不及。打个比方,比如勇敢,过了就是鲁莽,不及就是懦弱,只有恰如其分的勇敢,才符合勇敢概念本身。事实上,中庸本来是一种道德修养境界,但是孔子把它普泛化了,在这种普泛化的过程中,中庸也自然而然地转换为一种方法论了。一件事我们可以尽可能追求最优解,但是每件事都要追求最优解,实在是太难了。
这样一个最优解,怎样才能做到呢?孔子的教导是:“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论语·子罕》)“子曰:…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中庸·第六章》)。叩其两端或执其两端,就是指从事情的两种极端的状态入手,认真推敲研究,仔细体会把握,寻求和两种极端完全不同的最优解。需要说明的是,孔子所倡导的这种思维方式,很容易被误解为折衷主义,事实上,中庸之道的思维方式和折衷主义完全不同,叩其两端的方式,更加接近于现代逻辑中的试错法。
(选自《甘肃日报》,有删节)
下列各项中对“中庸”的相关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庸”思想起源很早,在《尚书》中就有关于“执中”的例子,因此可以把《尚书》中强调的这种政治智慧看做是中庸之道的思想源头。
B.“中庸”一词最早出现在《论语·雍也》中,孔子认为中庸是很少有人能做到的至高的道德修养境界。
C.“中庸”的解释有很多种,其中朱熹和郑玄的解释虽然有一点分歧,但从本质上说没有什么区别。
D.“中庸”后来被大多数人误解为折中主义,实际上二者存在本质的区别,中庸之道的思维方式更加接近于现代逻辑中的试错法。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朱熹认为中庸的“中”是一种凡事都追求最为恰当的状态,“庸”是这样做是不可更易的常理。
B.郑玄认为中庸就是中道的运用,和朱熹的解释“中庸就是一种常理”在“中”字上没有什么差别,在“庸”字上稍微有一点分歧。
C.从文字学的角度分析,许慎认为郑玄的解释更符合中庸的本意,因为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给“中庸”作的解释是“中道的运用”。
D.由孔子类似“凡事都要尽可能追求最为恰当合理的处置,不能过,也不能不及”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中道”本身便是极高极难的标准。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庸”要求凡事都要尽可能追求最为恰当合理的处置,不能过,也不能不及,比如勇敢,过了就是鲁莽,不及就是懦弱。
B.中庸本来是一种道德修养境界,后来转换成为一种方法论了。就是一件事我们可以尽可能追求最优解。
C.一件事我们可以尽可能追求最优解,但是每件事都要追求最优解,实在是太难了。所以“中庸之道”就是一种理论上的存在,现实中根本就不可能实现。
D.孔子曾对“中庸”的内涵做过阐释认为“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也曾经对如何做到“中庸”做过阐释即“叩其两端或执其两端”。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炊烟起处是故乡
查干
①“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那不是我的故乡。我的故乡,是祥和而宁静的一方偏僻之地。富有富的时髦,贫有贫的味道。童年时,我的故乡穷,然有味道。味道在于她的宁静与祥和、与世无争和四邻和善的存世心态。就连晨间晚暮里,袅袅升起的炊烟,都有善的表述和情的高扬。
②她居于深山老林之中,显得有些闭塞。外部世界,发生着什么事,与之无关,正如《西游记》里所说:“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家家户户耕田养牧(半农半牧),靠老天的赐予吃饭。因此,少有非分之想生于心。偷盗抢掠之事极少发生。
③因了大家都穷,就相互靠拢,彼此救济,抱团取暖,渐成一种社会风气。谁家有事,大家帮忙。譬如,谁家房舍雨中塌了,全村人齐伸手,十天半月,三间土屋就立在那里。唯一答谢方式是,请大家吃一顿饸面,喝几盅村里自酿的高粱白干。再敬一锅锅旱烟,了事。没有其他说价,平平常常、自自然然,连那些表面的客套话,也都免了。而脸上流露的,只是憨态可掬的微笑和谦和质朴的腼腆。乡人从来不懂得,什么叫做奸诈、算计、巧取。
④初春,当自家新菜长成,第一口,不是自己吃,而是送与左邻右舍尝鲜。自家乳牛下了奶,往往分一些给他家的老人和儿童吃。这,几乎成了村规,家家照做,而且心甘情愿。殡葬嫁娶,也是大家的事,绝无推托耍奸之事发生,这便是穷乡僻壤的味道。不仅能共苦,更可同甘。
⑤故乡人大都没有文化,更不知老聃为何人?更没有读过他的《道德经》。然而,他们的一身操守,且贴近老子的教诲。老子与孔子的对话中,有这样一些表述:“君子与人处,若冰释于水,与人共事,如童仆谦下。”为什么在一处偏远村落,有这样明道为人的修炼?或许,这便是人性中被遮蔽的光点,稍有擦拭,便可发光的缘故。
⑥老聃还有些话,是对孔子讲的,也是对众生讲的:“养生之道,在神静心清。神静心清者,洗内心之污垢也。心中之垢,一为物欲,一为知求。去欲去求,则心中坦然;心中坦然则动静自然。”正如老子所言,故乡人穷则穷,然,少物欲心清明。所以动与静,皆为坦然。他们不急不火,安安静静,不为名利所困扰,就接近了智慧。这是,所处的环境赋予他们的品行。他们的生活节拍,是舒缓的,所求也甚少,温饱便足。这符合民谚“财富,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用不着贪心占有”这一理念。不像如今一些人,贪得无厌,动辄鲸吞千百万百姓血汗钱,而毫无愧疚之心。他们,如斯敛财,究竟为了什么?要带到哪里去?一个“财”字,为什么成为了他们的索命绞索?不能不使我们静神思考。
⑦而如今,西方国家一些阔绰之人,则开始追求极简的生活方式,将无用之物一律弃之,抑或捐之。简而又简,一身轻松,不再囿己为金钱与物质的奴仆。如斯看来,有时候把富日子当做穷日子过,也是一种智慧和德行,就如我童年时代的故乡人。
⑧那时的故乡人,的确“寒酸”,几间土屋,一道柴门,房前房后有块菜地,有猪窝、狗窝、鸡窝。而到了冬天,当寒风呼啸,白雪覆盖之时,故乡人在院墙外,围起厚厚的一层芦苇,挡风保暖。家里更有热炕以及火盆,不亦其乐融融乎?更重要的是,一切均为劳动所得。因而住得安心、吃得肚暖、睡得踏实。夜无梦魇所扰、日无烦心所困。
⑨每当我从远方归去,远远看见缭缭又绕绕的故地炊烟,心里便感到暖融融的,脚下也陡然生风。只有故乡的炊烟,才有如斯强烈的感召力和亲和力。因为,在那一缕缕炊烟下,有个叫“家”的地方,在等着你。有慈母一碗热腾腾的面,在等着你。对游子而言,这便是天堂。犹如民谚所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狗窝”。何况那里还有,符合人生哲理的生存方式,在绵延着。前人陶渊明所心醉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归田园居》,也不过如斯耳。
(据《中国作家网》 有删节)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开篇用对比手法,开门见山,指出我的故乡,是祥和而宁静的一方偏僻之地。
B.作者用自家新菜长成先送与左邻右舍尝鲜,自家乳牛下了奶,往往分一些给邻里。殡葬嫁娶绝无推托耍奸等事例,说明故乡人能同甘共苦。
C.作者引用《西游记》里所说“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意在说明生活在山中的人没有时间概念。
D.第⑦段根据“有时候把富日子当做穷日子过,也是一种智慧和德行,就如我童年时代的故乡人”表明,我童年时代的故乡人也是把富日子当做穷日子过的。

E.本文通过追忆炊烟起处的故乡的味道,引出老聃的君子观和人生观。表达了作者对宁静与祥和、与世无争和四邻和善的生活的向往和对“囿己为金钱与物质的奴仆”的人生价值观的反感。
故乡的味道有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描述这种特点的?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文章第⑤⑥段分别引用了老子的两段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作者为什么说“只有故乡的炊烟,才有如斯强烈的感召力和亲和力”?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是连接着各个职业、各个阶层、各个国家之间的文化的纽带。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人们对茶的利用不仅仅是冲泡饮用,而且在茶资源的开发、综合利用、茶文化等方面开展了更深、更广泛的研究和交流。
②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出版等学科与行业,包含茶叶专著、茶叶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 、茶与小说等。茶文化包括茶叶品评技法、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甚至与宗教结缘。它融合了儒佛道各家优秀思想,负载着儒、佛、道三教文化的内涵,形成今天十分具有中国特色的以“和”为中心的茶道精神。
③从茶的发展历史演变来看,一种茶之所以成名并发扬光大,主要因素一则是茶本身品质好.二则离不开茶产区的山水人文历史渊源,杭州的龙井茶如此,武夷岩茶等亦如此。茶文化与旅游的结缘主要体现在:一是茶产地的名山名寺、茶文化的历史遗迹、茶区的美丽风光和怡人的气候环境。吴觉农先生在《茶经述评》中说:高山出名茶,主要由于高山云雾多,漫射光多、湿度大,有的是昼夜温差大等等,有利于茶叶有效物质的积累,特别是芳香物质积累较多。茶缘山名,方有“名山出名茶”之说。如:大红袍与武夷山人文自然景观、江西庐山云雾茶与庐山风光及鄱阳湖景观、华顶云雾与日本天台宗的祖庭浙江天台山国清寺。二是有观赏价值的各种名茶采制技巧和各具特色的茶俗茶艺表演。如:云南白族的“三道茶”、客家“擂茶”、西湖龙井茶的手工炒制等。三是各地区建立的一些以茶文化为内容的旅游参观点。如浙江杭州的中国茶叶博物馆、福建漳浦的天福茶博物院与石雕园、广东英德的茶趣园、昆明世博会茶园等有特色的茶文化旅游区。
④茶文化旅游则是指在休闲、放松的旅游过程中,细细品味茶的文化内涵,体味茶的风俗、礼仪,鉴赏茶叶的品质并参与其间的能陶冶旅游者身心的一种特色旅游项目。茶文化旅游是现代茶业与现代旅游业交叉结合的一种新型旅游模式即茶叶人文生态旅游。它是将茶叶生态环境、自然资源、茶生产、茶文化内涵等融为一体进行旅游开发。通过开展茶文化旅游、茶产品会展旅游、茶文化节庆旅游等使我国传统茶文化得以继承与发展,同时由旅游带动的旅游购物、餐饮、娱乐等相关行业,发展以茶文化旅游为核心的茶消费,这也是弘扬我国传统茶文化的重要途径。
下列各项有关茶文化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茶叶专著、茶叶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 、茶与小说等方面内容是属于茶文化的。
B.茶文化还包括茶叶品评技法、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品茗环境的领略等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
C.茶文化起源久远,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融合了儒佛道各家优秀思想,负载着儒、佛、道三教文化的内涵。
D.茶文化是指在休闲、放松的过程中,细细品味茶的文化、内涵,体味茶的风俗、礼仪,鉴赏茶叶的品质并参与其间的能陶冶身心的一种特色项目。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品茶过程是形式和精神相互统一的体现,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
B.一种茶成名并发扬光大的主要因素是茶本身品质好和茶产区的山水人文历史渊源。
C.大红袍因武夷山人文自然景观而闻名、江西庐山云雾茶因庐山风光及鄱阳湖景观而闻名,竹叶青因峨眉山而著名,所以茶缘山名,“名山出名茶”。
D.高山出名茶的原因主要在于高山云雾多、漫射光多、湿度大或昼夜温差大等等气候因素,有利于茶叶有效物质、特别是芳香物质的积累。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在茶资源的开发、综合利用、茶文化等方面开展了更深、更广泛的研究和交流,促进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
B.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出版等学科与行业属于茶文化。
C.茶文化旅游是一种茶叶人文生态旅游,需要将茶叶生态环境、自然资源、茶生产、茶文化内涵等融为一体进行旅游开发。
D.只要发展以茶文化旅游为核心的茶消费,就可以弘扬我国的传统茶文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怀念赵元任先生
王了一
去年(1981)5月17日,赵元任先生从美国回到北京。这是他在解放后第二次回北京。第一次在1973年春天,周恩来总理会见了他。这次回来,邓小平副主席会见了他,中国社会科学院宴请了他,北京大学聘他为名誉教授。去年12月,清华大学打电话告诉我,元任先生已决定回国定居,我高兴极了。不料今年3月他就离开了我们。
我勉励我的学生向元任先生学习,学习他的博学多能,学习他的由博返约,学习他先当哲学家、文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音乐家,最后成为世界闻名的语言学家
我在1926年考进清华大学研究院,我们同班的三十二位同学只有我一个人跟元任先生学习语言学,我常常到元任先生家里看他。有一次我看见元任先生正在弹钢琴,弹的是他自己谱写的歌曲。耳濡目染,我更喜爱元任先生的学问了。
我跟随元任先生虽只有短短的一年,但是我在学术方法上受元任先生的影响很深。元任先生在我的研究生论文上所批的“说有易,说无难”六个字,至今成为我的座右铭。事情是这样的:我在研究生论文《中国古文法》里讲到“反照句”、“纲目句”的时候,加上一个(附言)说:“反照句、纲目句,在西文罕见。”元任先生批云:“删附言!未熟通某文,断不可定其无某文法。言有易,言无难!”这是对我的当头棒喝。但是我还没有接受教训。就在这一年,我写了另一篇论文《两粤音说》。承蒙元任先生介绍发表在《清华学报》上。这篇文章说两粤没有撮口呼。1928年元任先生去广州调查方言,他写信告诉当时在巴黎的我说,广州话里就有撮口呼,并举“雪”字为例。这件事使我深感惭愧。我检查我犯错误的原因,第一,我的论文题目本身就是错误的。调查方言只能一个一个地点去调查,决不能两粤作为一个整体来调查。其次,我不应该由我的家乡博白话没有撮口呼来推断两粤没有撮口呼,这在逻辑推理上是错误的。由于我在《两粤音说》上所犯的错误,我更懂得元任先生“说有易,说无难”的道理。
我1927年在清华研究院毕业后,想去法国留学,元任先生鼓励我,说法国有著名的语言学家,我可以去法国学习语言学。从此以后,我和元任先生很少见面了。但是,元任先生始终没有忘记我。1928年夏天,他把他的新著《现代吴语的研究》寄去巴黎给我,在扉页上用法文写着“赵元任向你问好”。1939年6月14日,他从檀香山寄给我一本法文书《时间与动词》,在扉页上用中文写着“给了一兄看”。1975年,他从美国加州寄给我一本用英文写的《早年自传》,在扉页上写着“送给了一兄存”。我至今珍藏着这三本书。元任先生每十年写一封“绿色的信”,印寄不常见面的亲戚朋友,我收到他的第二封和第五封。
我常常对我的学生说,元任先生之所以能有那么大的成就,就是因为基础打得好。1918年他在哈佛大学取得了哲学博士学位。1919年他回到他的母校康乃尔大学当物理学讲师。1921年,英国哲学家罗素来中国讲学,元任先生当翻译,他是以此为荣的。1922年,他翻译了《阿丽思漫游奇境记》。1925年,他从欧洲归国后,在清华大学教数学。在20年代,元任先生谱写了许多歌曲,如《叫我如何不想他》等,撰写了一些有关乐理的论文。哲学、文学、音乐、物理、数学,都是和语言学有密切关系的科学,这些基础打好了,搞起语言学来自然根深叶茂,取得卓越的成果。他写的《现代吴语的研究》、《南京音系》、《广西瑶歌记音》等等论著,都是不朽的著作。
元任先生是中国的学者,可惜他在中国居住的时间太少了。元任先生却与世长辞,这不但使我们当弟子的深感哀痛,我国语言学界也同声叹惜。(有删改)
[注] 王了一(1900~1986),原名王力,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人,现代语言学家。著有《中国现代语法》、《中国语法理论》、《中国语法纲要》等。
文章为什么从赵元任的两次回国写起?
结合全文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他先当哲学家、文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音乐家,最后成为世界闻名的语言学家。
作者在文中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怎样的赵元任形象?
作者说“我在学术方法上受元任先生的影响很深”,试分析作者受到了哪些影响,并联系现实谈一谈给你带来怎样的启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